书城心理学每天懂点趣味色彩学·九型人格·心理说明书
19518400000053

第53章 心理说明书(15)

随着网络日益深入人心和广泛应用,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但是随着网络的普及,一些相伴而来的奇怪现象也屡屡出现,影响了人们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影响更大。

大学生“网络同居”折射了什么

家住成都的李女士本想趁假期带已上大学的女儿到处走走,可女儿说什么也不肯,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玩电脑。通过几天的观察,李女士发现女儿在玩网上同居。女儿对母亲说:“这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我同学都在网上玩,又没什么危害,不是真的同居。”面对女儿的若无其事,李女士却非常担心:“这么迷恋上网,不仅耽误学业,万一对方存心不良,孩子如果把握不住和对方出轨了什么的,你让我们当家长的怎么受得了?”

李女士说的“网上同居”是最近几年在大学生当中流行的所谓“网婚”。“网婚”就是男女双方在网上“发喜帖”、“办喜宴”、“拜天地”、“闹洞房”,在网上“结婚安家”、“操持家务”、“挣钱养家”、“过小日子”,甚至“生儿育女”,与现实中的婚姻模式几乎一样。

李女士的担忧是有道理的,网上同居其实包含了很多严重的心理问题。如果长久地沉浸在网上同居当中,很容易导致性格的偏执和人格的扭曲。而这种网络同居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学生处于从青春期到成人期的过渡阶段,极易发生情绪偏差,这种现象被称为“青春危机症”。它产生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社交面狭窄

正因为与外界交往有限,加之大学生活相对清闲,大学生便将更多的时间花在网络上,通过“网婚”这一形式来满足自己的沟通欲望。在这种情绪下,大学生遇事容易产生焦虑、烦躁情绪,也会导致睡眠质量差,身体多病,免疫力下降。

2.理想失落

社会的急剧变化,各种价值观念充斥着人们的大脑,这些观念也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他们很难分清哪些是自己应该坚持的,哪些是应该被抛弃的,由此,原先的理想也逐渐淡漠,头脑空虚,心灵寂寞,便到网络世界中寻求充实感。

3.人格教育的缺失

学校教育更注重教学,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育人,尤其是对大学生,他们虽然已是成人,但内心其实还是孩子。大学教育更多的是强调学生自学,忽略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和培养。在这样的缺失中,大学生的生活过度自由,导致无所事事,直接后果就是在虚拟环境中寻找寄托。

成人为何也玩网络游戏

2004年,我国网络游戏的玩家达到了2600万人。

2007年,我国网络游戏的玩家达到了6180万人。

2008年,我国网络游戏的玩家达到了8780万人。

这么多的网络游戏玩家,未成年人占的比例一定很高吧?事实上,一项调查表明,网络游戏玩家大多数是成年人,尤其以22岁~27岁最多。正因如此,如果你听说有人因为玩网络游戏而冷落了自己的亲人时,也就无须惊讶了。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可是成年人怎么也喜欢玩网络游戏?难道是他们没有长大吗?其实这与成年人的焦虑释放有关。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社会对于成年人都有着很高的期待和要求。他们是社会的中坚、家庭的支柱,他们被赋予了创造精神和物质财富的重任。如果他们不能很好地完成这一任务,他们的社会评价就会降低,社会存在价值就会发生偏移。正因如此,成年人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由此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其中以焦虑最为严重。

焦虑是指一种主客观原因造成的内心不安或恐惧,表现为持续性精神紧张或发作性惊恐状态。焦虑分为状态性焦虑和特质性焦虑两种类型:状态性焦虑是指由某一种情境而引起的焦虑,情境改变时,焦虑随之消失;特质性焦虑主要是因为个体的人格特点与众不同,在相同的情境中,其情绪反应的频度和强度也与众不同。

奥地利心理学家彪勒认为,游戏是获得心理愉悦的手段。作为游戏组成部分的网络游戏同样有这样的效用。通过玩网络游戏,成年人能够释放焦虑和补偿生活中的挫折感,由此获得精神的愉悦。尤其是动作游戏和枪战游戏,能够使愉悦感表现得更加明显。

相对于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对于成年人来说,网络游戏具有更为积极的意义,是一种正常的排遣焦虑的手段。

网络搜索带来消极心理暗示

不知道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一有头疼脑热,你的第一反应不是去医院,而是习惯性地打开电脑,用搜索引擎查找自己到底得了什么病。如果只是小病还好,如果搜索结果五花八门,不是这个绝症,就是那个癌,你就会茶饭不思,忧心忡忡,觉得自己时日无多,继而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整天昏昏沉沉、无精打采。晓娟就有过这种经历。

有一年冬天,晓娟发现自己的左手发颤,拿不住东西。她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肌无力,有些害怕,不禁一身冷汗。为了确认,通过网络搜索,她把有关“肌无力”的情况了解得一清二楚。了解得越清楚,她越害怕。在网络上搜索以后,她突然觉得,自己不仅手没有力气,浑身上下哪儿都没有力气。她立刻来到一家著名医院,挂了一个专科门诊。经过一番细致的检查,医生告诉晓娟,她的身体没有任何问题。晓娟还是不放心,医生想了想对她说:“我建议你去神经内科看一看。”于是晓娟在神经内科又检查了一遍,医生告诉她除了有一点神经衰弱,其他都很正常。

但是晓娟明明觉得自己的手没有力气,这怎么可能是神经衰弱呢?神经内科医生说:“要是你不放心,去做个颈部椎管狭窄的检查吧。”颈部椎管狭窄?晓娟从没听过这个名词,回到家,她马上上网查看有关颈部椎管狭窄的内容。网上说颈部椎管狭窄严重的要做手术,但术后可能会瘫痪。第二天,晓娟急忙跑到医院做了检查,但检查结果依旧是“未见异常”。

这也正常,那也正常,但是手颤的症状明明存在,左手明明没有力气,怎么会“未见异常”呢?在一番心理挣扎之后,晓娟决定不再去做检查,任其发展。她对自己说:也许我本身就没有什么大病,只不过被网上的信息吓怕了。

没过多久,晓娟手颤的症状自动消失了。后来她想到可能是自己的办公桌临窗,受风造成的。第二年冬天,晓娟比往年多穿了一件小薄棉袄,防患于未然。结果,她手颤无力的病状一直没有再出现。

晓娟受网络搜索结果的影响,一次又一次去医院检查,越是“未见异常”越是胆战心惊,以为自己得了不治之症。这一心理过程是“负面暗示效应”的典型表现。它是指人们接受外界或他人消极、低落的情绪观点和态度判断而产生的不良的心理特点。

负面暗示的积累会造成难以扭转的悲观情绪,这种悲观情绪所体现出的个体感受往往是不真实的,因为个体往往并没有真正面临生存危机,是情绪失控致使其对所受到的负面刺激缺乏合理的认知,主观上夸大该刺激的强度。就像晓娟一样,检查结果证明她并没有病,但她总是认为自己有病。

网络搜索给我们提供了快捷方便的途径,让我们能够获取更多的信息和知识,但是网上的信息庞大而无序,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成为定论。

针对这一心理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消除负面暗示效应对我们的影响:

第一,堵住源头,对自身以及他人都要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尽量避免没有根据的对比。

第二,积极疏导。心理疏导最常用的方法是注意力转移法。通过从事其他活动,将注意力暂时从带来负面刺激的事物上转移开。

“蔡戈尼克心理”强化网络依赖症

心理学家蔡戈尼克曾做过这么一个实验:他交给一些人22种不同的任务,有一半任务要他们坚持完成,完成后才结束;另一半任务则在中途打断,不让其完成。允许完成和不允许完成的任务的出现顺序是随机排列的。做完实验后,让他们立即回忆刚才做了些什么任务。结果,未完成的任务平均被回忆起68%,完成的任务平均被回忆起43%。这种对未完成任务的记忆比完成任务的记忆保持得更好的现象被称作“蔡戈尼克效应”。

通过这个实验,蔡戈尼克发现,在人们的心里,存在着一种基本的行为定式,蔡戈尼克将其称为“完成欲”。这种“完成欲”在人们对未完成事情增加记忆度的同时,也形成一种条件反射——随时随地想着那件没有完成的事,并想方设法利用各种机会去将那件事情完成。

网瘾的形成原因同样跟“蔡戈尼克效应”有关。网瘾是指上网者由于长时间地和习惯性地沉浸在网络时空当中,对互联网产生强烈的依赖,以至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而难以自我解脱的心理状态。

依赖性是判定个体是否网络成瘾极为重要的一个因素。这种依赖性正如“蔡戈尼克效应”所显示的那样,因为没有“完成”,所以“心有挂牵”,故此形成一种长时间“泡网”的习惯。

人类有一种自然倾向——行为的完整。行为的完整促使人们以各种可能的手段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这种需求既有先天的满足,比如我们饿了、渴了就要吃要喝,也有外部的影响,比如别人强迫我们做某些事。这种对行为完整的需求被称为“张力系统”。

如果一个人的“完成欲”不能得到充分满足,那么他的“张力系统”就会永远存在。当任务完成之后,与之并存的张力系统也将随之消失。由此可见,一个人的“张力系统”是产生“蔡戈尼克效应”的心理机制。“蔡戈尼克效应”虽然强化了网瘾,但是网瘾也并非不能抑制,尤其是早期轻度的网瘾,它的破解之法其实就在我们生活的细节当中:

1.不要把网络当成发泄消极情绪的工具,很多人上网是为了排遣内心的不良情绪,但这大多是治标不治本,当你下网的时候,问题仍然存在,“逃得过初一、逃不过十五”。

2.上网之前先定目标,做好时间规划。每次花两分钟时间想一想你要上网干什么,把具体要完成的任务列在纸上。不要认为这个两分钟是多余的,它可以为你省10个两分钟,甚至100个两分钟。

一人一世界:网络孤独症的产生原因

网络世界无奇不有,无所不包,网络上有那么多好玩的东西、有意思的人,网上冲浪根本不会感到孤独。你一个表情发过去,就有无数人响应;你一说要魔兽世界大集合,绝对有很多人来到你的麾下。

然而小强的情况并非如此。事实上,接触网络这么多年来,他觉得自己越来越孤独,网络并没有带给他所想要的快乐,相反,他觉得自己与朋友的关系渐渐变得生疏,也不愿意跟周围的人说话。上网后心情是稍微好了一点,但这种“好”没一会儿就消失了,看着频频闪动的QQ头像,看着自己的邮箱还有博客,小强什么都不想做,甚至觉得心烦意乱,很容易发脾气。

很显然,小强已经患上了与网络有关的心理疾病,那就是网络孤独症。乍一看,小强的这种心理疾患是很不正常的现象,虽然上网时间长了,会有些冷落现实生活中的亲人和朋友,但是网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巨大的空间,让我们可以接触各式各样的事物和各式各样的人,怎么会出现网络孤独症这种心理问题?

网络孤独症是指过分关注人机对话,淡化了个人与社会及他人的交往,远离周围伙伴,变得越来越孤僻。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每周上网一小时,会有40%的人孤独程度增加20%。我国的相关调查也显示,在上网人群中,有20%的人有情绪低落和孤独感,12%的人与家人、朋友疏远。

网络使用者和非使用者在身心体验上并没有明显差异,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都创造了一个独立的世界。在这个世界当中,人们彼此来往、互相交流,形成了特定的互动关系,但任何社会交往,其关键在质量,而非数量,网络世界的特殊形态则造成了“无边际交往”。

对方只是为了玩某个游戏将你拉为好友,为了参与一个网络活动而与你“连连看”,交往对象不加选择,也不注重交往效果,只是为了一时所需,这也就造成了在网络上人们交往频率虽然比现实社会高,但是质量远远不及现实水平,这正是网络孤独症产生的重要原因。这种心理疾患严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不同程度地出现消极、逃避甚至破坏的暴力情绪和行为,让周围的人对我们误会,从而疏远我们。那么,该如何有效摆脱这种心理疾病的纠缠呢?

当网络孤独症来袭的时候,我们可以离开网络,不要经常一个人待在家里。我们也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些日常物品上,比如,看着一朵花、一点烛光或任何一件柔和美好的东西,细心观察它的细微之处;点燃一些香料,享受它散发的芳香。当然,我们还可以做一些运动,活动一下身体,做的时候速度要均匀缓慢,动作不需要有一定的格式,只要感到关节放开、肌肉松弛就行了,你的心情由此也能得到调节。

心理小游戏

网络成瘾测验

仔细阅读,根据你的实际情况,在5个选项中选择一项,如实回答。

1.你觉得上网的时间比你预期的要长吗?

几乎没有   偶尔   有时   经常   总是

2.你会因为上网忽略自己要做的事情吗?

几乎没有   偶尔   有时   经常   总是

3.你更愿意上网而不是和亲密的朋友待在一起吗?

几乎没有   偶尔   有时   经常   总是

4.你经常在网上结交新朋友吗?

几乎没有   偶尔   有时   经常   总是

5.生活中朋友、家人会抱怨你上网时间太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