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独立学院运行与决策分析
19525500000005

第5章 独立学院的缘起(5)

1.4.3.2办学机制新

传统的高等教育体制和办学模式抹杀了教育的丰富性、多样性,无法适应现阶段教育市场的需求,亦无法解决社会和家庭对教育的多样化、多规格的要求。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受到政治、经济等多元因素的影响由一元逐步向多元转变。因此,要借鉴经济改革中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调动多方面的资源解决资金短缺的成功经验,走出“一元化”的办学模式,进一步开放高等教育市场,实行多元化投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办学的新格局。在多元化办学体制下,多个主体办学,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多种管理方式相结合。多元化办学体制区别单一办学体制的显著标志是办学主体多元化,相应的多元化办学体制带来经费投入的多元化,办学模式的多元化。

(1)办学主体多元化

办学主体多元化是指将一元化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变为政府、企业、事业以及其他具有法人资格的社会团体或公民个人联合或独立投资举办高等院校。《高等教育法》在“总则”中指出,“国家鼓励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等社会力量依法举办高等学校,参与和支持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高等教育要走出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摆脱经费短缺、缺乏活力和个性的困境,在很大程度上必须转变办学思想,改革办学体制,实行办学主体多元化。弥补高等教育经费的不足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是扩大投资主体,鼓励和支持不同形式的社会力量办学投资参与高等教育领域。即以国家办学为主,公有制为主,多种办学体制共同发展,鼓励发展民办与公办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以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民需求。

多元化办学成功的保障是产权的明晰。2003年,学校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的规定及公办民助二级学院的发展需要(包括新校区的几所公办民助二级学院),对所有公办民助二级学院资产进行了产权清理,并进行了学院的重组、合并,申办了按新机制、新模式运作的独立学院。学校以无形资产作为投入,构建了独立学院股份制形式。通过这种产权关系,双方进一步明确了各自的股权,这种激励与约束机制较好地维护了双方的利益,通过投资的完整性和产权的明晰性使投资者的利益得到确实保障,也使学校的资产不断的增值放大,真正实现了双赢目的。

(2)投资渠道多元化

经费来源多渠道的必要性来源于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且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相对不足这一客观矛盾。连续几年的扩招使公办学校的潜力已经发挥到最大极限。因此,国家应突破以往那种单纯靠以政府为主出资办高等教育的格局,推动潜在的社会资源更多更好地进入高等教育领域,吸纳社会、民间资本参与办学,走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之路。多渠道筹资方式无须还本付息,可以免除学校的债务压力;出资主体清晰,对所筹资金的使用,管理决策权主体具体、明晰,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益和效率;有利于吸引那些既有雄厚的资金基础而且对教育投入不追求短期效益的合作方进入高等教育领域,允许合作方获得一定比例的合理回报。

四川师大的新校区建设,没有按照大部分高校通过大举借贷的方式来建设新校区的思路,而是通过与社会资金的优质合作,充分吸纳社会、民间资本,多渠道筹集经费建设新校区。新校区整体实行“政府支持,市场运作”,绝大部分建设资金由社会投入,新老校园资产产权关系界定清楚,老校园的国有资产并没有在社会投资过程中被损害。相反,“市场运作”的新体制将使新校园充满生机和活力,老校区由于新校区的规模效益而提升了竞争力,社会形象得到大大改善。同时,新校区的学生宿舍采用了BOT形式,这在当时是一种新型的项目融资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思路就是由投资者负责融资,承担风险,开发学生宿舍并在有限的时间内经营,收回投资并取得合理收益,最后根据协议将该项目无偿转让给学校。实践证明,新校区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有利于解决经费的不足,扩展筹集资金范围,解决资金来源问题。由于没有还贷压力,学校可以集中精力搞科研,降低了学校的金融风险。适应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共同发展的体制模式,打破了传统高等教育单一的公有办学体制模式,开创了多渠道筹集资金、自主办学的新局面。

1.4.3.3管理体制新

管理体制改革是教育体制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与办学效益的强大动力和必然要求。在多元化办学主体的形势下,学校树立效益观念,借助于现代产业的管理制度与运作方式,精心进行经营管理,努力实现良好的效益。同进,在追求效益中加强科学管理,使自身更有生命力、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促进高校发展的良性循环。四川师大在新校区的建设上,加强了成本核算与管理,实现对学校的精心经营管理。学校一方面借鉴企业管理经验,不断提高办学效益,另一方面是将培养人摆在学校工作的首位,更注重在办学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尊重教育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潜能,办出特色,追求卓越,以灵活多样的教育满足社会的需求,以高质量的教育赢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1)分配机制新

多元化办学,涉及多个投资主体,要确保投资方的利益及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处理不好,必然会影响投资方的积极性及学校的稳定。因此,新校区摸索了一种新的利益分配形式,即实施分摊机制。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实现新校区各投资主体基础设施的共建和共享。另一方面通过规范的运营使投资主体获取经济利益,较好地协调了资本的逐利性和教育公益性之间的矛盾。在管理会的协调下,各个学院既有自己的教学大楼和基本设施,有自己开设的专业、自聘的教师和自身的办学特色,而各单位之间又有共同分摊、资源共享的部分。例如,体育馆、图书馆、运动场、公共基础设施和日常运行经费等则按人头分担。值得一提的是东校区图书馆拥有一流的硬件条件,标准化座位5000多个,各学院共同出资,图书资源共享,经费均由各单位按比例分摊。通过分摊新机制,大大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2)人事机制新

新校区为办学多体制管理,即一校两制、一校多制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创造了改革与试验的条件。新校区奉行“小政府、大服务”的原则,采用新的管理体制,强调“效率和效益”。原有体制下的难以克服的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等管理弊端,在新体制下得到了有效遏制。新校区实施新的人事制度及分配制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功能,有效调动了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危机感和紧迫感,整个管理协调工作有条不紊,使新校区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新校区设置了管理委员会的日常办事机构—综合管理办公室(正处级单位),综合管理办公室下设五个科,而正式干部仅18人,各单位的老师和干部实行全员聘任制,并采用专、兼职教师并举的用人机制。综合管理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严格按照学校“延伸管理”与“属地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方针,结合新校区实际,开展行政、教务、学生、财务、保卫方面的工作,协调校区各学院(部)关系,营造校区良好的内外部环境,拓展校区发展空间,推进校区协调运转。

灵活的分配及用人机制为大规模引进和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提供了可能,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不是急功近利的高薪政策能够速成地催化出来的,最重要的是为优秀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新校区初步建立起以教师为本、以学术带头人为中心的管理制度,充分尊重教授与学术权力,真正做到“教授治学”、“教授治校”,在吸引优秀人才方面,新校区初步建立起公平、公正、公开的学术评价和人才竞争机制。

1.4.3.4人才培养模式新

多元化办学实践,必然伴随着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变革、投资方利益协调、学校定位及长远发展战略确定、师资引进和管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更新、学生培养质量等诸方面的问题和挑战。[7]其中最重要的挑战,也是衡量多元化实践成功与否的根本,即确保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在新的教育观念指导下,在新的办学体制的环境中,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建设一流的校区,四川师大新校区充分发挥新机制的优势,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市场竞争力,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教改措施,并收到良好成效,受到同行和专家的好评,其发展势头令人鼓舞。新机制带来的生机与活力,正在全面育人的过程中日益展现出来。四川师大通过采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新校区大一新生全面实施“2+2”人才培养模式,提倡淡化师范与非师范专业之间以及各专业方向之间的界限,通过拓宽专业口径,达到强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培养效果。通过学校这几年的摸索与实践,有力推动了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也为学生、家长、社会提供了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丰富了学生的综合知识和应用能力。为了配合试行“2+2”人才培养模式,四川师大调整了教学计划,凡是既有师范又有非师范专业的院系,淡化专业界限,前两年瞄准宽口径要求设置课程,注重文理渗透,教学计划基本相同,后两年则按师范与非师范专业的不同要求设计教学计划与课程,进行分流培养。同时,学校加大了课程结构体系改革力度,将课程区分为六大类,包括德育课程体系、公共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教育理论与教师职业技能课程体系、选修专业课程体系,每个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修完规定的课程,并根据兴趣和需要选修一定比例的综合课。全面实行学分制与弹性学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要求,鼓励优秀学生脱颖而出。

四川师大立足西部,进行了一系列多元化办学的改革与实践。到目前为止,在原有二级学院的基础上,发展了二个独立学院,成立了三个民办职业技术学院,原来依托川师大的专科也纷纷升本,还在中师的基础上发展了一个专门的幼儿师范专科学校,不仅解决了四川省在扩招过程中近五万人的升学问题,还没用国家一分钱,全靠依托社会资源,创办了五个大学,从这一点来说,四川师大为四川省的高等教育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这个过程中,不但高等教育的规模效益得到充分体现,教职工的积极性得到更好的发挥,也为学校加快人事分制度改革,推进学校后勤社会化等进一步改革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四川师大的多元化办学实践为教育多元化提供了一个多维度分析视角,多元化办学在实践中不断状大实际上验证了这一思想的合理性,为社会寻求多种高等教育需求满足提供了前景。多元化办学是对办学体制是一个新的突破,是西部落后高校在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形式下的可贵探索。实践证明,多元化办学打破了投资主体一元化的格局,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适应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共同发展的体制模式;有利于扩大西部的高等教育资源,有利于缩小东西部教育差距,更好地实现均衡化发展,最终达到教育公平。它在加速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探索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途径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