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大报智慧:《环球时报》研究
19683100000004

第4章 诞生与发展(2)

四、2003—2005年:改为周三报,创立《环球时报·生命周刊》

2003年1月,《环球时报》从周二报扩为周三报,新闻时效性更强,报道范围更广,信息量更多,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日发行量稳定在百万份以上,广告收入超过1亿元。中宣部《新闻阅评》7次发稿,表扬《环球时报》的报道,中央领导对报纸的文章作出重要批示。

《环球时报·生命周刊》创刊。这是国内第一份健康类周刊,也是一份由医学权威提供的生活指南。它以“报道世界医药新成果,介绍健康生活新理念”为主旨,着眼于社会热点话题,既有“问医用药”、“权威访谈”等专业知识,也有“家庭保健”、“吃的学问”等生活提示,现已成为读者非常欢迎的健康顾问,成为《环球时报》的一个重要子报——《生命时报》。

2004年,《环球时报》受到中宣部的阅评表扬12次,报纸的单期发行量突破200万,广告刊登额超过2亿元,被中国新闻研究中心评为“最具公信力的新闻类报刊”,在“2004年中国传媒投资年会”上被评为“首届中国最有投资价值媒体”第六名,被世界品牌实验室评为“2004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品牌价值被估为13亿元人民币。

2005年,《环球时报》报道的权威性和影响力进一步加强。文章多次获得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7次受到中宣部的阅评表扬,4篇文章被《人民日报》重要版面转载,很多文章在海内外引起强烈的反响。在“2005中国传媒投资年会”上,《环球时报》被评为“第二届中国最有投资价值媒体”报纸类第二名,被世界品牌实验室评为“2005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品牌价值被估为14亿元人民币。

五、2006年:周报改为日报,中国第一份国际新闻日报诞生

2006年1月2日,《环球时报》正式改为日报,周一至周五5个工作日天天出版,周一至周四16版,周五24版。中国第一份国际新闻日报就此诞生。

改为日报的《环球时报》,将日报的“快”和周报的“深”结合在一起,抢新闻的意识越来越强,有分量的报道频频出现。当年就获得中宣部阅评表扬10次。在一些重大新闻的报道上,得到了外交部、国台办、中央统战部等部门的大力协助,几乎每一篇重大报道,都被多家海外媒体迅速转载。党和国家领导人、国内一些部门负责人、中国驻外高级外交官、外国驻华使馆官员等,都给予《环球时报》很好的评价。

《环球时报》从周报到日报,走过了艰辛的日报元年,从容迈向第二个、第三个日报年……

2008年6月2日,世界品牌实验室公布了2008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环球时报》连续第五年进入该榜,品牌价值31.71亿元,比2007年的17.91亿元增长77.05%。在当年所有上榜的传媒品牌中,《环球时报》品牌评估价值增幅位居第一,排名提前了五位。

六、2007年11月:环球网正式上线,用户迅猛增长

环球网借助《环球时报》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在新媒体方面锐意进取。其原创的网络新闻被各大网站大量转载,日均流量超过6000万,日均UV(独立IP)超过450万。

环球网内容涵盖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军事、台海、财经、科技、汽车、娱乐、旅游、健康等多个子频道,各子频道特征鲜明。

环球网军事频道表现十分抢眼。2008年11月,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暨珠海航展期间,《环球时报》与环球网完美互动,报纸连续三天的航展深度分析与环球网的快速刷新报道遥相呼应。在整个航展期间《环球时报》与环球网共原创文章60余篇,原创照片300余幅。尤其集中报道了中国航空产业的重组和发展,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与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

环球网2008珠海航展专题

环球网与中国联通“数字城乡”项目中国联通“数字城乡”项目的目标是建立一个覆盖全国城乡的,功能高度集成的,具备“三网融合”潜力的信息共享平台。联手,环球网财经频道嵌入该系统之中,逐步在全国各地的联通营业厅、政务大厅、繁华路段商场、车站等展示财经频道内容,公众获得环球网提供的财经新闻、股市信息、理财技巧等资讯的渠道更多了。

2008年,环球网被第三方评测机构艾瑞评为“成长最快的新闻网站”,被中国传媒投资年会评为最具投资价值的媒体。

2009年,环球网获得国新办颂发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成为中国第12家拥有新闻资质的中央级网络新闻媒体。

2010年,环球网推出视频频道,实现实时直播,在线观看热播影视剧及电视节目,并推出原创视频新闻和多档特色节目。移动互联网用户也可通过多款智能手机随时随地获取环球网特色资讯。环球网已成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业最具特色的传播平台。

七、2009年4月20日:《环球时报》英文版正式创刊

《环球时报》英文版(GLOBAL TIMES)成为中国第二份面向全国发行的英语综合性报纸,英文版在总体风格上与中文版保持一致,根据外国读者的需求,开设部分中国新闻版面,用外国人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中国,用外国人习惯的方式探讨争议。同时,开通环球网英语频道,英文版的全部内容同步上网,第一时间向世界传播。此后,外国著名通讯社、报纸转载《环球时报》的报道,大量增加。

《环球时报》英文版的版面有:

要闻版:及时报道、深入解读每天发生的最重大国内国际新闻事件,表达中国人民的真实感情。直率、敏锐、不回避敏感问题是这个版的灵魂。

国内版:采访报道国内政治、社会发展情况,向全世界展示丰富、复杂、动态的中国。

国际版:表达中国民众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的立场和看法,让读者换个角度看世界。

经济版:报道最新国际国内经济动态和政策、经济领域热点话题以及国际重大经济贸易事件。

深度报道版:调查分析国际国内重大事件背后的现象,面对社会政治敏感话题。

评论版:摒弃简单的颂扬或批判,真实呈现中国对内对外的多元观点。

文化生活版:包括收藏,美食、时尚、艺术影视、旅游、养生保健、文艺简讯、名人专访等。

体育版:提供全面、及时并专业的全球性体育新闻报道与赛事覆盖,追踪体育动向。

环球网开通,英文版创刊,标志着,《环球时报》已经搭建起中国报坛首家“两报一网”(中英文报网)联合推广平台。

时代前进的脚步和声音、广大读者的关注和支持、各级领导的关怀与呵护,推动着《环球时报》开拓奋进。自强不息的环球人像园丁一样辛勤播种、精心浇灌,使《环球时报》这粒坚忍的种子,在报业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灿烂之花绽放,丰硕之果累累!

第三节报道视角

视角,指认识和反映客观事物的特定角度。国际报道的视角当然由报道者选定,但视角恰当与否却不是以报道者的主观意图为转移。检验视角是否恰当,有两个客观尺度:一是能不能准确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二是能不能得到受众的认同,获得预期的社会效果。

信息的传播和接收,是由处于传播中的人即传播者与受众共同完成的,其中受众是第一位的。无论接受、处理讯息,还是转化为实际行为,都需要经过受众来实现。受众接受讯息,具有很大的选择性和随意性。因此,新闻报道要获得最佳传播效果,除了按新闻的价值准则取舍,还必须十分审慎地考虑从什么角度处理新闻事实,才能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

这里所说的处理角度,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新闻角度。指的是新闻立意的角度,即为了突出新闻价值,对新闻事件报道的内容所选取的角度,它体现了报道者对新闻事实的认识。二是社会角度。媒体从宏观上观察和认识现实社会的角度,体现自身的价值观和承担的社会责任。

《环球时报》虽是一张国际新闻纸,受众主要还是国内读者。它的视角,既要有中国的角度,同时也离不开世界的眼光。如果媒体的国际报道缺乏独立自主性,在选择不当的情况下,往往会成为西方媒体的“传声筒”。

一、以中国人的视角看世界

“长期以来,中国媒体上的国际新闻,有相当一部分其实是西方媒体帮着或者代替作出选择。他们的经济强势,造就了传播上的强势。西方的新闻产品像可口可乐、辣鸡翅一样,大量生产,大量推销,其他国家很难抗拒。”因此,西方媒体关注的话题常常成为国际新闻报道的热点。最初,《环球时报》在国际报道中也经历过对国外看热闹、看新鲜的阶段。但是不久以后,便把新闻的观测点转移到中国,突出用中国人的视角看世界,在国际报道中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以满足中国读者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选择和开发中国人关心的国际新闻加以报道。

重点报道的领域有:

(一)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新闻

为了加强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报道,《环球时报》努力改变在中亚、东南亚中国记者较少、报道力量不强的局面,在当地发展并培养了大批特约记者,请他们帮助中国了解邻国现在是什么状况,中国人到这些国家可以做什么,应该注意什么。

2003年2月21日“国门内外”版刊登了《中国人闯荡越南股市》的报道,反映有些中国人揣着现金出国炒股的情况。报道通过当事者讲述亲身经历,说明在越南炒股是有人暴富、有人赔钱。文章对中国投资者进入越南金融市场所产生的正面影响,作了积极的评价;同时提醒国人去越南炒股,既要看到优势,也要看到风险。

2005年8月29日的《投资柬埔寨别急于求成》,报道了柬埔寨近年来虽然较受中国投资者垂青,中国投资者在柬确实收获了成功果实,但也遇到了不少烦恼和阻力。文章告诫中国人如有意向去柬投资,一不要急于求成;二避免起步过大;三别轻易跟当地人合作。意见中肯、得体。

2006年1月4日,“深度报道”版《尼泊尔有上千人研究中国》一文,说尼泊尔有个中国研究中心,是由尼泊尔人自发成立,明确以国家为研究对象的唯一组织。报道说,研究和工作人员多为政府官员、大学教授和专家学者,他们都是兼职工作人员,不拿任何报酬,对华非常友好。这个研究中心的注意力,越来越多地集中在尼中两国经济交流和加强中国与南亚国家经济合作的问题上。报道建议国内相关机构和人员,对此应当给予重视。

此类报道还有《蒙古还想修三条铁路到中国》、《中哈公路没有王法》、《中国人到金边炒房地产》、《中亚搭乘中国经济快车》等,让中国读者通过驻外记者的眼睛了解周边国家,熟悉周边国家,为中国人在邻国增强交流合作、寻求更多商机,提供了实实在在的资讯服务。

(二)主要大国与中国关系的新闻

世界主要大国的对华政策、这些国家的华人消息,以及因中国快速发展引发的大国之间的关系变化等,是《环球时报》最主要的报道内容,但报道视角与其他报纸有所不同。

对主要大国元首访华,国内媒体的报道已经形成一种固定模式,比较单调。而《环球时报》则采用了一种新的报道模式,不仅报道了新闻事实,更加着力谈论正在发生的重大外交活动的重要背景,以及外交活动发生以后将产生的意义。如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到访中国,《环球时报》在相关报道中配发了一张漫画,漫画上克林顿身上被射了很多箭,说明当时克林顿对中国的访问是顶住了美国国内其他政治势力很大的压力,从更广泛的角度介绍克林顿访华背景,帮助读者更多地了解中美关系现状。用这样的方式报道国际新闻,对当时的中国媒体来说,是非同寻常的突破。

《环球时报》全方位、多侧面地报道大国关系以及各大国的对华政策,与中国有关的种种话题,充分挖掘、详细报道。2005年,日本成为《环球时报》的“常客”,全年仅在标题中出现“日本”两个字的文章有360余篇,或长或短,分布在不同版面上,反映了日本对华关系以及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在贯穿全年的对日报道中,从时间顺序上看,由一系列重大事件构成的报道轨迹十分清晰:台海问题——日本争常——教科书事件——钓鱼岛——东海问题——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等,这些事件都与中国密切相关。《环球时报》的报道不是简单的“呐喊”,而是对日本政府的错误行径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揭露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