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探索
19528700000005

第5章 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分析(1)

何泽彬

高校辅导员职业随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受到重视,从业人员不断增加。但高校辅导员作为一种职业发展至今,队伍不稳定,素质不高。很多年轻的高校辅导员对前景感到迷茫。那么应如何看待辅导员工作,高校辅导员应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本文将从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对此进行分析。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特征分析

首先,高校辅导员职业是高尚职业

高校辅导员系指高等学校中专职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高校辅导员工作要根据《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的德育目标要求,通过各种德育途径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高校辅导员受学校和院(系)双重领导,由学生工作部门与院(系)共同管理,院(系)党总支直接领导和管理,归属于院(系)学生工作办公室。

高校辅导员工作任务琐碎,不仅仅是学生的“生活保姆”,更重要是肩负起“人生导师”的使命,小到学生的衣食住行,大到学生的人生发展。因长期关心、帮助、引导青年学生,深受学生喜爱,工作较为愉快,容易找到成就感。它以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环境为工作环境,相对比较固定。但工作时间较长,经常要占用下班时间,并且随机性较强,学生一出事,就必须到场。高校辅导员工作是集管理和教育于一体的工作,是一门值得去研究的学问、科学。

高校辅导员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既要从事一些简单的日常管理工作,也要从事必须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专业知识才能完成的思想政治工作。这项工作对辅导员的要求是很高的,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要能力强、水平高;既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也要有较高的学历。

其次,高校辅导员职业倍受重视

高校辅导员职业在高等教育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项伟大工程中,辅导员上接国家、院校、系部的要求,下连全体学生的实际,中间还要联系、协调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等方面的工作,可以说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品质的培养要求除了“两课”教学外,日常最基本的教育就是由辅导员实施的。高等教育改革提出新型的人才观和教育观,要求人才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全面发展,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灵魂和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在教育过程中更加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和人格品质的完善,并更为重视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这些改革都要靠辅导员去落实。因此,高校辅导员岗位是关系学生成长成才和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1]

高校辅导员作为一种职业将得到迅速发展。伴随着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日益众多,从事高校辅导员的人员将不断增加。教育部十分重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等一系列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文件,进一步明确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2006年上半年,教育部在上海专门召开了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陈至立国务委员亲自到会并作重要讲话,周济部长作工作报告。教育部还采取一系列措施,将有关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政策进一步落到实处。一是注重抓好辅导员骨干的示范培训工作。继前两年举办了五期全国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骨干示范培训班以后,今年将举办三期示范培训班,目前第六期培训班已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办。二是实施辅导员学位提升计划,5年内,分批选拔5000名优秀辅导员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学位,分批选拔500名优秀辅导员定向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目前,已委托34所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的高校招收了首批1000余名辅导员攻读硕士学位,辅导员攻读博士学位工作正在落实过程中。三是组织辅导员骨干出国研修。从2005年开始,每年选派30多名辅导员骨干赴英国参加为期三个月的专题研修,帮助辅导员开阔视野。四是积极推进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建设,建立辅导员培训长效机制。将依托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的高校,初步确立一批“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下一步将发挥基地作用,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加强辅导员专业化培养,促进辅导员队伍能力和素质的提高。真正培养一大批优秀的高级职业辅导员。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路线分析

高校辅导员队伍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结合实际,我国对辅导员职业发展提供了较为广泛的空间。 社政司冯刚同志网上回答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有关问题时,对“从事辅导员的同志有哪些发展方向”这个问题做出这样的回答:从事辅导员的同志,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条件和客观情况,在工作一定时间后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向。一是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被列为骨干后,可以攻读相关学位,进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二是学校要把专职辅导员队伍作为党政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重要来源,根据工作需要,向校内管理工作岗位输送或向地方组织部门推荐。高校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将重视专职辅导员的经历。三是根据本人的条件和志向,也可向教学、科研工作岗位输送。五十多年来,高校一批又一批的辅导员们在从事这项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得到锻炼,逐渐成长成熟,为以后从事各方面工作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础。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家,绝大多数有过辅导员工作的经历;高校的党政管理干部,相当一部分在年轻时从事过辅导员工作;从辅导员队伍中,还走出不少学术大家,也走出不少治党治国治军的英才。

首先,对长期从事辅导员职业的人员,可以选择专业技术路线。根据《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第十一条,“高等学校应结合实际,按各校统一的教师职务岗位结构比例合理设置专职辅导员的相应教师职务岗位。专职辅导员可按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要求评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技术职务。”高校辅导员可以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践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开展研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门人才。最终由“专业化”向“专家型”发展,培养成为学生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教育管理、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方面的专家。[2]上海大学已率先实行辅导员职级制,学校将辅导员工作由低至高设立了1至5级岗位,3级辅导员相当于副教授级别,享受相同待遇,5级辅导员则等同博导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