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海外中资机构,招商银行算是危难中的避风港。实际上,在这之前,由于美国当地的银行等金融机构几乎全部受累于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动荡,一些中资机构总部出于安全等考虑,纷纷向海外机构发出指示,要求选择更为安全的中资银行开办业务。招行纽约分行的开业恰恰满足了中资机构的燃眉之急,开业的消息传出后,不少在美中资企业踊跃申请开户办理业务。有的企业计划将大笔的资金转到招行,金额超出招行领导们的预计。
要知道,在这之前,海外中资机构习惯性选择在外资银行开办业务,对于国内银行的胆小他们一直不感兴趣,并且心存顾虑。可是现在,招商银行纽约分行却成了海外资金的“避风港”。
当然,在这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中,中国资本市场同样在经历泡沫破灭的阵痛,不过,比起全球的难兄难弟,中国的危机显然没有那么深重。甚至抓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即使在这样的机遇面前,他们也没有头脑发热,依然步履稳健,他们不相信贪婪的就是好的,所以华尔街投机家的那一套,他们做不来。
据悉,招行纽约分行的业务定位是:以中间业务为重点,以贸易融资为手段,大力发展国际结算、美元清算等业务,开展必要的金融市场交易业务、投资顾问业务等。
合规稳健经营是招商银行一直以来的原则,纽约分行在坚持合规稳健的前提下,业务开展上将从易到难,争取用5到8年的时间分两步走完成既定目标。
开业那天下午,方辉向记者们描述了该行未来的8年规划:首先致力于依托招行国内资源,将纽约分行打造成专业的美元清算和贸易融资银行;在更长远的将来,纽约分行将参与到中美投资的时代潮流中,分享和推动中美间的国际投资项目。
这样的经营方针要是在以前,不知道会惹得华尔街大佬怎样嘲笑,可是现在,他们不得不保持缄默,白宫官员会教训他:坏小子,有意见,请保留!
我们知道,贸易融资业务本身就是招商银行的强项,在股份制银行中长期处于第一的位置。抓住机遇,发挥优势,着眼未来。这就是金葵花的思路和做派。有梦想,有现实,在华尔街的洗礼下,金葵花的明天必将灿烂。
上帝的那群东方乖孩子
2008年末,离上帝最近的那些富孩子在金融危机的寒流下冻得瑟瑟发抖。大手大脚惯了的美国人,不得不开始勒紧裤带过日子。就连曾经叱咤金融市场的华尔街金领也变得无事可做,只得来到街头玩玩杂耍,唤起人们对失业者的重视,顺便赚几个小钱,到沃尔玛平价市场上买些小吃。
与此同时,在另一片土地上,上帝的那群东方乖孩子,为迎接新春,从银行取出积蓄的极小一部分,去超市随心所欲地购置年货,去商场买时装,买珠宝首饰。当不少华尔街的金领连病都看不起的时候,无数中国居民出境游热情不减。在家的那一拨儿也没有闲着,他们悠哉游哉地在庙会上闲逛、血拼。商场里,琳琅满目,摩肩接踵,牛气冲天,火的不得了;热腾腾的小吃摊位前,挤都挤不过去,兴奋的吆喝声,小孩子的笑脸……去电影院看看,也是人满为患,贺岁片轮番放映,片商个个赚得一满钵满……还有的人揣着年终奖,伺机以待,到全世界打算抄底去。
其乐融融、四海安康。哪里有一点儿经济危机的影子呢?
不过,做这些计划的时候,他们并没有忘记捂紧自己的钱袋子。他们也有理由这样做,因为他们辛辛苦苦地干了一年的工作,也谨小慎微地理了一年的财。
在美国的华人对此也有切身体会,在金融动荡中,华人遭受的直接损失较小。比如房价,2008年9月30日公布的20城市住房指数下跌了16.3%,创历史之最;但华人社区的房价则基本稳定,有的还有微升。这是因为即便在美国这个崇尚消费的社会中,他们依然进行着自我风险调控。华人很少过度依赖贷款,购买房屋通常是在自己的经济实力允许的范围内。在股市、保险和其他金融产品方面,华人遭受损失也较小,因为对风险过高的产品涉及不多。“量入为出”的理财意识是他们躲避风险的定海神针。
无独有偶,与美国房贷市场相比,中国房贷市场虽然有泡沫,但尚未出现大的危机,中国建设银行研究部高级研究员赵庆明指出,国内商业银行对房贷的首付比例要求非常严格,且贷款风险评估比较谨慎,加上中国人的消费观念十分保守,因而与美国次贷存在根本性差异。
当消费远远超出经济增长的支撑,人们开始吞咽苦果。此次金融风暴说明,过度超前消费的美国模式难以为继。
当然,美国人之所以敢于超前消费,一是有其发达的社会保障系统作后盾,二是有世界各国做垫底,万一出问题,美国可以凭借它的超强地位,尤其是美元的特殊地位,向世界各国转嫁危机。但是,这一模式有其内在的风险,当消费超出收入太多,导致资金链条断裂,尤其被金融衍生工具所放大后,危机会以成倍的规模爆发,超出了金融系统本身所能抵挡的范围。
长期以来,“超前消费”,以消费带动生产,作为美国模式向全世界推广。中国人的消费观一度被作为保守、落后的代表。过去,限制消费并没有给大家带来更多的财富,反而限制了创造财富的动力。大陆个人消费贷款推出之初,就曾引发很多争议,“借钱过日子”是很多人难以接受的。而美国式过度消费引发的危机,印证了中国“量入为出”的理财观的价值。就因为这,上帝保佑了这帮乖孩子。
当然,次贷危机并不否认适度消费的必要性。对于华人,重要的不是不花钱,而是有节制的、有风险控制的花钱,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也是如此。
羡煞全球的中国式节约
“现在我们都成了中国人。”美国《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大卫.伊格内修斯不日前在文章中这样说。
金融危机使人们把钱包捂得越来越紧。伦敦《金融时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全球消费者被迫反思购买模式》的文章。文章说,经济陷入衰退边缘,使美欧消费者购买习惯也发生转变。美国消费者正在合并购物行程来省钱,也更喜欢去光顾那些以相对较低价格出售多种不同商品的大超市和百货商店。
据《国际金融报》报道,如今,面对经济不景气的现状,美国人乃至全世界人民都开始反思“花明天的钱过今天的日子”的消费模式。根据美国有关部门的一份调查,22%的美国人甚至减少了看医生的次数来省钱。非必需类食品和饮料的销售也在下降。大街上的自行车也明显多了起来。据说,不少年轻人俱乐部都号召骑自行车上班,省油、环保,还锻炼身体。金融贵族们也只能暂时收敛起奢华的生活。还有报道说,一位投资商打电话给游艇公司,问能否取消他先前订购的价值2500万美元的游艇,但游艇公司表示,如果违约至少得赔付10%的违约费。这名投资商进退两难。
不仅如此,不少美国家庭比中国人还“中国”,他们把勤俭、节约的中国传统美德作为必修课。特雷莎·帕克斯就是这样一个典型。36岁的帕克斯居住在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靠给公路和高速路划线为生,每月收入699美元。她2006年在里弗代尔给自己购买了一处超出经济能力的房产。没过多久,她就遭遇财务危机。
为保住房产,帕克斯在亚特兰大合作发展公司的指导下重新制订了家庭财政预算,减少外出就餐和购物开销。她说,这让3个10多岁的女儿感到困难,但大家必须共渡难关。所以他不得不不厌其烦地给孩子们讲述勤俭节约的道理。
亚特兰大合作发展公司的雷吉娜·格兰特说,不少美国人从未想到制定家庭财政预算,但为保住房子,他们不得不改变以往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
同样在亚特兰大,非盈利组织“橡果住房”的负责人奥泽尔·布鲁克兰正在为15名“债奴”讲解理财,意在让他们意识到,花钱是一件需要认真对待的事情。
“最重要的支出是住房抵押贷款,其次是食物、水电费等。如果你上下班确实需要汽车,可以买一辆家庭用车,”布鲁克兰在讲台上说,“你随时随地都应想到节省开支。”
在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另一咨询机构的工作人员马克·塞弗特也在教导“债奴”们面对严酷现实。
“陷入困难的房主向我们求助。我们发现,有人年收入才5万美元,居然还花钱买凯雷德(凯迪拉克品牌下的SUV汽车,售价5.5万美元),”塞弗特说,“真不知道,他们脑子里都在想什么?”
随着美国房地产业危机继续,越来越多无法清偿贷款的美国人面临丧失抵押品赎回权,这意味着已消耗他们大量资金的房产可能瞬间消失。
马里兰大学教授彼得·莫里奇说,美国人已陷入华尔街银行家们制造的困境。布鲁克兰认为,人们如果这个时候花钱还不加节制,迟早会玩火自焚。
除了美国人,中国的节俭风蔓延了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当然不必亲自去国外深度了解,只需要看看那些中国的留学生就是了。
具先生在2006年来到中国,他回忆起当年的留学生活时说:“我出门都是坐出租车,每天都请同学、朋友吃饭,当时钱包总是鼓鼓的,每次回韩国前总要带很多的东西回去。”他表示现在物价和他刚来的时候差不多,但是汇率提高了近一倍,所以我们要花双倍的钱去买同一件物品。他现在出门都改乘公交车,平时也尽量在宿舍里煮饭。
具先生马上要结束在中国3年的留学生活,原本打算在回国前和女友一起去西安旅游,已经计划好一个人大概要花2000元人民币,但最近没有多余的钱,他不得不放弃这个计划。他表示,即使现在有这笔钱也不打算去了,想多省一些钱。他表示,看到他的老师和周围的中国人生活好像并没有太多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后,开始推崇中国人的“量入为出”的消费理念,他说以后要好好计划自己的消费开支,尽量拒绝超前消费享受。
在中国,像具先生这样的由奢入俭族有很多很多,他们一改先前出手大方的习惯,认认真真对待每一分钱。
“多年来,华尔街投资者拒绝相信,美国消费者有一天会改变消费习惯,”美林公司经济分析师戴维·罗森伯格说,“但这正在发生。”
既然节俭之风被欧美人都羡慕了,中国人也开始敝帚自珍起来,据报载,有许多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的白领正在实施“百元周计划”。就是一周的时间所有的花销不超过一百元。你或许会担心这对于大手大脚习惯成自然的80后,90后来说是件很困难的事,不过他们真的没有让我们失望,很多百元周计划的参与者都说:花钱不多,照样把自己打理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