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集团军的整个训练情况和这份新情报,迫使蒙哥马利重新考虑他的作战计划。10月6日,他放弃了第一个“轻步”计划,而提出一个基于完全不同原则的计划(代号仍为“轻步”)。他说:“过去一般公认的原则是,现代战役计划应当首先着眼于消灭敌人的装甲部队,一旦这个任务完成了,敌人的非装甲部队就很容易对付。我决定把这个原则颠倒过来,先消灭敌人的非装甲部队。在这样做的时候,我暂不打他的装甲师,留待以后再收拾它们。”他准备让坦克屏护队向前推进,堵住敌地雷场通道的西部出口,而用“粉碎性”打击法有条不紊地消灭敌防区内的步兵。敌装甲部队不可能眼巴巴地看着非装甲部队被逐步消灭而按兵不动。它们将进行猛烈的反突击。这样,便正好撞上第8集团军严阵以待的装甲部队。蒙哥马利说:“粉碎性作战行动是在一系列坚实的基础上周密地组织起来的,而且也在我军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及早组织坦克屏护队显然是这种作战方法的关键。蒙哥马利甚至在地雷场的通道清扫完毕之前,就命令第10军的各装甲师紧跟着第30军各先头步兵师进入通道。此外,他还命令,假如在总攻击日后一天,即10月24日,通道之敌尚未完全肃清时,各装甲师必须自行扫清道路,进入开阔地带。
拉姆斯登和他的师长们认为,按这个计划打,步兵很可能受阻,而坦克如执行命令在地雷场上打出一条通路则可能带来灾难。于是,他的3个师长向第30军军长利斯报告说,他们都对坦克执行任务的能力缺乏信心。利斯把这报告了蒙哥马利。德·甘冈也表示他怀疑拉姆斯登是否坚定。但蒙哥马利不理会这些“无端的抱怨”,坚决要求各装甲师严格执行命令。后来事实证明,他这样做是正确的。
为了使敌人摸不清第8集团军发动进攻的时间和地点,达成进攻的突然性,蒙哥马利决定实施代号为“伯特伦”的欺骗计划。这个计划是8—9月间设计和制定的,是沙漠战中迄今为止最精巧的欺骗计划。计划的总意图是,在北方,不暴露第8集团军的真正意图和实际行动,而在南方,则要有意识地显示正在准备进攻的假象,使敌人摸不清第8集团军发动攻势的意图,进攻日期和主攻地带。
整个欺骗活动是在集团军范围内进行的。除了采取谨慎地传播有利于敌人的假情报等措施外,主要是从视觉上欺骗敌人。首先是伪装前沿地区的巨大的弹药和其他作战物资堆集所。例如,离阿拉曼车站不远,就设立了一个很大的堆集所。它可储存补给品600吨,油料2000吨和工程器材420吨。场地在露天,伪装得很好,除了偶尔有一些坑坑洼洼之外,看不出有堆集所的样子。
其次是用假车辆扮演坦克和其他车辆的运动,使敌人对大量部队在作战阵地上集结逐渐习以为常。10月1日,这些必要的假卡车、大炮、武器牵引车等都要进入阵地。到了发动进攻前一天,当进攻的各师集结时,要在夜间把假卡车换成真的作战用车。在准备进攻的各师开来的后方地区,表面上仍应保持全部的车辆密度,用假车辆替代开走的真车辆。这样做完全是为了对付敌人的高空照相侦察。
早在总攻日前一个月,就为参加突击的步兵挖好了细长的战壕,供他们在10月23日昼间躺卧用,而且这些战壕都伪装得丝毫不露破绽。同时,为了表明主要突击可能来自南面,还在那里铺设了一条假输油管。铺设工作于9月下旬开始,施工日进度表明到11月初才能竣工。假输油管长约20英里,在三个地方建造了假油泵房,并在其中两个地方建造了给水站与储油罐。此外,还用通信分队模拟将在南面发动主攻的无线电通讯。为了把伪装搞得天衣无缝,只向下层军官传达将要发生什么事,而且是在9月28日至10月21日期间按军衔高低分批传达。在最后一天,传达到了普通士兵,并且停止了一切休假和进城活动。这些措施产生了这样一种结果:“在黄昏来临之前,23日那天过得像阿拉曼前线上的任何一天。”(隆美尔语)
隆美尔在评述阿拉曼战役时指出:“这一仗在射击开始之前,就由军需官们打了并且决定了胜负。”蒙哥马利在前沿地区的后勤安排以及他从基地得到的后勤保障,使他的野战火炮在阿拉曼战役的12天里,一共发射了100万发炮弹,平均每门炮每天发射102发,而他的中型火炮每天的发射量比这还要大。在其他各方面,蒙哥马利也得到了充分保障。
关于英国军队和轴心国军队在这次战役中的相对实力,就师的数量而言,双方大致相等。德意军队集团有8个意大利师和4个德国师(其中4个坦克师,2个摩托化师)以及1个空降旅,但各部队的人员和装备都不满额。英军第8集团军辖3个满员军(第10、13和30军),共10个师和4个独立旅(其中3个装甲坦克师、2个装甲坦克旅)。编入第8集团军的有英国、澳大利亚、印度、新西兰、南非、希腊和法国的师和旅。但就人与装备的数量而言,英军占有决定性优势。此外,他还拥有短而不中断的交通线。
因此,蒙哥马利对阿拉曼战役的胜利充满信心。10月19日和20日,他分别召集第13军、第30军和第10军所有中校以上的军官训话,告诉他们他的计划的细节,他如何指导战争以及各个局部怎样与总体计划配合。他虽然坚信敌人将无法抵抗这次进攻,第8集团军必将取得胜利,但也警告军官们说:“这个仗将是一次艰苦而持久的战斗,我们的部队绝不可以为有了良好的坦克和强大的炮兵支援,敌人就会投降。敌人是不会投降的,激战就在前头。”他预期“整个战役大约需要12天”。
10月23日,蒙哥马利向第8集团军官兵发表了一份私人文告。他在该文告中说道:“我们马上要打的战役将是决定性的一仗。它将是战争的转折点。全世界将注视着我们,关心这一战役的进展……我们每一个人,不论是军官还是士兵,都必须下定决心投入战斗,以战斗和杀敌的实际行动把战争进行到底,取得最后胜利……要求每个官兵怀着只要一息尚存就必须坚持到底的决心投入战斗。在未受重伤尚能作战的情况下,决不允许任何人投降。”他的私人文告使士气高昂的集团军官兵信心倍增。
10月23日上午,蒙哥马利举行记者招待会,向战地记者发表演说。他在演说中表现出来的必胜信念,使许多战地记者大为震惊,都纳闷他怎么会那么自信。当天下午,他和参谋长德·甘冈一起进驻位于第30军和第13军军部附近的集团军指挥所,准备在那里控制作战。为了能随时访问军长们和部队,他特地调来一辆“格兰特”式坦克备用。
沙漠空军的科宁厄姆也在作战指挥所里,在那里有一个专供他使用的常设帐篷,这与战争早期陆、空军互相隔离的情况已大不相同。大战前夕,第8集团军从上到下的气氛都是轻松而镇定的。利斯将军后来对此作了较详细的描述:
“作战开始前的最后一天,我坐汽车慢慢巡视战场一周,尽可能与各排、炮兵及坦克兵交谈。车开得很慢,以避免扬起沙尘,引起敌人注意。我们取下了挡风玻璃,以免日光反射。士兵们多在沉静或思考状态中,很多人在写信,不少随军牧师在为他们举行作战前的最后一次布道。大家士气高昂,期待着投入战斗,并且也了解眼前任务的重要性。每个人都知道他需要做些什么,我想我们都知道赌注很大。集团军的士气很高,到处都显而易见地存在着备战的信心和成功的意志。”
“作战前夜,我和集团军司令共进晚餐。餐后,他问我要做什么。我告诉他我想去看看炮兵阵地。他问我能看到些什么,我又能做些什么,然后说现在我没有足以影响战局的事可做。他说,我所能做的事,是早点上床睡觉,以便明日早晨以整洁的仪容出现,给部队更多的信心……”
10月23日晚上,蒙哥马利看了一会儿书,很早就睡了。那天傍晚,接替隆美尔的斯图姆将军发给德军最高统帅部的情况报告是:“敌情无变化。”但是,到晚上9点40分,英军阿拉曼防线上的1000多门大炮,同时向德军炮兵阵地轰击。刹那间,地动山摇,沙尘满天。20分钟之内,英军炮火已重创敌军炮群。然后,这1000多门大炮调转炮口把暴雨般的炮弹倾泻在敌前沿阵地上。接着,第30军和第13军的士兵,借助天空中的探照灯光和轻高射炮对固定战线发射的曳光弹,冲进战场上令人窒息的烟幕尘雾,向敌人展开进攻。一排排头戴钢盔的步兵,随着尖厉急切的风笛声,队列整肃地向前挺进,月光下,刺刀寒光闪烁,高高端起的步枪杀气逼人。
当第30军的4个步兵师在一个最初宽6英里、后来逐渐扩大到8英里的正面上以横队前进时,他们前面有3个主要目标地带。第一个目标地带叫做“酢浆草”,它沿米泰里亚山脊的西斜面延伸,然后向西北转向腰形山脊的边缘,接着转向正北。“轻步”计划规定于次日凌晨3点10分占领这个目标地带。其次是“皮尔森”目标地带,该地带从腰形山脊的西端向东南延伸,规定于拂晓时由3个装甲旅占领。最后是“小气鬼”目标地带,它在“皮尔森”目标地带的正西,大致是从拉赫曼车站到泰勒阿卡基尔以南的一个区域,这是装甲部队夺取的目标。
在北面,以第51高地师为左翼侧的澳大利亚第9师应夺取直到米泰里亚山脊的“酢浆草”目标地带。山脊本身则由以南非第1师为翼侧的新西兰第2师来占领。供第1装甲师使用的走廊应通过高地师的正面直抵腰形山脊,而供第10装甲师使用的第二条走廊则应通过新西兰师的地域,到米泰里亚山脊北段的反斜面为止。开始时由步兵师负责清除地雷,但后来每个装甲师都必须用扫雷分队为自己开辟4条狭窄的通道。最初,每一条通道仅几码宽,但要求尽快扩展。然而,夜间的战斗并没有实现这个意图,装甲部队不但没有到达“皮尔森”目标地带,甚至连“酢浆草”目标地带的范围也没有超出。
由于蒙哥马利实施的压制敌炮兵火力的射击和随后的拦阻射击使敌步兵的重武器和通讯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到24日凌晨前,敌人的防御射击都未能对英军构成实际威胁。这样,英军就能够突破德军的前哨防线向纵深推进。第23装甲旅的“瓦伦廷”坦克团和3个步兵师一起推进,而新西兰第2步兵师则在整个第9装甲旅的协助下向前推进。这些部队要在必要时不惜一切代价夺取桥头堡。
但夺取桥头堡的任务却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影响。夜深后,敌人的抵抗加强了,越来越多的大炮向正在雷区摸索前进的英军士兵、车辆和装甲车射击。除了在地雷场开辟通道碰到困难外,各处散布的地雷也给英军造成了严重延误与大量伤亡。由于沙漠中没有什么地貌特征,烟尘滚滚能见度差,英军在前进中遇到越来越多的进行顽抗的敌防御阵地。
10月24日,蒙哥马利进攻部队的态势大致如下:右面是澳大利亚第26旅;中央是新西兰师的大部分部队,高地师第154旅配置在他们旁边;而左面远处的南非第3旅则还处于“酢浆草”目标地带。另一个澳大利亚旅、高地师的另外两个旅和一个南非旅仍然没有到达目标地带。第23旅和第9旅还没有建立桥头堡。到拂晓时,第1装甲师的扫雷分队仅在澳大利亚师的作战地域内开辟出一条通道,而第10装甲师所开辟的4条通道,没有一条超出米泰里亚山脊顶峰。
从南面第13军传来的消息也令蒙哥马利不怎么放心。第7装甲师本来应该像北面的第30军那样于23日22时开始进攻,突破“一月”和“二月”两个地雷场,建立一个桥头堡,以便进一步向西扩大战果;而第一自由法国旅则应占领希迈马特山西边山脚下的纳克布赖拉高地。但一切都不顺利。“蝎子”扫雷装置被毁,部队伤亡惨重,白天获得的战果仅仅是拥塞在“一月”地雷场两侧,“二月”地雷场尚未突破。法国人的运气更坏,地面松软,前进速度缓慢,反坦克炮运不上来,又在7点30分遭德军反突击。结果,两个上校阵亡,损失了全部车辆,却连一寸土地也没有攻占。当时第13军的处境是,要么突破“二月”雷场,要么在两个雷场之间陷于崩溃。
蒙哥马利逐渐明白了这一总的形势后,于9时以后发布了24日的新命令:一、彻底打通北部走廊;二、新西兰师从“酢浆草”目标地带和米泰里亚山脊向南扩张战果。
24日中午,蒙哥马利在弗赖伯格的司令部召开了一次会议,下令盖特豪斯的第10装甲师必须在第30军全部炮兵的支援下,于当天晚上打到新西兰师的战线之外,进入开阔地带。为了强调这一命令,蒙哥马利还给拉姆斯登参谋长打电话重申:第10装甲师必须推进到“皮尔森”目标地带,以便为新西兰师的进攻提供保护,为此他准备接受重大伤亡。由此可见,在24日那天,蒙哥马利已开始怀疑他的装甲部队指挥官的积极性了。他后来在《回忆录》中坦率地说:“第10军军长在情况危急时没有魄力,也未当机立断;第10军的装甲师又普遍缺乏旺盛的进攻意志,可见这不是他们习惯打的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