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理工学院 屈艳
西南交通大学 周健华
作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来自市场经济的挑战
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完善,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深刻影响和改变着新一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当今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和迅猛发展、社会各阶层分化加剧、改革发展中各种社会矛盾集中涌现的关键时期,置身这样一种特殊的国情和历史阶段,给大学生原本比较敏感脆弱、尚未完全定型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冲击,使得高校开展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面临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
(二)来自高校自身改革的挑战
随着高校自身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理念和管理方式的变革,以及与之相伴的学生主体意识、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增加了学校思政工作的难度。伴随着全新的教育管理理念和形式,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面临转变,增加了学校思政工作的难度。
(三)来自网络环境的挑战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面对学生多元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日趋多样化,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在方法、手段和效能上面临严峻挑战。网络正在愈来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和行为方式,已成为越来越多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思想、情感宣泄、发表见解主张、展现个性自我的最重要渠道。由于网络虚拟性、开放性、复杂性的特点,必将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效能形成巨大的冲击,给做好学生思政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和挑战。
二、高校辅导员建设存在问题
(一)辅导员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1、学历层次偏低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历就是知识和素质的象征,辅导员要有一定的学历层次,才能胜任工作需要。然而,目前辅导员队伍的学历层次普遍偏低。在一次全国高校辅导员培训班进行的调研结果显示:参与调研的165名学员的学历情况是专科3人(占1.8%)、本科87人(占52.7%)、硕士73人(占44.2%)、博士2人(占1.2%)。其中来自教育部直属高校的131名辅导员的学历情况为:专科3人(占2.3%)、本科63人(占48.1%)、硕士63人(占48.1%)、博士2人(占1.5%)。来自地方高校的34名辅导员的学历情况为:本科24人(占70.6%)、硕士10人(占29.4%)[1]。
由此可见,目前辅导员基本上是以本科学历为主,虽然也有硕士学历和博士学历的辅导员,但数量相对较少。这样一支学历层次偏低的辅导员队伍,要在以教学和科研为主旋律的高校开展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是存在很大局限性的。
2、理论素养缺乏
随着时代的发展,辅导员工作除了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外,对心理学、教育学、行政管理学等学科知识运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就目前辅导员队伍的专业构成情况来看,具有哲学社会科学(含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的占被调查人数的9.6%,具有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学科专业的占3.8%,这两类学科专业与辅导员相关专业要求贴近,但是两者相加只有13.4%,相对较少。”[2]这意味着他们可能缺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必须具备的理论素养。
在辅导员的具体工作中,这种缺乏主要表现为:对学生批评、训斥过多;乱施处罚,不注意方法,不注意时机和场合;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差;不敢也不能独立自主地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或方法,凭经验办事,依赖上级领导指导等。
(二)辅导员规模小满意度低
1、辅导员规模小
以四川理工学院为例,我校有本科生和研究生近24000人,专兼职辅导员为115基本达到1:210。根据中宣部和教育部规定,每200名大学生应配1名专职辅导员,目前基本有达到这一要求。但是二级学院如基础教学部辅导员均要带280左右的学生。
再加上工作职责不清,使得许多牵涉学生的工作都由辅导员来承担。多数辅导员的工作处于超负荷状态,24小时连轴转的情况也不在少数[3]。辅导员感到工作的强度过大,太累。
2、辅导员对工作满意度低
就收入来看,辅导员收入一般由基本工资、岗位津贴、年终奖几部分构成。随着各高校对学生辅导员工作的重视,辅导员收入也有所提高,但是由于没有教学任务,比起同龄业务教师收入就低很多。高校辅导员队伍相对年轻,职称也低,工资和岗位津贴相对较低,投入时间也很多,但绩效难以评估。
除了物质上的收入差异以外,作为高校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其社会地位也低于学校内从事教学的教师。他们普遍缺乏身份认同感,年轻教师可以从助教、讲师做起来,有发展前途的最后能做到副教授、教授。而辅导员做了10年,最后只是个老辅导员。相比其他年轻教师,学生辅导员个人发展存在一定局限,辅导员做的时间越长越缺乏身份认同感。
(三)新形势下辅导员工作矛盾凸显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性突显和辅导员岗位吸引力低下间的矛盾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4]。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表现得比过去更加明显,需要做的和能够做的事情也比过去更多。高校辅导员岗位的特点一方面是要求思想政治素质高、综合素质强和善于做人的工作;另一方面要求有牺牲奉献精神、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和不怕繁琐、愿意与学生交朋友。但是,应该看到,社会价值观的转型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大学教师和学生,也包括辅导员队伍。面对专业教师出国、进修、培训,辅导员工作热情存在一定程度下降的倾向。
2、辅导员工作难度日益增加与辅导员队伍水平相对较低的矛盾。
现在高校学生的独生子女多,贫富差距大,由此产生的学习上有困难、经济上有困难、心理上有困难的“三困”学生数量大大增加;现代大学生的思想成多元化发展趋势,个性强、缺乏集体观念和组织纪律性、责任心较差等;当前的大学生正面临收费制度、就业体制等方面的改革,经济压力、就业压力增大,大大增加了辅导员的工作难度。学生往往把对学校的不满首先发泄到辅导员身上,而辅导员大多是刚从学校毕业参加工作,角色也刚由学生转化成老师,缺乏经验,对有些突发性的事情不能很好的处理。
高校学生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由于辅导员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学生工作上,从而导致自己在理论和学术研究方面没有时间和精力投入,无法静下心来做学术研究和进行理论学习。许多辅导员是非专业出身,有些辅导员在学生时代没有入党,甚至没有当过学生干部,不懂得学生工作的特性,缺乏教育、管理等方面的相关知识,从而严重影响高校学生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