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光华思想政治教育论坛:2008—2009
19660500000043

第43章 思想政治理论研究(23)

(3)科技人员分布方式

过去我国科技人员大部分集中在政府科研机构,经过十几年科技体制改革,我国的科技人力资源布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据统计,2001年研究与开发机构的R&;D人员为20.5万人年,占21.4%;高等学校的R&;D人员为17.1万人年,占17.9%;企业R&;D人员为53.2万人年,占55.6%。在行业结构方面,我国R&;D人员主要集在制造业,其R&;D人员占全国总量的比重高达43.5%。[13]这与我国企业把绝大部分R&;D经费投入到试验发展阶段是紧密相关的。

(4)科技人才流失严重

当前我国科研机构的人才流失现象十分普遍,业已成为我国科技界的一个突出问题。据OECD统计,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学生选择了到国外留学,他们主要去美国、欧洲和日本。在1978-1999年间,40万海外留学生中有30万人是学工科的。这部分学生在1980年代后期以前,都是由政府资助的。1990年代自费留学生开始不断增加,如在1993年,有9267人自费留学,1999年增长到75 080人。仅北京大学,1990年代化学系和生物系就有超过600名毕业生去了国外,占当时这几个系所有大学毕业生的40%。在中国学生自费留学增长的同时,学成回国的比例却在慢慢下降,平均只有1/3的学生学成回国[14]。“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在一项调查中发现,某个国家级基础研究机构培养的博士大部分( 80%~90%)都出国了,一个实验室一年多时间走了13个课题负责人,几乎使一个实验室垮掉。走的人都是获得博士学位并且工作了一段时间,能够独当一面的学科带头人,去向大多为美国。一个研究所里研究能力强的人离开了,留下的是研究能力比较弱的人,组织团队很困难,问题十分严重[15]。

二、产出

科技论文与专利是R&;D产出的两大组成部分,IMD的《洛桑报告》、《世界经济论坛》和哈佛大学的《全球竞争力报告》都把它们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一般说来,科技论文主要是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成果,专利主要是应用研究与试验发展的成果,因而科技论文和专利能够反映不同类型科学技术研究的发展水平。下文将对我国R&;D产出的这两大组成部分进行概要分析。

1、国际学术论文

(1)数量:三大引文索引指《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即SCI)、《工程索引》(Engineering Index,即EI)和《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ndex 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ceedings,即ISTP),它们是美国的三种科技论文检索工具,由于其独特的收录方式和较强客观性而受到各国科技界的重视。2002 年我国在三大系统发表论文共7.74 万篇,论文数量超过了法国,排在美国、日本、英国、德国之后列第五位。1997年我国的国际科技论文总数为3.53万篇,五年时间内数量翻了一番,年均增长达17%。如果按主要反映自然科学基础研究水平的《SCI》所收录的论文数量计算,我国从1997年到2002年年均增长19%,世界排名从第12位上升了第六位。[16]

虽然我国国际论文从总量上讲较为可观,但如果以每百万居民拥有国际科技论文篇数来衡量,我国在2000年仅为9篇,而同年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高达402篇。其中美国为594篇、加拿大为640篇、日本为377篇、韩国为141篇、德国为454篇、法国为452篇、英国为665篇、瑞士为973篇。由此可见我国在这一指标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十分惊人的。

(2)质量:论文的国际被引用数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科技论文质量和国际影响的重要指标。根据《SCI》检索系统统计,2002 年我国国际论文的被引用篇数为2.42万篇,被引用次数为5.18万次。而在1997年我国国际论文的被引用篇数仅为9952 篇,五年间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9.4%[17]。这说明我国的论文质量提升速度较快。

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如果只是用国际论文数量来衡量我国科技发展速度,很可能会高估自身实力。这是因为中国SCI论文数量激增与中国科技评价中将SCI论文作为价值导向密切相关。最近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世界科学前沿发展态势分析”课题组基于美国ISI(美国科学信息所)开发的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基本科学指标),简称ESI,就SCI十年论文、SCI十年引文、热门论文、热门论文引文、高引论文、高引论文引文、科学前沿核心论文、科学前沿 核心论文引文共八项指标进行综合加权运算后得到世界各国的排名表。在总排名表中,中国位于世界第14 位。单就SCI十年引文来看,中国排名世界第18位[18]。这与我国SCI论文总量排名第六有很大差距。这些数据无疑有助于我们做出更加冷静的判断。

2、专利

专利权是一种知识产权。专利指标是衡量各国科技活动产出的一项重要指标,它反映了技术发明创造活动的水平和产出状况,进而能够测度技术发展水平与方向,并在一定程度上表征一个国家新技术的市场竞争能力。

(1)数量

近年来,我国的专利活动增长很快。1994年至1999年,专利申请量以平均每年14.5%的速度增长。同期的专利批准量增长更快,以平均每年27%的速度增长,其中,1999年专利批准量增幅高达47%[19]。2002年,我国三种专利申请总量突破25万件,授权量达13.2万件[20]。

尽管我国专利申请量和批准量增长速度较快,但从人均角度考察,我国的水平却非常低。据《200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报道:按每万人产出专利(包括国际专利与国内专利)件数,中国只有10.8件,而美国是1714.4件,日本为1717件,均超过中国的170倍;英国是984.8件,韩国是554.7件,是中国的50倍以上;就连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也有446件,超过中国的40倍。从各国在国外申请发明专利的数量来看,我国一直徘徊在300件左右,2000年有了较大幅度上升,但也只有1026件。而IBM、日立等大公司每年在海外申请的发明专利就达几千件,我国台湾省一年在美国申请发明专利也达1万多件。与我国在美国专利申请数相当的是欧洲的列支顿士敦,而这个国家只有3万多人[21]。由此可见,我国专利发展水平还相当落后。

(2)结构

第一、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

从下表中所列专利申请中职务发明比重可以看出,从1990年到1999年,各年非职务发明申请量均超过了职务发明申请量,有些年份非职务发明甚至是职务发明的两倍。

然而,在发达国家属于个人申请的非职务发明不足10%。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事业单位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使得本应属于国家、集体的无形资产流失到了个人手中。从1990年到1995年的6余年中,职务发明申请所占比例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从1996年开始,职务发明所占比例开始缓慢上升。值得注意的是,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企业职务发明专利的增长明显,从绝对数量来看,从1998 年的182件增加到2002 年的1461件,四年间数量翻了三番。从相对数量来看,在本国人全部职务发明专利授权量中,企业所占的比重也在逐年上升,从1997 年的18.6%增至2002 年的46%,大专院校和机关团体分别从1997年的28.1%和18.6%下降到2002年的22.2%和2.5%[22]。所以无论从绝对数量还是相对量上讲,企业都已成为国内职务发明申请的主体,这说明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技术创新能力正在不断增强。

第二、发明的类型结构和国籍结构

2002年的所有专利中,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授权量分别为 2.1 万件、5.7 万件和5.3 万件,均达历史最高水平。2002 年在我国的授权专利中,本国人拥有的专利为11.2万件,外国人拥有的专利为2.0万件。其中,本国人拥有的授权专利以实用新型为主体,所占比重达到一半以上,而授权专利中发明专利的比重仅为5%;相反,在外国人拥有的授权专利中,发明专利占到了77%,而实用新型专利仅有2%。2002年我国授权的2.2万件发明专利中,本国人拥有0.6万件,外国人拥有 1.6 万件,占据了发明专利总数的73%。[23]可见,在总量上本国人拥有的专利虽然占有绝对优势,但从拥有的专利类型来看,本国人与外国人拥有的专利在质量上的差距十分明显。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几个初步的结论:第一,职务发明专利申请所占比例过低。许多本应属于职务发明的专利却以非职务发明申请专利,造成国有无形资产的流失。第二,外国人在中国的发明专利申请量超过了中国公民在国内的发明专利申请量,而且前者仍在快速增长,“外国人在中国的‘跑马圈地’情况越来越严重”[24]。另外,从专利所涉及的技术门类来讲,根据统计,外国公司在中国抢注专利大多集中在信息通信、航空航天、医药制造、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其所占比重(发明专利)高达60%~90%[25]。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发展自己的高技术产业,就必须跨过外国公司所设置的重重专利壁垒,任务十分艰巨。

注释:

[1]. http://www.sts.org.cn/kjzb2002/zs.htm 中国科学技术指标2002年综述。

[2]. http://www.sts.org.cn/tjbg/zhqk/documents/2003/03kjndbg.htm 2003中国科技统计年度报告。

[3].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OECD科学技术与工业概览2002》,252页,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

[4].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02)》,98页,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5]. http://www.sts.org.cn/tjbg/zhqk/documents/2003/03kjndbg.htm 2003中国科技统计年度报告。

[6].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OECD科学技术与工业概览2002》,308页,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

[7]. http://www.sts.org.cn/tjbg/zhqk/documents/2003/03kjndbg.htm 2003中国科技统计年度报告。

[8]. http://www.sts.org.cn/tjbg/zhqk/documents/2003/03kjndbg.htm 2003中国科技统计年度报告。

[9]. http://www.sts.org.cn/tjbg/zhqk/documents/2003/03kjndbg.htm 2003中国科技统计年度报告。

[10]. http://www.sts.org.cn/kjzb2002/zs.htm 中国科学技术指标2002年综述。

[11]. http://www.sts.org.cn/tjbg/zhqk/documents/2003/03kjndbg.htm 2003中国科技统计年度报告。

[12]. http://www.sts.org.cn/tjbg/zhqk/documents/2003/03kjndbg.htm 2003中国科技统计年度报告。

[13]. http://www.sts.org.cn/tjbg/zhqk/documents/2002/0319.htm 2002年全国R&;D经费投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14].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OECD科学技术与工业概览2002》,238页,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

[15].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01)》,58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16]. http://www.sts.org.cn/tjbg/zhqk/documents/2003/03kjndbg.htm 2003中国科技统计年度报告。

[17]. http://www.sts.org.cn/tjbg/zhqk/documents/2003/03kjndbg.htm 2003中国科技统计年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