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政治传播研究:理论、载体、形态、符号
19683200000014

第14章 政治传播载体———报刊(3)

第二节 中国报刊与政治

一、近代报刊与政治

中国近代报纸是在鸦片战争前后出现的,最早由来华的西方人创办,是西方报纸的舶来品,最早由传教士和教会在靠近中国的南洋和中国沿海一带办报。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中国由一个统一的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原本被禁止的外国人办报也发生了变化,凭借着坚船利炮的威力带来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外国人获得了在中国办报的特权,他们办的报刊在中国的众多城市中出现,影响较大的有《申报》。与鸦片战争前相比,这时的报刊把主要篇幅都用来宣传所谓“和平”、“友谊”,或是夸耀自己国家的科技水平、政治民主,同时也介绍西方的自然科学技术、政治制度、人文思想,开拓了人们的视野。

中国近代的处境使得无数仁人志士开始开眼看世界,为了寻求强国之道,选择向西方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国人认识到报刊对近代文明的重要性,特别是对政治的巨大影响,他们在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时,往往通过报刊,为自己制造舆论,鼓舞民众。中国人自己主办的近代意义上的“报刊”,经历了从译报到办报的过程,最早可追溯到1839年,为了搜集西方的信息,林则徐组织创办了译报《澳门新闻纸》,重点是介绍“禁烟”和“兵事”。

近代中国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使报刊一诞生就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清政府自发的洋务运动兴起后,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为国人自办近代报刊创造了条件。许多中国人在西方人在华开办的报馆中工作,学习了西方近代报纸的观念、办报技术等。19世纪70年代,早期的资产阶级思想家王韬、郑观应、容闳等人通过著书、办报等方式,宣传自己的主张,希望通过促进中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以商战的方式自强,并积极介绍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科学观念。

国人自办的近代报刊由此开始出现。

第一批国人自办的报纸中,较为成功的是1874年王韬创办的《循环日报》,这是中国报刊史上第一张以政论为主的报纸,也是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宣传他们政治主张的重要阵地,他希望通过学习西方使中国走上变法自强的道路。

甲午战败,洋务运动破产,资产阶级维新运动蓬勃开展起来,适应维新运动的需要,出现了中国近代的第一次办报高潮。1895年,康有为创办了《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和《强国报》,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人陆续创办了《时务报》、《国闻报》、《湘报》、《湘学报》等,介绍西学和宣传变法维新的主张,在社会上引起了思想的震动。其中,梁启超担任主笔的《时务报》是维新运动时期影响最大的报刊之一。《时务报》刊登的政论文章,传播了民权、议院等带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启蒙色彩的政治观点,从而初步宣传了“设议院”、“伸民权”等政治主张。百日维新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流亡海外,继续推行其立宪主张,创办了《清议报》、《新民丛报》等报刊,进行保皇和君主立宪宣传,产生了一定的反响。

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同样将报刊作为政治斗争的重要工具,在上海、香港、广州、武汉等地创办的《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立报》、《中国日报》、《大江报》等,不断地揭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预备立宪骗局,批评立宪派的改良主张;鼓吹通过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创办的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概括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并通过革命派的《民报》和保皇派的《新民丛报》开展了一场激烈的论战,宣传了革命的思想。20世纪最初的10年间,也涌现出一批颇有影响力的民办报刊,如1902年创刊的《大公报》,1904年创刊的《京话日报》等,以严谨的态度,宣传反帝爱国思想。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中国出现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政党,同时政党报纸和各种政治倾向的报纸也随之登场。但是,不久后袁世凯窃国,建立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对报业采取高压手段,报业发展陷入低潮,但是中国的近代报业还是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努力生存下去。辛亥革命失败后,思想界陷入混乱的局面,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认为应该从思想文化方面着手,开展一个改造国民性的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随之兴起。其主要阵地就是陈独秀于1915年9月15日创办的杂志《新青年》(第一卷名《青年杂志》),开始宣传民主、科学。胡适、鲁迅、钱玄同、刘半农、李大钊等同人在《新青年》纷纷发表著译,认为只有实现民主,中国才能进步。

中国最早的新闻期刊应属于五四运动时期出版的《每周评论》,在它的带动下五四时期一批以时事政治评析为主的新闻期刊出现,《国民》,《新潮》,孙中山领导创办的《星期评论》,毛泽东主笔的《湘江评论》,以及《钱江评论》等,推动了思想界的巨大变动。民国时期还产生了如《国闻周报》、《生活周刊》、《观察》等对社会影响巨大的新闻期刊。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对中国人民产生了巨大的鼓舞和激励,马克思主义逐渐传入中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五四运动以后,《新青年》改组为无产阶级刊物,宣传社会主义的报刊大量涌现,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各地陆续成立的共产主义小组,也开始通过报刊宣传无产阶级的革命主张。1920年,为了建党的需要,《共产党》月刊创刊,内容包括介绍有关共产党的知识,报道欧美各国的共产党成立消息,介绍第三国际和国际共运的资料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为了宣传革命主张,唤醒无产阶级政治觉悟,启发民众,中国共产党创办了一系列报刊,如大革命时期的《向导》、《热血日报》、《中国青年》、《劳动周刊》、《中国工人》、《工人周刊》、《革命工人》、《湖南工人》周刊等,土地革命时期的《红旗日报》、《布尔什维克》、《上海报》,《红色中华》等。

《向导》周报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机关报,1922年9月创立于上海,主要任务是集中宣传中共“二大”的路线,指导工人运动。1923年,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与国民党合作的政策,《向导》周报将党的统一战线作为宣传的重点,反复阐明统一战线建立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同时发表一系列文章,向孙中山先生阐明以往革命失败的原因,论述只有联合无产阶级、发动广大民众才能取得革命胜利,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共产党人在革命军中担任党代表或政治部主任,利用实际上在中国共产党主持下的政治报纸如《政治周报》(毛泽东、沈雁冰、张秋人等先后担任主编),结合军队的实际,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军队中的影响。当时的革命报纸如《中国农民》月刊和《农民运动》周刊,与毛泽东主持的“农民运动讲习所”以及千万个农民协会一道,普及革命理论,报道政治形势。农民们大多数都“集合在农会的组织中,都立在农会领导之下。农民既已有了广大的组织,便开始行动起来,于是在四个月中造成了一个空前的农村大革命”。

土地革命时期,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中共依然成立通讯社,创办各种报纸,正如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日报》发刊词所说的:“不仅要反对国民党的政治压迫,同样要起来建立自己的革命报纸,宣传革命的理论,传达真实的革命构造的消息,建立在革命斗争中之一个伟大的推翻国民党的言论机关。”在国统区出版的《红旗日报》、《布尔什维克》、《上海报》,以地下状态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苏区的《红色中华》、《红星》报等,积极配合党的工作,开展宣传组织报道,内容以中国工农红军的战斗生活和根据地建设为主。红军长征期间,《大公报》的范长江以旅行记者的名义,采访发表了长征中的一些真实情况。除此而外,长征前后全国出现了数百种抗日救亡的进步报刊。当时,张学良。杨虎城率部发动的西安事变,就是上述这些进步报刊报道事实真相并批驳谣言的。

抗日战争中,党的报刊系统旗帜鲜明地发出抗战的号召,积极宣传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对国民党在抗日相持阶段的反共摩擦进行批判驳斥。1937年在国统区创刊的《群众》周刊和1938年创刊的《新华日报》向国统区人民宣传党中央的正确路线和各项政治主张、反对国民党片面抗战的政治路线。1942年皖南事变后,《新华日报》揭露皖南事变真相的新闻和评论被国民党查禁,周恩来同志悲伤交集,亲笔题词:“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区报刊网也有发展,在党和军队的建设、革命事业的推进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军事宣传是这一时期报刊报道的主要内容,在战争发展的各个阶段,通过精心选择宣传重点,组织有力的宣传队伍,报道剖析战局的发展,极大地鼓舞了解放区军民必胜的信心,瓦解了敌人的军心,推动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二、现代报刊与政治

新中国成立后,报刊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有步骤的进行了新闻事业的恢复和改造工作,二是建立起初具规模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体系。”“文革”时期,报刊业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1976年10月“文革”结束,中国的报刊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报刊业的规模扩大,数量增加,实力增强,出现了众多报业集团。改革开放以来,报刊对国家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特别在对于热点问题的舆论引导、对于国家政策的宣传解读、报道重大事件和应付突发事件以及舆论监督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热点问题方面,报纸宣传总体上发挥了正确思想引导和政治动员作用,为改革开放做好了舆论准备。根据各个时期的不同特点,中国报纸始终注意做好热点引导工作,积极化解矛盾,使热点问题降温,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1.宣传改革开放

1976年在粉碎“四人帮”,结束了持续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后,平反冤假错案和探索新的正确的路线,成为新闻工作的主题。1978年1月1日,中国三大媒体《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同时刊发元旦社论《光明的中国》,提出了一个问题:在粉碎了“四人帮”以后,中国会向何处去?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刊发了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二天,《人民日报》全文转载。这篇文章引起了全国范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9月10日,青年刊物《中国青年》复刊,第一期上,首篇文章是特约评论员文章《破除迷信,掌握科学》,文章引用毛泽东在1954年讨论第一部宪法草案时讲过的话,“我们除了科学以外,什么也不要相信。就是说,不要迷信。中国人也好,外国人也好,死人也好,活人也好,对的就是对的,不对的就是不对的,不然就叫做迷信”,否定了对“两个凡是”的鼓吹。与这篇文章相对应的是著名理论工作者邢贲思的力作《“句句是真理”为什么是荒谬的》。中国改革的气息从报纸这个社会的风向标首先传递开来。

1982年5月24日,《深圳特区报》创刊了。这张报纸从出现伊始就站在潮流的前端,大力传播特区的新事物和新观念。1984年1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喜看深圳新面貌》一文,通过展示深圳推行改革和扩大开放之后发生的变化,鼓励各地加快开放的步伐。1986年8月25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长篇报道《对外开放八年,勇敢迎接挑战,广州经受冲击更有生气》,并配发了评论员文章,总结了广州开放的经验,有力地回答了质疑者。1991年9月,《中国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了《百家“三资”企业调查表明:在华投资大有可为》,对于稳定外商在华投资的信心收到了相当理想的宣传效果。

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局势,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对人们的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冲击,有关改革姓“资”姓“社”的疑问出现。

1991年1月18日,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来到上海考察,发表了很多关于改革开放的讲话。依据邓小平的讲话精神,上海《解放日报》陆续发表了署名为“皇甫平”的四篇评论文章:《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扩大开放的意识要更强些》、《改革开放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争论。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了武汉、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讲话”。2月20日至3月6日,《深圳特区报》发表《猴年新春八评》,准确地传达了小平同志的讲话精神。3月26日,该报发表了陈锡添写的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作者采访了邓小平视察深圳的全部过程,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新华社随稿配发500多字,向海内外播发,《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及美联社、路透社等全文转载或者摘要刊登,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后用45分钟时间全文播发。3月12日,《深圳商报》发表社论“八论敢闯”,从解放思想、快马加鞭、防右更防左、实事求是、敢用他山之石、险处敢攀登、胸怀大局等方面阐释了小平同志的讲话精神。

1997年东南亚爆发金融危机,《中国日报》发表《中国拒绝金融风暴登陆》等文章,《人民日报》发表《人民币为何敢说不贬值》等文章,在国际上为中国树立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在国内解除了人们的担忧和疑虑,宣传了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

1999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经济日报》组织《西部大开发决策出台前后》等重要稿件,产生了广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