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外国语言文化研究(第1辑)
19685800000024

第24章 一语双关,译出灵秀之美——例析双关语翻译中等效原则的运用(1)

陆香

内容摘要:双关语即一语双关,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方式。双关语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有一箭双雕之妙、事半功倍之巧。充满智慧的双关语,时而幽默诙谐、饶有风趣,时而委婉含蓄、耐人寻味。在文学翻译中,面对优秀的英语双关语,如何使译文拥有同样的文学魅力,是翻译界一直不遗余力深入研究的课题。遵循等效翻译的原则有可能译好一个双关语,但也并不是每一个双关语的翻译都能完全遵循等效翻译理论基础上的翻译原则,不过至少等效翻译的原则能为双关语的翻译提供一定的导向。

关键词:双关、等效翻译、文学魅力

双关语是英汉两种语言中经常用到的修辞手段之一。何谓双关语(pun),据《辞海》解释,“双关,修辞学上辞格之一,利用语言文字上同音或同义的关系,使一句话关涉到两件事。”这就是说,双关是一种曲折的表达方式,表面上是一种意思,背后却另有含义,如《红楼梦》第五回云:“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这“雪”与“薛”(宝钗)谐音双关;这“林”与“林”(黛玉)音形双关,造成强烈的文学效果。2009年10月以来,用“杯具”代替“悲剧”来形容对各种事物感受的句子,在各大论坛繁衍流行起来。如“人生就像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悲剧)。当你努力跳出一个杯具时,却发现自己跳进了一个餐具(惨剧)。”如同此前流行的杯具漫画“囧”字,网民们无论考试失败、恋爱受挫,还是工作压力大、今天摔跤了等等,这些日常生活中普通的负面事情,都可用“杯具”一词来形容,在网上可谓是一语双关了。英语pun一词的希腊名称为:paranomasia,源于拉丁语的paronomazein,意即to call by different names(用不同的名称去称呼)。双关是运用得最早的英语修辞格之一,英国文学巨匠莎士比亚就是一位喜用双关的大师。据不完全统计,莎翁在他的作品中使用的双关竟然达到3000多处。双关语(Pun)是英汉两种语言频繁使用的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它通过一个词或词组将互不关联的双重含义出乎意料地同时结合起来。正因其一语双关,因而造成了翻译上的困难。因此如何正确理解和翻译英汉两种语言中出现的双关语,对忠实表达原作的旨意和风格至关重要。

谈到双关语翻译,中外翻译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为了准确性起见,双关语一定要逐词地翻译出来,同时附加脚注。”另一种观点认为“如果我们翻译的不是个别词,而是形象,那么在这里也要保留原来的形象,创造出和原文同样的形象来,即翻译要带有诙谐、嘲笑、差异等意味。”后者强调双关语翻译要注重“形象”和“意味”。所谓诙谐意味,即诙谐效果,实质上是主张“等效翻译”。“等效翻译理论”是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提出来的,近年来在我国翻译界产生很大影响,有支持者,亦有反对者。等效翻译理论强调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上相同,它的最大特点是重视信息的接受者,即要求译作在读者中产生的效果应与原作相同。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殊的发展历史,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特殊的语言习惯、表达特殊事物的词汇,这是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翻译时只能寻求“效果等同”、“求同存异”,而不能逐词翻译。

下面,结合双关语不同的构成谈谈等效翻译原则的运用。

一、利用词的反映意义制造双关语,即歧解双关(Asteismus)

在文学作品中,作家常常利用词的反映意义来制造“谐音双关”的效果。英国著名语言学家杰弗里·利奇曾把语言的意义分为七种类型,其中一种就是反映意义。所谓反映意义,指的是一个多义词用于某一概念意义时,受特殊语境影响使人联想到该词的另一个概念意义,从而构成双重概念意义,造成语意双关的效果。这种现象在俄语中是很常见的,然而在汉语里却很难找到对应物。因此在翻译时,只能采取“等效翻译”的方法。

例(1)It is easy to change rivers and mountains but hard to change a person’s nature.

译文: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nature”有自然之义,河流(river)和山脉(mountains)均是自然(nature)之物,人的自然(personal’s nature)自然就是人的秉性、本性了。原文蕴含了思辨的哲理,译文则采用了中国古语,与原文浑然天成。不同的语言,同样的精彩!

又如:

例(2)First Gentleman:Thou art always figuring disease in me,but thou art full of error,I am sound.

Lucio:Nay,not as one would say,healthy;but so sound as things that are hollow;impiety has made a feast of thee.

(选自Shakespeare:Measure for Measure)

译文:

绅士甲:你总以为我有那种病,其实你大错特错了,我的身体响当当的。

路奇奥:不,没人会说你结实,就像空心的东西敲起来响当当的,你的骨头都空了,好色的病把你的身体都掏了个空。

原文两人的对话巧而多趣,一人自诩“I am sound”,另一个却说“...so sound as things that are hollow,”谐趣尽出自“sound”一词的双义(健康的/响亮发声的),译者以“响当当的”译之,达意且传神,“响当当的”亦含双义(形容过硬、出色/敲打的声音响亮)。

例(3)在小说《爱丽丝漫游仙境》中有这样两句对话:

——“Did you say‘pig’or‘fig’?”said the cat.

——“I said‘pig’”replied Alice.

(选自Alice in Wonderland)

译文:

——“你刚才是说‘猪’还是‘鼠’?”那只猫问。

——“我说的是‘猪’”,爱丽丝说。

原文中fig因为与pig同韵,才使得“猫”吃不准,如果将fig直译做“无花果”,读者将疑惑不解。而若把fig(无花果)译成“鼠”,虽然是大胆的“背叛”原文,可是,正如奈达在《翻译科学探索》中所言,此译能使“译文读者对译文所作出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作所作出的反应基本一致”,使得译文“姿色不减”,达到等效翻译的效果。

例(4):The professor tapped on his desk and shouted:“Young men,Order!”—The entire colss yelled:“Beer!”

译文一:教授敲击桌子喊道:年轻人,请安静!——学生:啤酒!【注:英语的order含歧义:请安静;点(什么菜),要(什么饮料)】

译文二:教授敲击桌子喊道:你们这些年轻人吆喝(要喝)什么?——学生:啤酒!

两者相比,前者不是翻译,而是带注解的解释,即便解释得很周到,读者仍一时难解原句之妙。译文二则是灵感思维的绝妙产物。吆喝→要喝,能寻到这样的谐音词来翻译英语含歧义的单词order,译者一定能享受到创作的快乐。

二、利用同音手段制造双关语,即同音双关(Homophonic Pun)

同音是构成双关语的主要手段。英语的所谓同音包括字母同音、构形同音、构词同音、构名同音等多种同音手段造成双关语。在文学作品中往往利用这类双关语达到特殊的修辞效果。

1.字母同音,即利用字母发音相似构成双关语

例(5)“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your family?”Every time I ask my young daughter this question,she will answer me on purpose as“Tree”.(Three sounds like tree.)

译文:每次我问女儿家里有几口人时,她就会故意夸张地回答我:“山口(三口)”。

作家利用语音“three”与“tree”音近,制造出双关,展现出女儿的顽皮可爱。译成汉语也只能学着从效果上追求等值。译为“山——三”,充分表达了这个不愿长大的小女孩对妈妈撒娇的可爱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