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探索
19528700000038

第38章 坚持以人为本 重视人格培养

——在辅导员工作中注重和加强人文关怀

黄秋霞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是十七大报告中一个引人注目的新表述,是我们党第一次把“人文关怀”写进党代会报告。这一变化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宗旨和与时俱进的创新。

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重要力量,辅导员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格培养,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达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又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的良好效果。这就要求辅导员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注重形式和内容的创新,既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又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一、辅导员工作必须注重和加强人文关怀

有学者曾经指出:“大学人文教育之长期缺失,实为结构性缺失。现实社会对大学的期待,一般重在专业乃至功利,而非人文关怀;大学生在校往往囿于学科分支细化而诱发人文视野萎缩。即使是高校专职做学生工作的,也因偏于政治导向和心理调节,而无力亦无计从‘精神成人’的高度来满足大学生对普世价值的人文渴求。”

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培养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主渠道,历来是辅导员工作的主要方法和核心内容。然而长期以来,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的现象一直非常突出。尽管影响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因素很多,但是对思想政治工作认识的片面性是一个很重要、很关键的因素。

第一,在内容上,偏重于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为教育的全部内容,而忽视对学生思想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规律的研究,缺少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系统教育,强调的是遵守和服从,而体现人的创造个性和创造能力的怀疑批判、独立自主等现代人格品质却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文关怀理念没有得到反映和体现。

第二,在目标定位上,由于缺乏目标的层次意识,往往是从上到下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地规定一种要求,只注重塑造人的共性,无视学生内在需要的差异性和个体现状的差异性,使教育目标成为一种统一的、刻板的标准,过分确立一些学生不易理解与接受的外在规范,而忽视了现实的要求。诚如有人形容的那样:“要求人去做的,高不可攀,做不到;应当去做的,却失之规范,无所适从。”所以看到我们的大学生,空谈着道德理想,却在过马路时闯红灯,去上课时穿拖鞋。

第三,在主客体观上,把辅导员自身当作唯一的主体,把学生视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唯一对象,从而把辅导员的主导性夸大无限,完全忽视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性地位。因此把学生当作纯粹的灌输对象,甚至看作自己的对立面,而看不到他们是具有自主性的、完全对等的主体。没有把思想政治工作过程看作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推动的过程,而将其理解为教育学生的单向活动。这必然导致命令主义、强制压服和单向注入,导致学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这正是思想政治工作缺乏人文关怀的结果。

第四,在实施方法上,过分强调“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我说你听,我令你行”是长期以来一些辅导员工作的行为模式,简单说教、硬性灌输的现象较为普遍。由于采用了一种“目中无人”的工作方式,其结果只能是限制了学生的自我成长智慧和道德修养能力的发展。这是一种缺乏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

事实上,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政治工作,其本身就应该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思想,内蕴着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价值。马克思在历史观和价值观统一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思想的高度概括。在马克思主义这一精神主旨指导下的思想政治工作,人文关怀应该成为其本质特征,人文关怀价值应该成为其核心价值。然而,当前相当一部分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失落、价值观念模糊、行为方式迷茫、精神支柱倒塌的现实,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价值的缺失。

二、人文关怀的内涵

从哲学意义上来说,“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人的权利的尊重,对人类发展前景和历史命运的思考。“它是一个以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为前提,以肯定个人的自由和平等为基础的概念。”“它包括了一整套有关人的信仰、价值、理想、品格在内的理论主张和学说。”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完善人的社会性教育活动,具有广泛而深厚的人文内涵,充分体现人文精神的价值取向,即关注每个个体的存在与发展,关注个体生命的尊严、意义与价值,尤为注重对人的精神信念、道德人格的培养,对人的尊重和对人的主体性的高扬。

1.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核心理念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研究人、服务人的学问,以人为出发点,也以人为归宿点。离开了人,思想政治工作就失去了意义、价值和生命力。因此,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的实质就是要充分强调“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其宗旨就是要求充分地尊重人、理解人、发展人,促使思想政治工作不断走向人性化与科学化的完美统一。

尊重人,在辅导员的工作实践中,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需要、兴趣、个性、尊严、价值、自主性和自由,通过个性化和社会化、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其个性自主和谐的发展。

理解人,在辅导员工作过程中,具体体现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相互理解。德国哲学家施莱伊马赫认为,理解是理解者在心理上重新体验他人心理、精神的一种复制和重构过程。对于这个过程的最基本简单的表述就是“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它要求辅导员用自己的心灵为手段与尺度去衡量、体会学生,充分地理解学生的愿望、追求和价值。

发展人,落实在辅导员的工作实践中,就是极力主张真正把学生的全面发展置于教育的核心、本体性地位。具体来说,就是要在辅导员工作中,以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人格品质之发展,道德生活之完满,人生境界之提升为目的;以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选择能力,使他们更好地认识、体验、实践现实生活为己任;以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和谐的发展为最终指向。

2.人格塑造——人文关怀的终极目标

马克思指出:“‘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质,而是人的社会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