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经济新闻实务
19526200000024

第24章 中观经济新闻(1)

§§§第一节中观经济新闻的概念和特点

一、什么是中观经济

宏观经济、中观经济和微观经济是三个相对的概念。

如前所述,宏观经济主要是指我国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的整体运行情况。微观经济主要是指单个经济单位的活动情况。中观经济是指什么呢?中观经济是指区别于宏观经济、微观经济的新范畴,即介于整个国家和具体单位(家庭、企业)之间的经济活动。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德国爱丁堡大学国民经济学教授汉斯·鲁道夫·彼得斯博士首次提出了中观经济这一区别于传统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新范畴。其后,许多学者接受了这一观点。

在我国,有许多经济问题,不宏不微,既不是全局的,也不是个别消费者和企业的,而是区域经济的、城市经济的、产业经济的问题。这些问题与宏观经济有密切的联系,但又不能等同于宏观经济问题,而是属于某一个区域、城市或产业的问题。从每项来说规模不大,投资不多,不需要惊动全局,不需要调整国家政策,只需要区域间协调,城市间协调,或产业内部互动,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加以解决,就可以给某个区域带来较大的经济效果,这就属于中观经济分析研究的问题。

饶会林等在《试论中观经济学的基本范畴》一文中阐述了这样的观点:“中观经济层次的凸现和作用的发挥,使人们清晰地看到一定地域内经济结构的现实性、系统性和重要性。由基本企业单位形成的企业群体,由企业群体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由相关产业在一定地域的结合(或集中或扩散地运动),最清楚地表明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的逻辑联系。在中观经济层次研究经济结构最实际、最得体、最有益。它不仅可以避免微观研究的‘窄’,也可以避免宏观研究的‘宽’和‘泛’,还可以避免来自‘私利’和‘行政’两方面的可能干扰。很明显,研究经济结构问题成为中观经济的重要内容。”9

二、中观经济新闻的概念

中观经济新闻主要是指以区域经济活动、城市经济活动、产业经济活动为报道对象的经济新闻。它包括区域经济报道、城市经济报道和产业经济报道。

随着中观经济理论在我国逐渐被接受,许多以中观经济视角撰写的经济新闻也大量刊发。近几年,中观经济新闻已经发展成为媒体经济报道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体现在内容上和数量上,而且体现在版面上。一些媒体,专门开辟了中观经济报道版面。

中观经济新闻在我国经济新闻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地域辽阔,城市众多,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巨大,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结构亟待调整,区域间经济互补性强,东部发达地区如何保持发展势头,西部贫困落后地区如何加快发展,这些问题都是中观经济研究的问题,同时也是中观经济新闻报道的对象。中观经济研究的是区域的问题,行业的问题、结构调整的问题,总之是局部的问题,不像宏观经济研究的问题那样引人注目,但对于某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来说,仍然是不可忽视的问题。中观经济新闻以这些内容为报道对象,体现了其实用价值。

三、中观经济新闻的特点

中观经济新闻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与宏观经济新闻有相互交叉

中观经济新闻与宏观经济新闻有明显的相互交叉,其间的界限也不是十分分明,这是我们应当认识到的基本情况。比如国家出台降低小排量汽车购置税政策这一消息,你说这是宏观经济新闻中的政策性动态消息呢,还是中观经济新闻中产业经济新闻的政策性动态消息。从宏观角度看,汽车是全国老百姓普遍关注的重要商品,中国正处在家家都想拥有一部私家车的时期,私家车是许多家庭的梦想,降低小排量汽车购置税的消息,人人都关注。因此,这是一条宏观经济新闻。从中观的角度看,汽车只是汽车产业生产的一种商品,全国有无数个产业,因此,降低小排量汽车购置税的消息,是一条中观经济新闻的产业经济新闻。不仅是这样,宏观与中观,本身就是两个相对的概念,从这个角度看是宏观,从另一个角度看又是中观。我们应当明白这个道理。

中观经济新闻与宏观经济新闻虽有交叉,但也有明显的区别。我们一般把涉及全国的问题归为宏观,而把只涉及某省市、某区域、某产业的问题归为中观。中观问题不等于一个企业的问题,也不是一个单位的问题,而是涉及某省市、某区域、某产业的全局性的问题。相对于全国,它是一个局部,相对于一个企业、单位而言,它又是全局。

中观经济新闻关注的经济现象、经济问题居于中间层次,不正视它,会影响某省市、某区域、某产业经济的发展,但对全国经济格局,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正视它,解决它,会促进某省市、某区域、某产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会对全国经济格局带来积极影响。

(二)区域经济理论、城市经济理论和产业经济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观经济新闻主要运用区域经济理论、城市经济理论和产业经济理论作为指导,报道区域经济、城市经济、产业经济建设中所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由于区域经济建设、城市经济建设和产业经济建设中存在着许多复杂的问题,要正确理解和看待这些问题,没有经济学专业知识,尤其是没有区域经济理论、城市经济理论和产业经济理论专门知识,是无法正确理解和处理这些问题的。比如城市化问题,过去,我国经济理论界缺乏对这一知识的了解,长期以来奉行一种严格控制农民进城的政策,结果严重违背了经济规律,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在当前经济学界,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以及产业经济学都属于应用经济学的范畴,这些学科对于相关实践问题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我们从事中观经济新闻报道,必须很好地运用这些理论知识为指导,帮助我们分析各种复杂的现象,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三)主要报道深度问题

中观经济新闻较少关注一般信息,更多地关注某省市、某区域、某产业经济发展的深度问题。无论是区域经济报道、城市经济报道,还是产业经济报道,都更多地将视角投向关注区域经济发展、城市经济发展和产业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尤其是专业财经媒体,更是把这类问题作为主要报道内容,他们通常从专业角度,对这类问题展开深度分析。例如,区域经济报道主要是关于一定区域内经济如何快速发展和如何改善协调区域经济不平衡问题等方面的报道,城市经济报道主要是关于城市化建设进程中的若干问题以及如何处理城市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方面的报道,产业经济报道则主要是以产业经济学理论为指导,围绕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发展、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等问题而做的经济新闻报道。

§§§第二节区域经济报道

一、区域经济报道的概念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带有区域性质的、地区性的经济组织,区域经济学也发展成为一门新兴学科。

经济区域是指在人类经济活动的一定空间内具有均质性和集聚性的地域单元。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多样性强,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巨大,每一个地区,都有各自的经济特点,我们完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把我国划分为若干经济区域。比如环渤海经济区域、长三角经济区域、珠三角经济区域、北部湾经济区域、成渝经济区域等等。

区域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观点,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空间组织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它主要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及发展规律,探索促进特定区域而不是某一企业经济增长的途径和措施,以及如何在发挥各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区域整体经济效益,为政府的公共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具体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规律性问题是区域经济学的任务,包括区域特征分析、目标系统与政策手段、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建设与布局、区域国土规划、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区域比例关系等。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城市化与城市经济问题、空间结构理论、区域生产力布局、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农村经济、区带规划及管理、区域投融资等。

区域经济报道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区域经济如何快速发展的问题和如何改善协调区域经济不平衡的问题。对于这样的问题,全国性的专业财经媒体十分关注,地方媒体更加关注,这是它经济报道的重点。很多媒体,都把区域经济的理论作为经济新闻报道策划、专栏设置、版面编辑的一个重要的支点。

区域经济报道必须借助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很好地梳理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

二、区域经济报道的内容

(一)配合国家政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由于经济的运行是以物质的运动为基础的,因此,经济空间范畴和经济地理条件是经济运行的充分必要条件。经济运行离不开时间,也离不开空间,更离不开物质条件。我们每一个经济区域,其地理环境、物质条件、空间位置、经济基础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其发展情况也不相同。

任何一个经济区域,都有其自身的发展目标和发展任务,各地方政府,均对自己区域的经济发展规划了蓝图。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大环境,离不开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如何配合国家经济政策,在全国经济大棋盘中或全世界经济大棋盘中找准自己的位置,选择恰当的发展路径是每一个经济区域最大的问题。

在区域经济报道中,特定区域的地方媒体表现出了极大的主动性,这是地方媒体的独特优势。他们充分发挥自主性、能动性,处处体现出个性化的独到视角,把区域经济报道做得有声有色。

世纪之交,中央领导同志在西安向全国发出“西部大开发”动员后,西部各省迅速行动起来。陕西全省上下,擂响了西部大开发战鼓。省内诸多新闻媒体,以陕西日报为重点,拿出“西部开发,舆论先行”的姿态,迅速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西部大开发宣传战役。各大媒体竞相报道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政策、西部的地域现状、生态环境及人们生存问题的稿件。三秦都市报也连续在报纸头版重要位置刊发了多篇相关报道。

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口号和战略部署以及西气东输、青藏铁路等大型基础建设工程的实施,不仅带动了陕西省,在其他西部省份,也成为媒体宣传的热点。各地都掀起了一场以区域经济为主题的经济新闻热潮。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在总结自己的宣传经验时指出,如何立足于区域资源、抓住历史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这是国家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战略部署对地方媒体的舆论宣传提出的新课题。他们充分利用广播媒体的优势,积极参与到这场舆论宣传战役中。四川电台率先在重点新闻节目《四川新闻》中开设《开发西部振兴四川》专栏,大张旗鼓地报道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意义,及时将省委、省政府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新决策、新举措传遍巴山蜀水。同时,四川电台又组织记者通过大量的采访和调查研究,在新闻时政评论节目《大众聚焦》中,陆续播发了录音系列述评——《西部大开发,四川当自强》。该节目深层次地阐述了开发西部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开发西部与四川人民的密切关系,在理论上和观念上为响应西部大开发、为重振四川经济做了必要的舆论和思想准备。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东北各省市新闻媒体积极配合国家政策,深入探索本地区经济发展的路径。《辽宁日报》不失时机地推出了《远看辽宁装备制造业》、《近看辽宁装备制造业》、《横看辽宁装备制造业》、《辽宁国企改革生态报告》、《辽宁国企改革路径选择》、《辽宁国企改革动力源泉》、《看好双重机遇》、《把握双重机遇》、《赢得双重机遇》、《建设和谐辽宁实现全面振兴——来自老棚户区改造的报告》等一系列深度财经报道,从区域经济建设的角度全面而系列地总结了辽宁利用腾笼换鸟等经济手法使老工业基地重新焕发出青春的经验,深得广大读者和各级领导的赞赏。

2008年9月至10月,国际金融危机在全世界迅速蔓延,党和政府当机立断,迅速出台了4万亿人民币的经济刺激计划,地处中原腹地的河南省也迅速行动起来,积极配合国家的行动,河南商报11月12日——14日之间,连续推出了《河南出手抵御金融危机》、《解放思想“危”中寻“机”确保增长》、《巨额投资呵护百姓出行和健康》、《政府发“红包”看看哪些和你有关》、《郑州国税部门出台减免退税措施今年将为郑州企业减负70亿》等一系列报道,极大地提振了当地企业和群众的信心,为抵御金融危机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二)为区域经济定位提供理论指导和信息服务

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定位问题。根据区域经济学理论,区域经济定位应考虑三个基础条件:1、自然地理条件;2、经济人口集中度;3、运输和通讯成本。同时还应考虑三个相关因素:1、国家产业布局或全球经济的需求;2、自身比较优势;3、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