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红 丁晓娟
市场经济的重利性容易滋生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大学就像一个浓缩的社会,市场经济的大潮也同样冲击着大学校园。许多大学生受功利至上价值观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人生观的影响,他们的理想、信念、追求发生动摇,在道德价值观念方面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困惑和焦虑。因此加强高校德育教育,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对策,是当前高校德育的当务之急[1]。
一、改革德育内容
(1)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是加强对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理论的教育学习,加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加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二是利用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历史事实来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澄清在社会主义问题上的错误观点和模糊认识,形成深厚的爱国情感,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2)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青年人能否健康成长,能否保持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培养方向。要教育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确立为人民服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的目标。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历史和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要教育大学生一定要胸怀祖国,心系人民,始终以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为己任,牢固树立为祖国和人民而奋斗的理想和抱负。
(3)加强对大学生的优秀品德教育。我国几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出丰厚的传统美德,《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将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概括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20个字。应该说既有传统的东西,也有现代的东西,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要加强诚信教育,这是做人、做事成功的基础。同时,还要加强对“八荣八耻”的学习,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实践活动,使大学生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在日常道德实践中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2]。
(4)加强对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教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大学生需要不断增强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高校要重视并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大学生形成自身独立健全的人格,自信自强、团结协作、乐观豁达、积极进取、勇于挑战、敢于创新。要加强大学生的艺术教育,提高青年学生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学会保持健康的情绪,学会关爱、理解他人。对他人要有一种宽容的态度,不要苛求他人,学会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优化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的优化,包括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评价体系等各方面的科学合理的构建与实践,体现在德育目标的具体性、层次性和现实性。德育内容的可操作性和可接受性,德育方法以学生为本的学生道德主体性,以及动态的、学生主动参与的道德评价体系等几方面。德育的出发点须由“泛政治化”转向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德育目标应该具有现实性,应以帮助个体实现社会化为目标,培养适应社会的人[3]。高校德育应紧紧围绕基本的道德品质开展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义务感、自信心、效率感,创新性,合作与竞争精神。在德育目标的现实性的基础上,德育内容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可接受性和富有时代特色。科学价值观和科学道德教育、生态伦理教育和环境道德教育,经济伦理教育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教育、信息道德教育、现代人的心理素质教育等,都应该成为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导下的学校德育内容。德育载体必须适应新的变化,从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出发,合理运用传媒、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冲破传统的道德灌输模式,注意培养学生道德主体意识,实现德育手段、方法、方式的变革,增强德育的说服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只有把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政策和载体由虚变实,由抽象交具体,并赋予时代特征,才能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因此在优化德育过程中,要重点抓好德育的层次性、互动性和主体性[4]。
(1)层次性。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完善人格的形成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潜移默化的渐进过程。因此,德育工作必须十分重视其层次性问题,提高德育的针对性,把握好德育的阶段性、渐进性和对象的自主性等特点,切忌急于求成或千篇一律统一要求。
(2)互动性。所谓互动性,是指从德育系统的整体效果出发,着力形成德育系统的各要素内部之间、各要素相互之间及德育系统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在互动中调整各种因素及相互关系,以期达到德育过程整体功能的优化。注重德育的互动性,尤其要把握住教育者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德育内容与方式的互动结合以及德育系统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互动配合等互动关系。
(3)主体性。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学生都应该是主体,通过师生人格的平等交往、品德上的相互影响,建立起主体与主体间民主、认同、合作的活动关系,形成有效的教学效果,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传统道德教育普遍把教育者视为主体、把学生作为客体,形成了教师对学生的“灌输式”教育,收效不大。因此,在德育过程中需要德育工作者更多地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德育过程中“学”的作用。通过学生积极的思想内心活动,去主动接受、内化为教育者的德育要求,达到提高道德认知、形成道德行为的目的。
三、建设德育队伍
没有一支素质高、乐奉献、勤钻研的专业德育队伍,就难以应对新形势的挑战,难以有效地对大学生开展道德教育。专职思想教育人员,长期工作在高校思想工作的第一线,和学生接触最广泛密切,随时可以和学生交流思想。他们在指导和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巨大的感召力,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学校所培养的人才质量[4]。因此,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德育工作队伍刻不容缓,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