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崇岗
人类自创立了教育以来,就等于给自身创造了一种自我调节和完善的机制和功能。但现在人们对教育的态度在发生变化:起初,人们把它当作“调节的武器”,而现在却需要对“武器”进行新的“调节”。[1]“武器”的组成是一个系统,对一个系统的“调节”是多方面的。高校学生管理作为这个“武器”系统的一个方面,在新的形势下,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如何面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是摆在各高校面前的一个新课题。那么,我们如何面对现状,保证在对学生信息管理的同时,及时、准确地反映学生群体的这些基本信息和动态信息,为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服好务呢?笔者认为,这需要对社会大环境进行深入的了解,对校园文化进行建设,对群体学生身心、素质发展进行探索,对学生基础信息进行可靠掌握,加强对学生群体特征和特殊信息进行动态管理。
一、高校学生工作动态管理概述
所谓动态管理,它是一直运动的,不断优化的管理模式,在管理过程中,它由计划制定、实施、监督、协调、反馈、总结等这几个步骤组合而成。它根据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不断来改变,调节自己的计划、内容,同时也加以充实,并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之中,它在持续不断地对新情况、新问题做出的新调整和扩充中得以使目标差别缩小,从而使得管理者对管理活动的把握和改造更为有效,它的执行成效是代表一所学校的发展、活力和效率,它的存在发展保证了学校具有奕奕生机,蓬勃向上。[2]
实行学生信息的动态管理,实际上就是人、人与人、人与事件和实施过程的管理。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去讲,管理就是管理者通过获取、分析、并使用一定的手段去调节、激励、控制和开发被管理者的过程。从客观上讲,人、人与人、人与事、人实施事的各个要素内部之间的矛盾和不稳定都是绝对的;它们的和谐、平衡、协调都是相对的。动态管理就是要从不适应到适应、从不和谐到和谐都是一个渐近的过程。笔者通过对日常管理工作的经历积累,认识了中国高等教育从规模上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管理相对滞后,依然停留在精英教育的管理模式上,并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中学生信息管理模式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当学生工作管理前模式下的学生动态管理方法。
二、当代高校学生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以人为本,全面建设和谐社会作为以后工作的方向,体现了我国政府在实施民主、民生上的高瞻远睹。也要求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必须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实施出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为目标,建设一个现代的高等教育机构。我国的高等教育从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实施了以精英教育模式的高等教育20年。在此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采用了美国教育社会学家,加州大学伯克分校马丁·特罗教授提高的大众教育理论,实施大众教育,中国高等教育招生数量迅速扩大,从1996年开始,逐渐实施扩招,到1999年已全面实施扩招,到2008年,中国招生数量已经达到了599万人。
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的和谐,到大众化教育的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要实现大众教育的和谐,必须认真分析我们现行的高等教育管理问题,寻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推动发展,促进和谐。那么我们现在的高等教育管理存在那些问题呢?笔者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和对部分高等学校的调查,归纳出了如下一些问题:
(一)传统管理模式长期统治着人们的思想,使管理方法落后、管理效果欠缺
高校扩招后,学生数量迅速扩大,教育资源紧张与生均要求矛盾日益突出。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的工作需要。许多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忙于事务管理,忽视了为学生服务的理念,把事务性的事物管理得太死、太细,却又对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素质如思想状态、心理状态、人生观、世界观重视得过精、过松。这种管理,强调统一要求,坚持原则,而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的培养,强调问题式的管理而忽视了学生发展的引导管理,对学生的评价反应也是以智育能力评价为中心,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这些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在新时期,极大地影响了管理的效果,束缚了管理的创新。
(二)高校学生管理规章制度滞后于形势发展
我国在加入WTO后,对外开放程序进一步的加大,各种法律法规进一步地完善。与此同时,国家教育部也制定了许多管理规定,各高校为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也制定了符合本校校情的规章制度。这些管理规定和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无疑对我们的管理工作大有裨益,但其中也存在“合情不合理”、“合理不合法”的规定,使高校的管理工作时常处于“尴尬的境地”,学生诉学校的案件时有发生,大多以学校的败诉而告终。从另一个侧面,学生家长把学生送到学校读书,就认为把学生交给了学生,出了任何事情都必须由学校负责,否则就不依不饶。政府、学校为不将事态扩大,息事宁人,宁愿在经济上给予补偿,迅速解决这类问题。这些现象反映出当前学生权利意识的增强与学校依法治校管理理念相对滞后的矛盾,同时对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也提出一些新的课题。
(三)高等学校“学分制”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和传统管理思想的束缚,使学生工作管理难度增大
学分制是以选课和学分积累为核心创制的一种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是对课程设置僵死、修业年限划一的陈旧教学管理制度的变革,其目的在于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我国学分制的实施,对社会进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应有的推动作用。但是,我们目前实施的学分制,不是真正意义的学分制,是一种在学年制的延续下的学分制,如:学分制本科教育要求学习时间为3~8年,但现在依然是4年毕业;学分制要求按学分收费,但现在依然是按年收费;学分制不在要求补考、降级、重修,但现在依然有补考、降级、重修;这种学年制下的学分制,在某种程序上束缚着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思想。与此同时,这种即非学分制,也非学年制的管理现状,使学生工作管理的内容、管理难度大大增加,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四)计算机网络和电子游戏的负面作用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络以其全球性、开放性、交互性、综合性等特点使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有了畅通渠道和机会,从而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但是,在其绚丽多姿的背后涌动着汹涌的暗流,对涉世不深的广大青年学生产生着严重的负面影响。众观当今社会,学校周边,为数不少的学生沉溺于“网吧”和电子游戏厅,有的为上网不吃不喝不上学,有的“网吧”则为学生提供吃、喝、住一条龙服务。长时间上网或沉溺于网络游戏不仅对学生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影响,更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严重危害。一些学生热衷于网上聊天,进而发展成“网恋”,整日沉浸于虚无的感情中,浪费了宝贵的青春;一些学生现实表现很差,对生活失去信息,通过沉溺网络,理想中虚拟的世界中找到现实中找不到的成就感;一些学生沉溺于网络,为支付上网费,伸出贼手盗窃同学钱包,放纵自己的道德行为。以此于,有的学生上课没精神,有的逃课去网吧,更有学生逃学后吃住都在网吧,严重扰乱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了学生成长成才培养的目标。
(五)学生辅导员队伍数量严重不足,专业水平欠佳
由于学生数量的迅速增加,辅导员队伍建设远远跟不上办学规模的发展,且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有待于进一步的培养和提高。根据教育部文件规定辅导员数与所辅导学生比为1:120——1:150。就四川省某高校某系一线辅导员总数为10人,在校生2300余人(2007年12月统计),辅导员与学生比为1:230。辅导员实带学生人数为教育要求所带学生人数的比值为1.92——1.54。辅导员所学专业与辅导员工作所需专业不一致,而辅导员建设又缺乏必要的专业培训等因素,导致辅导员任务加重,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思想、心理状态能力欠佳,也无法在时间上和精力上对学生进行过细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及时给予心理问题的疏导。致使管理工作表面化、形式化,难以对学生日常行为、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进行高效、规范、科学的管理,严重影响着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学生工作管理的效率、绩效提出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管理实施动态管理的方法,建立健全学生综合信息管理机制,实现学生基本信息、动态信息的全面、同步、协调和和谐发展。
三、立足学生工作效率、绩效,实施动态管理方法建议
建立以静态数据为基础,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日常管理工作实施动态管理模式,每个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和专业特点,建立自己的信息数据库。
(一)采用表项分解法表项合成法,对高校学生基础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整理,建立学生个体关键字,形成基础信息数据库系统。基础信息包括:学号、姓名、身份证号、性别、出生日期、民族、联系电话、政治面貌、户口所在地、户口性质、所学专业、爱好特长、毕业学校、入学时间、班级、银行卡号、专业级别、专业类别、入学前文化程度、学制、家庭联系人、家庭联系电话、家庭年总收入、家庭人均收入、是否低保、收入来源、家庭地址、邮政编码等基础性不易变的信息。形成量表,于新生入学时采集。并根据基础数据特点提练反映学生经济情况、爱好特长等方面反映学生特点的关键字。并形成基础信息数据库。
(二)采用动态数据收集法,对学生思想政治和日常管理工作进行动态数据采集,并将其规律性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取动态关键字,形成学生动态信息数据库。这些动态信息包括:基础信息数据的变更、身心发展的动态信息、参加社会活动情况、学习能力变化情况、政治思想状态变化情况、诚信记录、社会工作情况等。制定动态量表,将异动数据抽象化,提炼动态信息关键字,形成动态管理数据表,完成学生动态信息数据库。
(三)将基础信息数据库关键字与动态信息数据库关键字进行对比,根据对比结果,分析工作重点、难点,采取工作策略。在一定周期内,将基础信息数据库关键字与动态数据库关键字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其发展规律,观测其发展方向,并对发展方向进行有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实施管理。根据发展方向,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稳定型,这种情况较为普遍,采取继续监视其发展方向的策略;第二种是负性方向发展型,主要体现在学生因各种外在因素对其身心产生影响,在主体不能适应其变化时,呈现出的身体异常、心理异常、行为异常,出现生理病态、思想病态、行为异常、工作、学习效果下滑等现象,这种情况出现较少,通过辅导员和心理咨询教师对其进行综合干预,通过从思想上的引导和教育、行动上的监督、心理上的化解,共同实施干预和管理,使学生协调、和谐发展;第三种是正性方向发展型,主要体现在学生特长方面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呈现出学习进步较快、社会工作能力表现突出等智能和非智力因素的快速健康成长,这种情况相对也较少,通常采取正确引导的方法,引导和帮助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加速发展。
(四)建设学生综合信息管理数据库系统,使业务流程规律化、流程化,提高管理工作效率。通过对学生基础信息数据和学生动态数据的建设,把握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将这种规律性信息系统化、流程化,在静态的基础上,设计基于动态信息管理的信息数据库。并提炼出各职能部门对学生的工作职能,分配工作权限和工作义务,全面实施对学生信息的动态管理,指导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抓住重点、难点开展,努力实现以学生全面成才的培养需要。
参考文献
[1].黄建钢.教育-哲学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
[2].梁海彬.静动两相全,管理添双翼——高校静态管理与动态管理的探讨[J].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6期.P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