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大报智慧:《环球时报》研究
19683100000033

第33章 人才与文化(4)

(三)读者至上的办报理念

《环球时报》坚持读者至上的办报理念,具有强烈的读者意识。《环球时报》前任总编辑何崇元曾说:“办报纸首先是因为有读者的需要,因为有读者的需要我们才有动力。我们写一篇文章首先想到读者会不会看,我们的发行想到的是读者能不能接收得到我们的报纸,我们做的广告读者会不会满意。没有读者就没有市场,也没有报纸”。

光有理念是不够的,必须落实到具体实践中。环球时报与专业传媒市场研究调查机构合作,对读者群体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分析,明确报纸的读者定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主要读者群体的需求,力求在报道的选材、文风、标题和版式上更加贴近读者,以及时、大量、准确、多层次、多角度的报道满足读者的需要。

环球时报注重与读者的沟通。总编辑、副总编辑都曾做客网站,与读者在网上进行交流。报社建立了“每日反馈”制度,每天将各方面对报纸的看法汇总成文,分发给负责同志,张贴在走廊里,使每个员工都能看到。报社经常举行读者、编者座谈会,邀请专家和读者为栏目、版面“把脉”。在网上进行读者调查,让读者来评判他们的工作。对于读者的反馈意见,编辑们非常重视,把它当做镜子,明确努力的方向。每一期报纸,都设置了《答读者问》栏目,针对读者关心的问题和产生的疑惑,及时答疑解惑。发行人员经常深入工厂、学校、机关、部队和科研单位,及时发现解决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环球时报》创刊十周年之际,报社举办“与环球时报同行”有奖征文活动,读者与报纸的不解之缘可见一斑,读者对报纸的美好祝愿如潮如涌。迎接《环球时报》出版第1000期,报社举办了寻找千期收藏者、国际知识有奖问答和评选读者最喜爱的记者的活动,许多热情的读者打来电话表达了对《环球时报》的喜爱,有奖问答的很多信封上写着这样一句话:“祝环球时报越办越好!”有六名读者收集了整整1000期《环球时报》,更多的读者收集了700期、800期或900期。在这些收藏背后,每个人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每个故事都包含一个家庭几代人,对《环球时报》的殷切之情。在1500多封来信中,读者不但评选出自己最喜欢的记者,还如数家珍地列出记者的代表作品,并配上经典的评价。

环球时报的企业价值观适应形势、积极向上,为全体员工所接受。它明确了报社发展的正确方向,为员工提供了坚实的精神支柱,使员工把维护报社利益、促进报社发展看作自己的责任和有意义的事情,激励着员工以高昂的士气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打造与时俱进的环球人精神

企业精神是企业员工普遍认可的共同行动指南。在它的指引和约束下,员工的行为由自发状态走向自觉状态,据此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上下同欲者胜”。这种整合阵容的效应,是企业精神维系管理理念和生产经营的纽带。环球时报的企业精神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抢抓机遇,开拓进取

《环球时报》的诞生填补了中国国际新闻报业市场以自采新闻为主打报纸的空白。环球人一开始就敏锐、及时地抓住了很多重大新闻事件,并对这些事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精彩报道,迅速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力,在较短时间里打开了局面、占据了制高点,并一直保持着舍我其谁的强劲势头。这种态势的取得,靠的就是在关键时候能够抓住机遇,掌握主动。实践说明,无论是跨越式发展的几大步,还是日常办报实践中的各个环节,环球时报从不错过任何可能取得成果的机遇。

前任总编辑何崇元要求员工敢闯、敢想、敢干,敢创新。他说,工作中不断碰到新情况,过去行之有效的方法,今天未必管用。《环球时报》创刊至今,不断打破旧模式,开创新思路,始终根据市场的变化和读者的需要,求新求变求特。环球时报有规矩,但不拘泥于既定规矩,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实际情况,提建议,出方案,开拓创新,进而克服了前进路上的障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绩。

有的记者出去采访,由于进行得不顺利,写出的文章与期望相差很远。总编辑胡锡进耐心地向他讲述解决问题的几种途径,以弥补文章的缺陷。他说:“很多时候一篇稿子的成败就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只要再多试一个人、多想一种办法,原来走不通的路就一下子豁然开朗了。永远不要轻言放弃,这关乎一个记者的责任心和荣誉感。”

(二)敬业爱岗,追求卓越

《环球时报》的记者和编辑具有强烈的敬业精神,环球人做任何事都力求做得更好。编辑要做“本领域最好的版面”,广告人要“成为一流团队的骨干”,发行人“争当发行专家”,即使在文化、体育等活动中,也要争当一流。在环球时报,无论是台前的还是幕后的,每做一件事,都懂得事先要下足工夫,并充分发挥个人与集体的智慧,实现自我超越,争取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贡献给报纸,服务于读者。

有一年,环球时报的篮球队参加人民日报社组织的比赛,但由于疏于训练,打两场输两场,场面比较难看。何崇元冲着队员们说:“不打了,不打了,明年再来!”之后,篮球队重整旗鼓,刻苦训练,在第二年的比赛中,一路过关斩将,打入决赛并获得亚军,为报社争了光,也使大家的精神为之一振。

敬业精神驱动了冒险精神。许多情况下,为了写好一篇报道,完成一次采访,即使风险很大,也敢于冒一下。有位记者回忆在阿富汗采访塔利班头目时说:“那次采访需要的不仅是运气,更需要智慧和勇气”。他回忆当时情景:“我和搭档当时需要迅速评估的危险包括:是否会在采访途中遭绑架。采访的时间是夜里,而且所去的地点和被采访对象一概不知。在阿富汗一个外国记者的‘通行价’是500万美元,各种有组织的犯罪团伙视绑架外国记者为‘最佳选择’,所以遭绑架的风险很大;是否会遭遇袭击也不得不考虑——一到夜里,喀布尔军警们的神经出奇敏感,稍有风吹草动就会毫不犹豫开枪射击;是否会遭美军‘集体消灭’,这是一个大问题,因为采访塔利班的一个要员,而他正是美军紧盯的焦点。一旦发现后,美军消灭这样的目标决不手软,不会顾及他的身边是否还有其他的平民。”但他和搭档还是完成了这次战地采访的任务。事后他认为:“战地采访就是需要冒点险,而这对于新闻报道来说,值!”《环球时报》内部资料。

(三)大牌气质,追求独家

《环球时报》采编人员中不乏“大牌记者”气势,他们从来不“怕”大人物,不是个人胆子有多大,而是平时他们就非常注意与高层机构和高端人士保持良好的沟通。一旦有事,就可以获得这些机构和人士的理解和配合,写出精彩的独家报道。

围绕南海主权归属问题,中国与周边相关国家发生一些纠纷。为了详细介绍纠纷的由来与发展,环球时报记者通过多年来与国家渔政部门建立的信任关系,获得随渔政船出海巡航的机会,写出了《随渔政船巡航东海敏感区》独家报道,受到国内外读者的高度关注。环球时报记者采写的《美国17名高官来华补习“中国国情”》,在主办方原计划的新闻发布会两天前发表,令其他同行佩服不已。《环球时报》的改革开放30年专刊,欧盟驻中国大使Serge Abou、英国驻华大使馆政务参赞Peter Wilson、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David Dollar等,都应邀接受采访,并表达了对《环球时报》的支持。

《环球时报》有个“高层访谈”栏目,访谈对象包括国际政治的核心决策者、影响当代世界文坛的名流、推动世界经济发展进程的跨国企业领导者等等。这个栏目的推出,增强了《环球时报》的独家性、权威性和可读性,为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各界翘楚的窗户。

(四)脚踏实地,团结协作

环球人践行“高调做事,低调做人”。何崇元说,做报纸要实干,不肯脚踏实地,一切都是白搭。所谓实干,首先要把眼前的事、分内的事做好。随着报社事业发展,人员增多,要让每一个人都动起来,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必须在整个报社形成一种非常务实的气氛。在环球时报,“一个萝卜一个坑”,人人都很忙碌。这种务实作风,尤其体现在管理层。环球时报员工说,报社领导好比优秀的将官,从不说“给我上”,而是说“跟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