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保险和保险法理论与实践问题探索
19659900000049

第49章 后记

2003年秋,我正式进入西南财经大学保险学院攻读经济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国际保险会计。记得很早的时候就听过“少不入川”之说,大意即四川作为名副其实的“天府之国”,温柔富裕、烟柳繁华,常常泯灭青年人的斗志和锐气,尤其不适合年轻人的健康成长。大学时代,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号角正式吹响,我也有了一种对西部神秘土地的向往,但仅仅停留于向往。我,尽管书生意气,虽未脱“少”之习气,但自认为自制能力向来极强,自恃具备了抵御各种“诱惑”的意志和能力,所以就义无反顾地来到了西部的热土,来到了四川,从事仰慕已久的硕士研究生阶段的研究、学习。

西南财经大学虽然地处西南内陆城市——成都,但却拥有一个在国内堪称一流的保险学教育和研究基地,拥有一个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学科结构合理的保险学研究团队。与北京、上海、天津、深圳等政治抑或经济大都市相比,这里似乎少了些浮躁和势利,多了些平和与融洽,而美丽的光华园不仅环境幽雅、舒适,更有凝重的财经学术研究氛围,不能不说是一个学习、工作、生活的理想之地。肇始,我深爱着这片热土,并立志在自己喜爱之地能有所作为。为此,我也付出了比他人多出许多的艰辛和努力。

在两年的硕士生和一年多的博士生(我是保送直接升入博士生阶段学习的)学习生活期间,时任保险学院院长、我国保险界著名专家、我的导师卓志教授指引教诲我做了些前人没有、或者很少做的研究工作,鼓励我结合自己的优势以期有所突破和创新。

后来,卓老师由于各方面的突出表现荣升副校长之后,时间更是弥足珍贵,却依然在百忙之中给我提供了很多建设性指导,并对我的某些文章做了宏观把握,并竭自己有限时间,亲自做了很多具有指导意义的修改和补充。卓老师是一位充满使命感与责任感、循循善诱的师长,又是一个睿智、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朋友。

我从卓老师那里不仅学到了系统而前沿的理论知识,潜移默化中,更从他那里领悟到了做人的真谛。这一切,使得我无论以后走到哪里,都将受益终身。卓老师虽然事务繁重,但仍挂念着帮我寻找一些有益的资料,提供业界诸多新信息,见到有价值的学术著作也及时向我推荐。尤其是在做有关研究和课题时,为我提供了国外许多信息含量很高的网站。在卓老师的循循善诱下我理清了思路,不停地阅读大量有参考价值的书籍,并围绕着卓老师提出的指导意见,反复思考一些问题。此后,我又有幸得到孙蓉教授的指导。孙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谦逊、勤奋、乐观的生活态度深深地感染了我,使我的学术研究进一步走向规范。孙老师平易近人,她是一位对学生充满慈爱、以德服人、循循善诱的师长,教会我许多做人的道理。孙老师的谆谆教诲,使我终身难忘,受益匪浅。尤其让我感动的是,一次我无意中提及缺少康芒斯的《制度经济学》(上册),她在书店选书时竟记得帮我选购,这本书我至今奉读,难以释怀。三年多的学习期间,两位恩师对我的学业、生活给予了大力的指导、教诲和帮助,对恩师的感激之情已非一句话或几句话所能表达。所幸的是,经过三年的辛苦耕耘,终于完成了摆在大家面前的这本文集。在本书出版之际,我首先要感谢他们给予我的多方面的关心、指导和帮助。师恩以明志,更将促我在保险理论研究中前行。

按常理,一个人的研究成果面世是一件令人欣喜之事,但我却有一些忐忑,正如魏主席在序言中所指出的该文集大都是本人硕士研究生阶段的成果,其中偏颇之处在所难免。故而,本书起初曾命名为《中国保险业发展中的理论探索与研究》(后经多方考虑才定为《保险和保险法理论与实践问题探索》),寓意先行“探索”,后行“研究”。加之本人才疏学浅,有些认识还有待提高,恳请各位领导、专家、学者不吝赐教。

本书汇集了笔者两年多来的研究成果,融会了笔者对商业保险理论与实务、保险法、政策性保险等领域的思考的总结。看似比较庞杂,但始终以我国保险业发展中的保险理论与实务为研究对象,紧密围绕保险业发展这条主线。在过去写作的过程中,以及近期整理书稿期间,才能体会到保险理论研究的博大精深,一篇文章短短几千字只是做了一些粗浅的研究(或曰探索),还有许多可以深入研究的地方。整理成册,几个领域的研究稍有感触,期待不久的将来能够深入研究:

第一,商业保险理论与实务方面。“保险学基础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一文列举了目前保险学应关注的理论问题,很多方面都值得深入研究。选入的其他几篇文章大都是当时的热点、焦点问题,侧重于商业保险理论应用的探索和研究,许多还有待于深入的探讨;第二,保险法方面。本人关注于理论方面的研究,保险对实务要求更甚,保险法体现尤为明显。我认为,这主要是与目前我国保险法基础理论研究滞后有一定的关系。故而,仅选入了几篇涉及保险法基础理论研究的论文,希望能够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使得保险纠纷减少到最低。此类课题的探讨如能与保险公司和法院进行横向的交流与合作,会有很大的空间,有望推进更加深入的研究;第三,政策性保险方面。可以说涉足这方面的研究与我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有莫大的关系,每篇文章背后都有自己对现实的一些思索,以及对弱势群体天然的一种同情。思考促我前行,亦将促我进步。农业保险、洪水保险等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很多方面都还在探索阶段,距离真正大规模实施还有一定的距离。此类课题意义重大,需要政产学研自上而下的重视;第四,海外保险方面。这一部分(涵盖农业保险、保险中介、洪水保险等)本来是想选入本书的,但既然是“著”,就不宜将编译的海外保险的介绍引入本书。再加上,这部分内容大都是在销量较大的报纸上发表的,在互联网上大都可以查看,亦不宜赘述。

当然,编译国外保险制度对我国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今后亦需加强。

对于这些问题,都需要本人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继续努力完善,做进一步的研究。当然,在整篇文章中也还存在着其他欠缺和不足之处,在此恳请各位专家、学者、读者朋友们能提供宝贵的意见与批评。

在光华园三年的学习生活以及本书结集出版过程中,我还荣幸得到西南财经大学保险学院艾孙麟教授、林义教授、兰虹副教授、胡务副教授、吕德玉老师、赵新华老师等,科研处蔡春教授、刘成玉教授等的教诲、指导和帮助。在此,我也要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在研究生学习阶段,我国保险业界、学界的诸多同仁,对我亦多有襄助。我要特别感谢的是,中国人民银行第一届保险硕士、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魏迎宁教授在百忙之中为本书作序,并对本书做了较为中肯的评价。钦佩魏主席踏实的工作作风、严谨的治学态度,及对后学晚辈的提携,他为我们树立了做人处世的楷模。

还要特别感谢的是,中国保险学会理事、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重庆分公司总经理林涌先生。感谢林总在我研究生阶段学习和生活上的照顾,他谦和的为人态度,稳重的处世风范,儒雅的经营之道,作为良师益友,无疑使我受益匪浅。他蒸蒸日上的事业发展和独到的保险学术造诣,使我看到了我国保险业发展前进的动力。

我还要向保险业界、学界的同仁、领导和朋友,中国保监会政研室副主任周道许博士、阎波博士、樊新鸿博士、舒高勇博士、吉昱华博士、何唐兵等,财务会计部副主任江先学博士、赵宇龙博士、郭菁博士等,四川监管局黄先贵局长、唐亚山副局长、张锐博士、杨立旺博士、李虹等;中华联合部门经理卢生华、吴文建、李东方、曾凯洪等;中国人寿财会部赵立军总经理、王大林等;中国人保吴晓辉处长、于京处长、甘泉、张峰等;人保寿险团险部谷玉安副总经理等;阳光产险办公室韩国卿副主任;日生基础研究所、中国室室长沙银华研究员;西南大学经管学院谢家智教授、温涛博士等;首都经贸大学庹国柱教授、朱俊生博士等;中国农业部副研究员龙文军博士;中国财政部舒惠好处长;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基金司王强博士;东北财经大学赵苑达教授、刘子操教授等;对外经贸大学王国军博士;南开大学朱铭来教授等;武汉大学向运华副教授、蔡秋杰博士等;湖北经济学院李毅、刘宁等;北京大学刘涛博士、锁凌燕博士;上海财经大学钟明教授等;天安保险蒲海成博士;上海安信农业保险公司孙环民经理等;美国State Farm的Jim Cheng先生;美国Economic Research Service(USDA)的农业经济学家Dr.Monte.L.Vandeveer;太平保险陈晓燕、宋绍富等;永安保险川分聂星副总经理、范振、陈龙忠、吴晓东(商丘分公司)等;泰康人寿川分邱希淳总经理、李效宁经理等;民生人寿川分卞东升总经理、刘又夫主任等;法国安盟保险成都分公司于巍东总经理等;中英人寿张玲等;生命人寿张俊石等;四川省保险行业协会廖仲骧秘书长、周莉等;成都保险学校王文副校长、陈世泉等;尼仲保险学校彭涛校长等;保险界报社和杂志社编辑同志胡文富、韩艳春、傅晓棣、郝焕婷、刘晓燕、夏洪、刘峰、刘春燕、王小平、张帆、王薇、段庆文、李中、谢柳、江帆、曹海菁、尚晓阳、马璐瑶、陈辅、张颖、黄蕾等。

感谢我的同窗好友叶鹏、肖莺、陈晓峰、梁鑫杰、黄伟、潘杨、常劲松、邓于楠、费友海等,师兄弟曾召友博士、熊海帆博士、胡三明博士、薛梅博士、胡涌博士、陈志国博士、张祖平博士、李航博士、刘明波、迭光文、王伊琳、郝冬艳等,对我多有襄助,其中的学习交流更使我受益匪浅。他们给我留下许多愉快的回忆,也让我收获了许多珍贵的友谊,这成为我人生中一笔巨大的财富。

保险业界、学界同仁对我帮助有加,在他们的身上我学到了书本之外的更多知识,使我终身受益,更激励我坚定地投入到保险行业发展中去。在此不能一一列举,实为憾事。但感恩之心依然不可或缺。在此谨向各位对我有所帮助和教诲的师友表达我美好的祝福。

最后,感谢我的父母和家人,如果没有他们的理解、支持和宽容,没有他们无私的奉献,我不可能顺利完成我的大学学业。他们的眷眷亲情和殷殷期待,支持和鼓励着我顺利地完成了硕士学业,并直接转入博士生阶段的学习。我要把这本书献给我最敬爱的父母、祖父母、兄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父母的尊敬和爱戴亦与日俱增,没有他们的养育、呵护和教导,我此生注定一无所有。

两位兄长孩提时代直至大学阶段,对我的照顾和谦让使我感受到手足之情的珍贵。儿时,祖父母的疼爱历历在目,初中时代祖父的去世几乎使我迷失了自己,至今怀念有加,难以释怀,时时隐隐作痛,只有期盼祖母的安康以慰祖父于九泉。如今的我只得以集册本书的辛劳和心血,以求报答父母、祖父母如山似海的恩情于万一。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我定会孜孜以求、永不言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我仍将继续努力、不断开拓进取,争取在保险理论研究和探索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黄英君

2006年12月24日于光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