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大报智慧:《环球时报》研究
19683100000031

第31章 人才与文化(2)

策划选题、组稿约稿、编辑稿件、制作标题、设计版面,既是编辑记者的日常工作,也是首席展示才干、体现不凡的机会,往往能够激发出大家相互切磋、相互学习的热情。特别是一项重大战役性报道,从选题的策划、报道重点和报道方式的选择、报道时机的把握以及报道力量的调配,到深入采访、精心写作和设计版面,编辑记者往往能够在与首席的交流、研讨、实践过程中,受到启发,得到锻炼,增长才干。

《环球时报》的首席不是终身制,每年由编辑部推选和评定。对于被聘为首席的编辑记者来说,这是一份崇高的荣誉,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有人这样感悟“首席”:环球时报就像一艘每天作战的巡洋舰,编辑、记者就像军舰上的官兵。大家深知,军舰上的所有人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人人没有退路,只有抱团并勇往直前。一天天的战斗,磨砺出了一个个坚定的士兵,在他们中间,“首席”如同炮位上的炮手。……在军舰上,如果没有舰长、领航员,没有战友的配合,就没有炮手的位置。对于一艘军舰而言,任何人都是不可或缺的。炮位属于勇敢战斗的人,而不是一部分人的固定座位。环球时报内部资料。如果把“首席”比作“炮手”,那他就不仅仅是勇敢战斗的人,而且是本领高强的人、作风过硬的人、众人瞩目的人,在军舰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席制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是对编辑记者价值的肯定和放大,是对人才的有效激励,最大程度地激发出人们的工作热情和创造能力。首席编辑的增多,意味着编辑部力量的壮大,水平的提升。“让环球时报的所有编辑都成为首席编辑”是报社领导的殷切希望,每一位编辑力争成为首席编辑的过程,就是自身不断进步和成长的过程,也是队伍整体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三、积极开发国内作者队伍

《环球时报》有一支重要编外力量——国内作者。他们多数是专家或专业人士,其中不乏各界精英。他们研究的领域,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医学等方面。编辑们为建立和发展这支队伍费尽了心思。

2005年,负责“国际论坛”版的一位编辑在加盟该版后,翻阅旧报纸,寻找老作者,先后寻回了一批联系几近中断的优秀评论写手,并发展了10多名新作者。因为有了这样一支作者队伍,“国际论坛”重新复原“软性”评论稿的特色,有了较强的可读性。

编辑们通过在京从事媒体工作的朋友、在校读书期间的老师和校友的帮助,结识了其他作者,建立了一个200多人的数据库,把他们的联系方式及各种专长完整地记录下来,以适应改日报后评论稿的高频率约稿的需求。“国际论坛”版还先后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外交学院和复旦大学等名校合作开论坛,请专家和高校学子讨论热点话题,使国际评论更加多元、更加活泼。

军事版的责任编辑不仅开发能快速写新闻的作者,还不断拓展军内外专家级作者,且基本都是大校和将军级的专家。文化版的作者群也日渐扩大,社科院、各大学、各领域的专家,活跃在媒体的行家等,都成为文化版的作者……

在《环球时报》版面上,许多国际问题都有专家的视角和分析,增加了报纸的权威性。高水平的作者队伍,成为报纸的优质资源。

四、努力打造优秀的营销团队

与编辑记者人才的选拔与培养一样,发行和广告方面的人才也经过了从招聘到不断学习、磨炼和成长的过程,最终形成优秀的团队,在另一片天地里为报社的发展贡献力量。

(一)磨炼过硬的发行集体

《环球时报》的发行队伍是一个强有力的集体,打赢过一场又一场硬仗。2004年,被中国报业协会发行工作委员会评选为“中国报业发行先进集体”。何崇元勉励大家:“人总是在不断地超越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希望”。副总编辑兼发行部主任方琴以“人人争当发行专家”的高标准要求大家。

发行部的人员由报社统一招聘进来后,先进行培训。由老同志讲报社发展史,教他们学习发行方面的业务知识,了解报纸的印刷流程和发行流程。三个月的试用期满后转正,派往外地当发行站站长,在实践中继续磨炼。

2005年4月。发行部门一行参加了由清华大学主办的“第一届中国报刊发行人国际研修班”,之后一行五人到日本考察,学习朝日新闻的贩卖发行经验及管理理念。

发行工作的特点决定了人员需要常年奔波在外。每次回到报社,他们都马上投入紧张的会议,商讨、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听领导部署下一步工作,而相互接触的时间较少,平时也是通过电话和网络联系。为了创造机会,促进沟通,加强团队合作精神。报社组织了一系列活动,如“甲板求生”活动,十几个队员要完成这个游戏,必须相互帮助、共同协作,才能在不借助任何工具的情况下全部逃生。游戏让大家更好地认识自我,更好地了解他人,更好地认识团队的力量。“精彩的拓展活动使我们感受到:作为一支具有凝聚力、战斗力团体的一员,不仅要学会体验幸福,还要意识到肩上承担的责任。只有将自己融入集体当中,才能求得更大的发展。凝聚力,使我们每个人更加自信!”环球时报内部资料。

常年在外的发行站站长正是在责任感和集体力量的感召下,克服远离本部的孤独,与邮局、印厂、卖报人、读者等方方面面打好交道:做市场调查、跑邮局征订、去印厂监印、发行好报纸、反映读者的要求……。一个发行站要负责一个省或几个省的发行,站长的工作很辛苦,他们回到报社,报社领导和同事们都热情相迎,他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报社温暖如春的氛围和欣欣向荣的景象,增添了他们克服困难,做好工作的决心和信心。

(二)创建一流的广告团队

广告部曾经提出过一个口号:“我要成为一流广告团队中的骨干”。这个口号成为广告部的一面旗帜,是每一位成员所追求的目标。面对激烈的媒体广告竞争,提高队伍素质是赢得市场的关键因素。为此,广告部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

——系统培训,全面提高队伍的职业素养。广告部的重要职责是开发客户资源,日常工作就是与广告客户打好交道。广告部门工作人员的形象,直接影响到客户对报纸的印象,关系到客户开发工作的成败。广告部门工作人员的形象不仅取决于其外在表现,主要来自于内在修养。

广告部组织的专题讲座,内容包含了多个方面。请高校公关专业的教授讲解如何掌握好接人待物的分寸;请有关专业培训师指导大家的着装和服装色彩的搭配;请企业的市场总监从广告主的角度,为他们解答如何与客户交流等方面的问题。专题讲座内容还有“难与变——当前媒介市场格局与产业转型”、“从中国网通看品牌建设”、“广告客户管理与附加值服务”,包括中国广告的发展与目前国家广告政策的讲解等,分别由学界和业界的资深人士讲授。此外,还开展同行对口交流讲座,邀请中央电视台广告部做业务交流。

——分享经验,在相互学习中共同成长。在举办各种讲座的同时,报社还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发挥个人特长,采用业务交流和探讨的形式,在内部开展相互学习和交流,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走上讲台,向大家介绍自己在工作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在内部交流中谈经验体会时,有的说,与客户的交流中要抓住关键性的人物;有的对拜访客户总结出了“八项注意”;有的献出了与人打交道的锦囊妙计;有的介绍了与客户电话沟通的种种技巧;还有的传授了寻找客户新资源的方法。业务交流会上,每个人都是老师,每个人也都是学生,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培训,是成功的练兵。

——团结和谐,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通过举办活动,努力把工作、学习和生活变得多姿多彩。比如主题月活动,广告部公关组在3月份以“春天的问候”为主题,每周制作一张以绿色为主要基调的宣传海报,贴在宣传栏里。有一张海报这样写道:“对待同事,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客户,要像夏天般的火热;催款的时候,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格调不高的广告,要像严冬般无情。”5月是广告部IT组的主题活动月,他们别出心裁,打出了“环球小书架”这张文化牌,广告部专门拨出一笔专款,用于购买书籍,如《广告心理学》、《现代广告案例》、《媒体中国》、《超越媒体》和《台湾广告金像奖20年》等。医药组的“养生月”、综合组的“法国文化大餐”、策划组的“广告有奖竞猜”和“夜游昆玉河”等专题活动,让员工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健康有趣。

广告部不断培养人、锻炼人,通过工作实践、业务培训、沟通交流,以及各种有益活动,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中,将广告部打造成一个优秀的团队,为报纸的发展创造了不俗的业绩。

第二节建立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

环球时报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是人才队伍。采用新的用工制度后,编辑记者不再是捧着“铁饭碗”、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国家干部,而是把个人利益与报社利益紧密相连,形成了同生死、共患难的命运共同体。

当今时代,新闻媒体迅猛发展,传播内容日益丰富,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断增多,传媒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这就要求环球时报员工,必须树立与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和效益观念,在严格的制度约束下,提高工作的效率和效益;在物质和精神的多重激励中,不断提高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一、民主决策,建章立制

坚持靠制度管人。《环球时报》创刊以来,经过十几年的摸索,建立起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条例、编辑部工作管理条例、发行部工作管理条例、广告部工作管理条例等。报社每个工作环节都有章可循,每个员工都有任务压力。制度定得很细,内容涵盖面广。编辑部的条例有2.5万字,包括21条规定和19个附件,对怎样找选题、怎样与驻外记者沟通、怎样回复邮件等,都有具体规定。发行部的条例,对不同岗位员工的权利与责任、具体任务、考核指标、工资奖金分配、处罚措施等都有详细规定。广告部的条例多达四五十页,将工作任务层层分解,明确职责,并配上相应的奖惩措施。

制度在实践中摸索修改出来。每发现一个问题就会及时增补一条,甚至产生一个“附件”。每当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报社都要召开会议讨论,找出解决的方案,必要时对现行制度进行补充和修订,使其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好制度必定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岁末年初,全体人员都要集中在一起讨论管理制度。各部门根据自身特点,下工夫完善制度。对实践证明不符合报纸发展和员工利益的制度,及时予以废止或作出修改。什么是最好的企业制度?适合的就是最好的。环球时报正是依靠民主决策,让制度从企业自己的土壤里生长出来,使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执行力。

制度发挥作用,关键抓好落实。环球时报的制度,不管是奖是罚,执行时毫不含糊。记者如连续三个月完不成写稿量,就被降为试用期,第四个月再完不成,就被解聘。广告部员工如完不成全年70%的任务,就被解聘。发行部规定,不许收受财物、不许打牌赌博,不许搞“三陪”,如有违反,一经查实,立即解聘。根据这条规定,就解聘过两个工作能力虽强但严重违规的员工。各个部门都有因没有完成任务或者工作做得不好而受到解聘的员工。编辑部一位同志因为迟到满10次,当天就被降为试用期。编辑延迟付印,要被罚款;所负责的版面上出现错别字,也要被罚款;全年错别字累计达20个,会被降为试用期。

以人管人总有漏洞,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人都是有弱点、有感情的,制度能起到人所不能起到的作用。本着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奖勤罚懒,就会起到激励或警示作用;相反,如果顾及情面,就会损伤制度的权威性,最终损害的是报社的整体利益。

二、以人为本,有情操作

在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的同时,坚持尊重每一位员工,善待每一位员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一)健全福利制度,让人安心工作

在环球时报,除了管理层是人民日报事业编制,其他员工都是从社会招聘来的。按照国家的要求,环球时报为员工建立了完善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如签订劳动合同,调转组织关系,购买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建立住房公积金,评定专业技术职称等。凡是国家规定要给员工的福利,报社都做到了;有些没有规定的,报社也尽力而为,比如为部分老员工购买了大病商业保险等。这些保障型的福利,解除了应聘员工的后顾之忧,稳定了人心,稳定了骨干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