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法治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19525700000015

第15章 法治建设与区域核心竞争力(1)

§§§第一节 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结构

一、关于竞争力的概念

竞争力是竞争主体(国家、地区和企业等)在市场竞争中争夺资源或市场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竞争主体在竞争过程中逐步形成并表现出来的,是竞争主体多方面因素和实力的综合体现。竞争力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层次,通常可分为国家竞争力、区域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和产品竞争力。具体而言,古典经济学认为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取决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要素、劳动力、资金与自然禀赋等方面具有的相对优势;历史学的观点是应从较为长期的制度的演进角度切入研究,强调经济体制及制度在决定国际竞争力中的重要性,认为有利的制度形式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从而也必然促进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发展经济学的观点认为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是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经济发展过程实质上是以工业化来消除发展中国家现存的二元经济结构;增长经济学则认为与自然资源相比,人力资源更能决定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竞争力,竞争力来源于效率与技术创新,效率与技术创新的关键因素是技术水平和教育;企业经济学的观点是国际竞争力是工业范畴的概念,竞争力就是工业实力,除自然资源外,工业的管理经验、工业的竞争程度以及支持某一工业的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对于形成一个区域的竞争力十分重要。一国或一个地区竞争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工业实力,而后者又取决于企业的状况,提高竞争力必须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现代竞争力理论主要是从对企业竞争力的探讨和对国家竞争力的研究发展起来的。现代竞争力理论早期代表性的学说是熊彼特的“创新论”。他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了经济创新的概念,第一个突破了近代关于竞争力的“绝对优势”、“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等古典学说。他认为“创新”是指“企业家实行对生产要素的新的结合”,它包括以下五种情况:引入一种新的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创新的产生离不开对知识和技术的投资,新技术、客户新需求、新的产业环节、压低上游成本、政府法令规章的改变等都是造成竞争优势改变的因素。哈佛大学管理学大师迈尔·波特吸收了熊彼特的创新思想,在其《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波特认为国家经济竞争力是一国产业创新和升级的能力,国家经济竞争力决定于该国有无一些独具特色的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或产业群体。国家竞争优势产业是一国在国际上成功的产业,其重要标志是大量持续地向其他国家输出产品、技术和设备。没有哪个国家能在所有的产业部门都获得国际竞争力的成功,各国只能在本国有特色的产业中获得国家竞争优势。一国的特色产业能否获得竞争优势,取决于四个基本因素和两个附加因素。四个基本要素包括:生产要素状况和需求状况、支柱产业和相关产业状况、企业战线、结构与竞争力。两个附加因素包括:机遇和政府的作用。这两种附加因素对以上四个基本要素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上述要素共同构成了一国家在国际市场竞争方面特有的“钻石”结构,也有人称之为“菱形理论”。在此基础上,他认为国家竞争优势的源泉在于各个产业中的企业的活力,他尤其关注企业的竞争优势。如果国家能为企业提供诸如此类的良好环境,产业生产力得以大幅度提高,国家也将连带受益,国力也会增加。而后许多学者将企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的理论方法应用到产业或区域等层面,逐步发展起来了产业竞争力理论和区域竞争力理论,并由此产生了许多新的竞争力理论假说和研究方法。

二、关于区域竞争力的概念

区域竞争力是一个区域经济范畴,也就是一个经济学范畴。因此,它脱离不了经济学的本质,从这样一个层面理解区域竞争力概念,就更加贴近其本质。区域竞争力概念又不完全同于传统的区域经济理论,虽然它们一样是讨论区域经济的资源优化配置问题,然而区域竞争力是从竞争力角度(一个全新角度)切入,并突破传统资源配置范围来为区域经济发展进行资源优化。区域竞争力就是一个区域为求自身发展,在其所属的区域中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是一个区域集聚、利用和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的能力,其中包括资本、技术、人力、信息和文化等多方面,同时,又表现为区域在更长时间里的发展潜力,即区域内各主体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争夺资源或市场的能力。这种能力只有通过市场竞争才能形成和展现,并且在动态的竞争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

区域竞争力综合反映了区域的生产能力、生活质量、社会全面进步及对外影响。根据倪鹏飞等人的分析,区域竞争力=f(软竞争力+硬竞争力)。其中软竞争力=秩序力+制度力+管理力+开放力;硬竞争力=劳动力+资本力+科技力+区位力+环境力+基础设施力+结构力。对区域竞争力这一综合指标体系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各分力对区域竞争力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作用。

劳动力即人力资本是区域竞争力的直接推动力。决定区域竞争优势的关键不只是劳动力的数量,更重要的是劳动力的素质和适合地方需求的教育体系。

资本力是要素资源联系的纽带,是融通、聚集资源要素的关键,也是区域竞争力的直接推动力,因而是区域获取竞争力的关键力量。区域资本获得的便利性和区域资本控制能力比拥有一些资本意义更大。

科技力不仅内含于各个分力中,使各个分力对区域竞争力贡献具有倍增效应,同时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知识将以独立的力量显著地推动着区域的增长、提高和扩张,是区域竞争力的决定性推动力。区位力是地区竞争力价值体系的最初来源和重要来源,自然状况影响区域的生产和交易费用,环境力是地区竞争力的重要构成。经济区位是指区域经济腹地的经济发达程度,影响地区竞争力。

结构力特别是产业结构水平,决定一个区域产业价值体系的状况,从而影响其区域竞争力的现状及未来变化。高级产业集聚的区域是经济高增长的中心,也是全球经济的决策中心。

基础设施力是区域经济、社会活动的基本承载,在基础设施对提高区域竞争力作用方面,技术性基础设施越来越至关重要。技术性基础设施状况决定一个区域产业的水平,拥有发达的高技术的基础设施,可以吸引和培育高技术、高附加的产业(包括金融业),创造和持续创造更多的价值。

社会秩序状况影响着资本、人力和技术等流动性要素的流向,秩序力是区域竞争力不可缺少的状态力量。制度安排通过影响交易费用进而影响区域价值创造,是影响区域竞争力的制度性因素。管理力是竞争力的重要协同力量。科学的战略规划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优良的经济社会环境。开放力不仅促进地区的外贸增长,有利于资金、技术、人才的引进,还有利于区域的学习与创新。总之,以上各分力相互作用,互动增进,形成复合力量,共同构成区域竞争力。

三、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结构

区域核心竞争力是区域经济竞争力的优势表现,是指区域所特有的,在资源利用、产品开发、生产、市场开拓及服务中,与其他地区相比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且不易被其他地区所模仿或学习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其特点是:具有独特性,是其他地区所没有或程度不及的,在竞争力中能获得较大的差别利益,能使区域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具有充分的经济和市场价值,能够极大地满足经济和市场不断发展的要求;具有发展的长远性和持续性,符合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能为区域经济带来持续发展的能力。区域核心竞争力有两个基本组成部分: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比较优势和资源有关,是指本地区在经济和生产发展中所独具的资源与有利条件。比较优势对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贡献是造成了某种差异性,如资源成本方面的差异、形成特色产品等,从而在竞争中获得较大的差别利益。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构成除了比较优势外,更为重要的是竞争优势。迈克尔·波特将竞争优势定义为,一国产业创新和升级的能力,即该国获得生产力高水平及持续提高生产力的能力。竞争优势是区域对资源的利用和转换能力的反映,强调的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内在动力,特别是创新能力。

相对于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在区域核心竞争力中地位更为重要。竞争优势是区域对资源利用(转换)能力的反映,在现代经济竞争力发展中起着更大的作用,是核心竞争力创建的主导方向。按照迈克尔·波特教授的发展阶段划分,经济发展分为“初级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四个阶段。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必然从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投资驱动阶段向以竞争优势为基础的创新驱动阶段转变。由于交通、通信技术和国际贸易发展,以及替代性资源的增多,基本要素(如土地、矿藏等)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下降,而科学技术和知识的发展,使高级要素(如知识、人才、科研机构、信息网络等)的作用上升,同时,基本要素大都是天然禀赋,是既定的条件,高级要素则是社会的后天创造,这种创造主要依赖国家和地区的内生能力。为了创造更多的高级要素,提升经济竞争力,发展内生能力就成为主要方面。因此,发展竞争优势关键是提高自主创新力,创新和创新体系的建立已成为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在影响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各要素中,其核心内容有两个:一是体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围绕增强核心竞争力,着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建设区域创新体系;二是体现人力资本是第一资本的思想,围绕增强核心竞争力,着力推进人力资本制度创新,加快建设区域人力资本形成和积累体系。

首先,对区域核心竞争力而言,技术创新永远是区域获取长期竞争优势的最主要来源,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技术创新不仅内含于区域竞争力各个分力中,使各个分力对区域竞争力贡献具有倍增效应,同时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知识产权将以独立的力量显著地推动着区域经济的增长、提高和扩张,是区域竞争力决定性的推动力。二战后日本和原西德这两个战败国经过30多年的努力,在20世纪80年代成为美国最有力的经济竞争对手,除了两国人民的辛勤劳动之外,这两个国家振兴经济的最重要的法宝就是技术创新。韩国、新加坡和我国台湾省的经济起飞也是靠技术创新。以韩国为例,在20世纪60年代初,韩国与非洲加纳的经济处在同一水平。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韩国历届总统都非常重视科技与教育,尤其是十分重视发挥技术创新在推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结果,韩国的产业结构每十年上了一个新台阶,到20世纪90年代,韩国经济发展进入了高技术产业为主导的阶段,形成了相当强的独立自主创新能力。1996年,韩国人均GDP超过了1万美元。随着中国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全球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中国区域经济将进入科技创新推动型的时期。科技创新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愈来愈突出,其结果是使各地区经济发展出现日益明显的技术梯度。在这种技术梯度格局中,居高位者多是经济增长的省区市。这些地区在工业领域里,通过工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开发新产业品、大规模地增加出口,使工业结构出现新的格局,而这种新格局又是整个国民经济区域新格局的主体。也有一些地区重点将科技成果用于农业的发展,打造了高效优质的农业产业区,通过进一步的产业化,促进了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我国近年来区域发展态势的重大变化及部分产业布局的大尺度转移,证明科技发展和创新能力成为了极其重要的发展因素。科技发展和技术创新因素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三个方面得以实现:一是由于产业结构水平的提高和各类产业与服务业中技术含量的增加,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上升;二是科学技术在改造传统产业和提高整个社会经济生活水平方面的作用愈来愈显著;三是高新技术产业在一定区域的集聚,成为带动地区整个经济发展的创新空间。这种创新空间,即高新技术企业、相关的R&D机构和必要的信息设施、金融机构及其他一系列服务设施等构成的产业群,可以不断研发新的产品,同时又将创新过程和新的技术等扩散到周围地区,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