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俭生活
1967800000008

第8章 中国老太太成好莱坞巨星

你知道现在,好莱坞还是华尔街,最火爆的华人明星是谁吗?你肯定不假思索地报上章子怡的大名,因为《时代》杂志评她为“中国送给好莱坞最好的礼物”。如果在一年前,这个答案是对的,但是现在,错了,无论在华尔街,还是好莱坞,还是在街头巷尾,章子怡的点击率都不比一个蹩脚中国老太太高。

还记得那个惹得非议的中国老太太吗?那个传说中的中国老太太,那个在美国人面前相形见绌的老太太,就在不久之前,她还被全部的西方人和东方年轻后生们嗤笑着。

关于她的故事是这样的:

同样在天堂口,一位中国老太太和一位美国老太太相遇了。上帝让她们各自说出自己一生最高兴的事情。

“我攒了一辈子的钱,终于住了一天新房子。我这一辈子活得不冤啊。”中国老太太高兴地说。

“我住了一辈子的房子,在我去世之前终于把买房的贷款还清了。”美国老太太也高兴地说。

上帝叹了口气,说:“选择不同,效果也是不同的。”

上帝这一叹气不要紧,中国老太太的子孙保守的神经却被刺痛了,这个故事让他们明白了一个大道理:原来房子可以提前住,原来轿车可以提前买,原来生活可以更加美好,原来遥不可及的梦想可以提前实现……同样,这个故事也使得他们被美国老太太的后代所嗤笑,笑他们愚蠢,小气,抠门,不会享受不懂生活……甚至他们自己也为先前的行为感到自卑……

他们顿时彻底觉悟了,开始大手大脚起来,他们像美国老太太的子孙一起痛快地“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买房买车买……看到谁还在攒钱买房时,“房奴”们就会不厌其烦地讲“美国老太太”的故事。效果出奇地好,这从新世纪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飞速发展就可以看出来。

到了2008年,连上帝都没有想到,在天堂里,两个老太太又相遇了,“美国老太太”痛哭流涕,说她的子孙们的住房出问题了,住了数十年的房子突然住不起了,房子被银行收走了。中国老太太呢,咋忧还喜,虽然她看到不少子孙也成了房奴,但日子过的还算惬意,因为他们即使在学习美国老太太的同时并没有忘记老祖母生前的教诲:一定要懂得量入为出。

美国老太太很纳闷,拿着一纸数据来到上帝府上,上面写着:据美国房地产跟踪公司统计,目前,美国被银行回收的房产达到创纪录的82万套,远远多于2006年底的22.4万套。到年底,银行回收的房产可能达到120万套,占美国待售房产总数的1/3。

看了这张来自人间的数据,上帝来到华尔街,找到老太太儿子的儿子,他先前是个金领,现在正在行乞,上帝不解地问到:“你怎么一下子成这样子了?”

这位子孙万分懊恼,他的回答是这样的:“我奶奶去世时,爸爸给他办了个很豪华的葬礼,花了很多钱。至于房子,奶奶留下的房是用贷款买的,已经住了30年,太旧了,所以我的父亲就贷款买新房。父亲那时候的想法是这样的:我先贷款住上新房再说,至于我的孩子,成年后让他们自己管自己吧,说法像他的母亲待他一样。

后来父亲去世了,我的想法也和父亲一样,我从银行贷款100美元买了一套房子,后来升值到150美元,我很高兴,于是又从银行获得50美元的新贷款用于购买了其它奢侈品。现在房价跌得只剩15美元了,我就变得资不抵债了……”

听了事情的原委,望了望萧条的华尔街,上帝一声长叹,说了同样的话:“选择不同,效果也是不同的。”

回到天堂,上帝找到了美国老太太,严肃地问了她三个问题:

为什么你就那么有信心,今后一定能还上贷款?

如果你在死的时候贷款没还完怎么办?

为什么你就那么自信,你的子孙会像你一样有能力?

美国老太太低下了头,无言以对。

这就是中国老太太和美国老太太的前世今生。如今,一场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使美国1200万家庭成为负资产。这些家庭在一年之前还是美国的中产阶级,如今已经资不抵债。在血的教育面前,美国人的消费习惯和心理发生了巨大变化。

当年,中国人向“美国老太太”学习,现在,美国人开始学习“中国老太太”了。真是此一时彼一时。美国老太太的故事结束了,而中国老太太的故事还在继续。相信有前车之鉴,“居者有其屋”之路定会走好!

我在中西方文明之间

在一个全球化时代,中国与美国与其说是代表了两种消费模式,不如说代表了两种文化倾向。俄罗斯战略文化基金会网站2008年10月20日发表文章,题目是“金融危机是美国文明的危机”,作者是乌克兰科学院院士、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尤里·帕霍莫夫。文章说,目前发生的金融海啸的源头并非只是单纯的市场过热,而是“惟一全球大国”美国的生存方式。

有一个很家常的场景,就是美国人在用餐前要祷告:感谢主,赐我衣、赐我食。这是典型的观念文化。而中国人用餐前,会在祖先灵位前点一炷香烧几张纸,祈求祖先赐福。这是一种典型的感恩文化。

想知道美国的繁荣和美国的观念文化是怎样一种关系吗?我们先来拜读一下美国著名作家西奥多.H.怀特的著述,在他那本未完成的《美国的观念》中,西奥多.H.怀特写到,“美国是一个由观念产生的国家。不是美国这块土地,而是美国的观念,缔造了美国政府。”而这些观念,就是《独立宣言》中的以下原则:“我们认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让与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二百多年来,上述观念支撑了美国的持续繁荣。

简单地解读《独立宣言》,它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开宗明义,阐明其政治哲学--关于民主与自由的哲学,内容深刻动人;第二部分,淋漓尽致地历数了英国殖民主义者在美洲大陆犯下的罪行;第三部分庄严宣告美利坚合众国脱离英国而独立,并宣誓支持该项宣言。《独立宣言》的核心是其政治哲学—民主与自由的哲学,这个哲学的基础,是关于人的价值观念,即:“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让与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由此可见,《独立宣言》所阐明的价值观念正是美国政治体制、法律、经济管理的根基和渊源。

自由平等的观念缔造了美国的繁荣,也可以从“美国文明之父”——爱默生的思想上找到答案。

爱默生是第一位直接阐述美国精神的哲学家、著名的先验主义者,他在大作《美国的文明》一书中热情宣扬了美国的精神,“我们太关注外国了,现在我们该变成真正、真实的美国人了”,美国人的豪言壮语和豪情壮志是那个时代美国人的真实写照。

正如《美国的观念》和《美国的文明》两部著作所昭示的那样,美国的国家发展与繁荣,都是构建在美国的观念和美国的精神之上。但是,与美国的文明所缔造的丰硕成果相对应的,也正是美国的文明,造就了当下的美国金融危机。

美国的金融危机首先发端于美国人精神和价值观的堕落。美国持续二百多年的繁荣、稳定以及在全球霸主地位的确立,极大地鼓舞了美国人的自信心,美国人在原始自信的基础上变得更加自信,以致于过了头。美国过度的自信,使美国人认为自己居然可以超越现实的财富能力而通过透支消费,永远享受高质量的生活;美国,作为一个新大陆以及一个冒险家和开拓者的乐园,在美国的历史上始终洋溢着一种乐观向上和创业、创新的精神,但这种精神也日渐消退,代之而起的是享乐主义、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价值理念和生活方式。

由于美国人不加节制的消费,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消耗和浪费,不仅如此,美国人超越自我财富能力的超前消费和举债消费,严重透支了美国的国家财富,而美国这个国家,则利用美元的全球货币地位,透支着全球的财富。因此,美国金融危机的本质,是美国享乐主义价值观以及不负责任的全球资源和财富掠夺行为的结果。

相比独立宣言号召下的美国文化,中国文化则处处透露着感恩、敬畏的因子,彰显出内敛、节俭的魅力。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主要包括三支,儒家、道家和佛家。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我们到处可以看到节俭的影子。无论是道家的节用寡欲思想;还是儒家的节用伦理思想;再或是墨家的节用贵俭思想;抑或是法家的节用能动思想;还有《周易》的节用简易思想。都是充满着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对造化的感恩之意。正是因为这种崇敬与感恩,所以我们讲究节俭,讲究和谐,不敢忤逆大道。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华文化就是一种克己维道的俭文化。

当然,什么样的观念造就什么样的文明,什么样的文明决定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在美国自由主义观念文化的缔造下,盛开了一朵贪婪的恶之花,这朵恶花不但吸干了自己土地上的精华,也在透支着全世界的资源和财富。而在中国感恩文化的滋润下,缔造了节俭文明的善之果,这颗果实不仅庇佑着他的子民,也润泽天下。

忘记奢华,请跟我来

不得不承认,即使在中国,这些年来,不少民众也一直沉浸于盛世幻觉之中,暴发的新贵阶层和崛起的中产阶层,都受到“美国老太太”的鼓舞,被经济增长的消息所激励,一天一天心甘情愿地滑进奢华的妙门。

奢华,词典的解释是“花费大量钱财摆门面”。

从古到今,在任何国家,奢侈都是上流社会身份的象征。在近代欧洲,如果能拥有意大利的玻璃制品,法国路易时代的家具,中国的青花瓷器,卡地亚的珠宝……那你就拥有了跻身上流社会的要素,会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艳羡。那是贵族和有产者的游戏。

近几年,中国已成为了世界上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我们看到世界顶级奢侈品展览会上,价格近千万的豪华宾利轿车刚亮相,就被神秘买家定走。一个狗圈的价值就要让普通老百姓奋斗一辈子。天文数字的商品价格让国人乍舌。许多国外奢侈品的生产厂家开始积极开拓中国市场,许多大城市的百货商店不断引进国际一线品牌,许多中国游客涌向国外进行“血拼”,一掷千金的阔绰让诸多外国商家赚得盆满钵满。

传媒也在一侧推波助澜,中国成了世界各国时尚媒体的集中营。似乎在这个年头,不讲时尚,不讲品牌,是落伍的表现。云鬓衣香,名车豪宅,一时之间成为一种风尚,向人们扑面而来。国内商家也不愿肥水流入外人田,于是一桌上百万的黄金宴席,一幢亿元的观景豪宅,一夜万元美金的总统套房,纷纷出炉,不乏问津者。

如果你拥有不菲的资产,有条件,有资本比广大民众先一步享受高级的生活品质,这一点也许无可厚非。但如果你家底不厚收入不稳又自控能力很差,就相当危险了。

更令人担忧的是,奢侈的另一类消费群体,不是个人,而是某些政府机构。一个小小的贫困乡的乡政府,居然可以建设的象人民大会堂;一个小的区政府居然有各类进口高级轿车数十辆;一个城市动用了十多个亿,建造了一个法兰西式的喷泉广场。。。。这些另类的奢侈是由谁买单呢?面对这样的奢侈,我们又能说什么呢?

我们不得不说,糜烂的不切实际的奢侈是罪过。本次全球经济危机,是给这种风潮的迎头痛击。节俭和精算作为一种生活策略,当然是对奢侈过度的一种矫正,它意味着中国民众开始从盛世幻觉里醒来,被迫面对严峻的生活现实。我们必须忘记奢华,为只为好好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