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探索
19528700000001

第1章 论大学精神的育人功能

——以黄岭精神为例

钱晓

一、对“大学精神”的理解

大学精神是我们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的人经常要提到的一个概念。但什么是“大学精神”?学界并无定论。在笔者视野所及,有学者认为,“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其本质特征应为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也有学者认为,大学精神是介乎理性和感性之间的一个范畴,它的形成是多重因素长期相互碰撞和融汇的结果。还有学者对校园文化进行分层研究,校园文化被分解为物质、制度、行为和精神四个层面,很明显,精神层面是核心层,是基于物质、制度和行为诸层面的内隐部分,大学精神被理解为校园文化的核心特质,具有占据高端的指导功能。这些不同的理解,是基于不同的角度和需要作出的,并无谁对谁错的问题。应该说,前人的理解为我们更为准确地把握“大学精神”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作为一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笔者主要关心“大学精神”的育人功能。因此,笔者认为,“大学精神”应当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即“大学精神”和“大学的精神”之别。

广义的大学精神,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理念,是所有大学共有的区别与其他社会组织的特质,如前所述的“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

狭义的大学精神,是某一所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历史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独具该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核心元素,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规约性和指导性,就具有了育人功能。也就是说,它经广大师生薪火相传、多番磨砺而逐渐成型后又反哺师生、滋养后学,随着学生服务社会,为社会广泛认同并因之对社会有所影响。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对大学精神的育人功能进行探寻是必要而可能的。

二、对大学精神育人功能的理解

大学精神的育人功能是大学精神的基本功能,是大学精神形成的理由之一,也是大学精神得以绵延不绝、不断升华的动因之一。大学精神育人功能主要体现在大学精神被师生认同、内化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风气、人生志趣和教师的师德教风、职业理想等。换言之,大学精神在其形成过程中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凝练出的道德理想、人生哲理对师生来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广大师生永续不竭的精神源泉,大学精神因此内在地蕴涵了丰富的育人资源,天然具有育人功能。

以黄岭精神为例,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大学精神的育人功能。

黄岭精神是四川理工学院的大学精神,伴随着四川理工学院的成长,经过时间的大浪淘沙和风雨洗礼积淀而成。1965年,根据毛泽东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决策,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批示,作为教育部重点高等学校的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内迁部分保密专业到西南地区建设一所理工院校,选址自贡黄岭——这个距离市区38公里的荒山上,创建了华东化工学院西南分院(对外称之为“652工程”),开始了中国西部地区一所本科工科院校的建设。为了这所西部高校的建设,1965年,上海第一批拓荒者来到了“黄岭”,党委副书记丁西三、教务长蒋凌域(曾任原华东化工学院党委书记)带领数百名教职工离开繁华的大上海,离开朝夕相处的亲人,浩浩荡荡地来到这个远离故乡几千公里之外的陌生地方。他们没有一点犹豫,没有一点退缩,用青春和热血,披星戴月,修房筑路,开辟出了400余亩崭新的校园。拓荒者们遵循校长张江树倡扬的“勤奋求实”的精神,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开始了中国西部地区一所本科工科院校的建设。为了这所西部高校的建设,一代又一代教职员工“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老院长罗立,因缺医少药,52岁英年早逝在工作岗位上;老书记隆贯一,无私奉献,到离开人世时,他的夫人还是临时工;我们的青年教师,爱校敬业,坚信校兴我荣,连自己儿子的乳名都叫“652”……

不论是严冬还是酷暑,那些起早贪黑带着干粮盒饭奔波到几十公里外的各校区上课的老师们,以争分夺秒的步伐走出对高等教育事业执著的追求与热爱;风霜雪雨,冬去春来,那些白发苍苍挑灯夜战在昏暗的小屋里的教授们,以对事业的忠诚和对创造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谱写出理工学院的壮丽诗篇;那些奋力拼搏而积劳成疾累倒在讲台上、实验室、一年几次住进医院的教职员工,用无私奉献倾注的心血才换来今天学校的建设发展成果。

我校学生秉承黄岭精神,不仅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正确的价值准则、健康的审美情趣、鲜明的个性特征、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诚实守信的品格,而且在重大事件面前能够理性地表达爱国热情,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弘扬黄岭精神, 培养出的学子普遍能勤奋求实,扎根西部,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今,四川理工学院毕业生大部分人已成为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和中坚。

如今,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黄岭精神成为四川理工学院师生的特质品格:“勤奋求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校兴我荣”成为黄岭精神的内涵,已写进了华东理工大学和四川理工学院的历史。“传承黄岭精神, 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具有艰苦创业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四川理工学院鲜明的办学特色。42年办学历程中形成的黄岭精神,使每一位来到这里的领导、专家、学者无不为之感动。1995年学校首批顺利通过国家教委“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在亲身感受学校艰苦的办学环境和条件,了解到学校30年来每年财政基建拨款不到1,000万元的情况下,节衣缩食,在一片荒岭上建成了绿树成荫、环境优美,被命名为“四川省园林式单位”的校园后,国家教委评估专家组认为:“在前不挨村、后不着店的渺无人烟的荒山上,建成了如此美丽的大学,而且教师们治学严谨,教学质量高,靠的就是黄岭精神。”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精神育人功能具有润物无声之效,大学精神的形成过程本身就是生动的教材,给人启迪,催人上进,黄岭精神是四川理工学院全体师生创造、凝练并一贯秉持的精神财富,是办学之基、力量之源、发展之本,更是培育人才的宝贵精神资源,“勤奋求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校兴我荣”的精神内涵则给广大师生的教风学风、思想品德、理想信念进行了指引,因此,只要发挥充分,大学精神的育人功能是极其强大的。

三、大学精神的育人功能的实现方式

虽然说大学精神的育人功能是天然的,但其功能的实现却不是天然的、自发的。大学精神的育人功能要成为显性的功能,还需要高等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进行顶层设计的管理者有一种文化自觉并从政策引导的角度进行有意为之的组织领导,努力从教学、管理、服务等环节开掘着力点,使大学精神的教育和日常的教学、管理、服务有机融合,使育人功能得到充分的实现。但在具体方式上,却又要注意采用师生喜闻乐见、灵活多样的方式,以“贴近师生、贴近生活、贴近思想”为原则,努力做到和风细雨润物无声。

以黄岭精神育人功能的实现为例,四川理工学院在实践中注重教育学生传承“勤奋求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校兴我荣”的黄岭精神,使学生能从中找到人生坐标的准确定位、找到一种不同于物质化社会环境的传统图式。

1、在通过校园景观宣传学校办学历史和办学理念的同时,通过新生入学教育、文化走廊、校友风采展示、校园媒体和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学校办学传统的教育,使黄岭精神日渐入脑、入心。

2、充分利用第一课堂,把黄岭精神融入教学环节特别是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言传声教,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内化并弘扬黄岭精神,在对黄岭精神的感性认识基础上不断趋于理性。

3、通过开展 “争先创优、成才在理工”、“树诚信美德、做模范公民”、“知荣辱、树新风”主题辩论赛、“校风、学风建设与我”演讲赛、“文明寝室设计大赛”、“告别不文明行为签名”、“法律知识竞赛”、“校园不文明行为劝导行动”等系列活动,营造了刻苦学习、争先创优、诚信做人、严谨自律的良好氛围,使黄岭精神育人功能具体体现在对校风学风的优化上,起到了很好的育人效果。

4、通过举办学术讲座、师生书法美术作品展、服装表演展示、组织数学竞赛、物理竞赛、网页设计大赛、学生技能竞赛、海报(招贴画)创意设计比赛、征文活动、英语活动周、戏剧节、健美操比赛等活动,加强学生人文素养和求真务实科学精神的培养,感染、熏陶、激励学生勤奋学习,拼搏进取,深刻理解黄岭精神中“勤奋求实、艰苦奋斗”的学风内涵。

5、充分利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授位仪式等时机,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主题活动。每年“毕业生汇报演出”的感人场面深切地表达了学生对学校老师的爱戴、对学校的感谢,使“校兴我荣”的思想深入人心。

综上 ,我们可以对大学精神的育人功能有一定的认识。但是,不能不指出,由于高校治理的理念差异,特别是各高校历史的长短不同、沉淀的厚重程度不同,大学精神不一定是一种被高标的旗帜,大学精神在相当程度上是内隐的、潜在的,有的甚至还未被师生所自觉,其育人功能的发挥是没有完全模式可言的,许多的方式和方法有待学界和高校治理负责人在基本共识的基础上,结合高校实际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