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论新闻学学科地位及发展
19686100000027

第27章 试论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的历史地位(2)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新闻工作始终给予高度重视,将其视为党的生命的一部分,是“党和国家命运所系的工作”。他们从新时期党和国家所面临的内外形势以及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对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所处的社会地位,所承担的历史任务以及所应遵循的工作原则,作了许多新的理论阐释。他们强调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应当成为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应当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的根本方向;应当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应当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应当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政治家办报;应当坚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保证新闻舆论的正确方向;应当实行正确的新闻批评和舆论监督;应当坚持真实性原则,力求从总体上、本质上以及发展趋势上把握事物的真实性;应当坚持新闻改革,力求既满足群众的新闻信息需求,又实现正确的舆论导向;应当加强新闻队伍建设,培养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新闻工作者;应当讲究宣传艺术,注意宣传效果;应当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同时又提倡多样性;党组织要提高对新闻工作的领导水平,要按新闻规律来指导新闻宣传工作,等等。这些理论观点,有些虽然属于旧话重提,但是却有着许多新的时代特征,包含着许多新的思想内涵。有些则是根据新时期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提出的全新的观点。

中共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指导新闻工作的过程中,采取了许多新的改革举措和进行了一些政策调整,在新闻工作理论指导上有许多创新之处。例如强调新闻工作要坚持“三贴近”原则,要体现“以人为本”;提出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以及改进国内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的意见;实行政务、党务和社会公共信息公开,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在新闻界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作出治理整顿党政部门报刊的部署,以促进其深化改革,走向市场,从而减轻基层和农民负担,推动整个新闻业的改革与发展;明确我国新闻业的产业属性,将其列为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将新闻学纳入国家重点发展、需要形成能够体现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科学体系的九大社会科学之一;把增强引导舆论的本领、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列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把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作为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任务,等等。

从邓小平、江泽民一直到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的这些理论观点,不但为毛泽东新闻思想注入了新鲜的内容,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丰富和发展。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建设的新贡献。

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是我国新闻学研究的重要使命和任务,也是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研究的重要使命和任务。要达到这一目标,首先必须构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的理论体系。

而这一理论体系的构建必须依据作为我国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实践总结及理论概括的中国共产党的新闻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的新闻思想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自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来,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和新闻学的学科建设获得了难得的机遇和少有的有利条件,这不但为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的丰富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和有力的保障,同时也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和有力的保障。

这些有利于促进和保障党的新闻思想和社会主义新闻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丰富多样的改革实践。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不但带来了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和国家的对外开放,而且也大大促进了新闻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在这20多年中,我国新闻事业不但在规模和数量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且在宣传思想、新闻理念、报道业务和经营管理机制与方式上都有很大的调整和变革,从而使得新闻传播能够建立在更加科学、更加规范、更加符合学理、更加讲究效益和效果的基础之上。

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更为我国新闻事业营造了深化改革、快速发展的良好环境,使得我国传媒业不但尝到了借助市场发展自己的甜头,同时也积累了在改革和创新中求发展的经验。以都市报为主体的一些大众化报纸顺应时代的需要,其“面向市民,面向社会;关注市场,关注读者;精心策划,精心办报;注重效果,注重效益,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善于运用市场经济机制来发展报业”的成功做法,带动了整个报业的改革和发展。广播电视也适应市场需要,根据不同听众、观众的需要,细分市场,设置不同的节目、栏目和频道,实现受众的“分众化”,同时注意打造“精品栏目”和“精品节目”,用以吸引受众,同样获得了成功。

我国传媒业在改革发展中所焕发出来的创造力,所积累的智慧和经验,为党的新闻思想和新闻学科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养分和宝贵的资料,特别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更是具有重大意义。

二是不断改善的政治环境。

从一定意义上说,新闻传播本身就是民主的产物。新闻传播与民主政治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新闻传播,民主便失去了它的一项重要内容——体现民主精神的新闻自由;同时也失去了自己得以存在的一种保护手段和实现形式——为民主自由勇敢呼号的新闻媒体。而若没有民主,新闻传播便会失去自己应有的品质,失去体现新闻传播本质与内涵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我国党和政府近年来积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促进国家的政治民主,创造良好的民主政治氛围,营造全社会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在指导新闻工作方面,党和政府近年来逐步放宽政策,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给媒体以更多的自主空间,为它们更充分地发挥信息传播和舆论监督的功能提供可靠的政治保障,创造良好的政治氛围。

新闻媒介也适时地依靠党和政府在“信息公开”、“舆论监督”和“社会民主”等方面所采取的一些宽松政策,在“实行信息公开,尊重和维护群众的知情权;加强舆论监督,实现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工作的监督;发扬社会民主,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等方面做了许多积极的尝试和有益的工作,受到了群众的欢迎,也促进了自身的改革和发展。

中共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在指导新闻工作方面采取了许多鼓励媒体改革创新的政策措施,如关于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报道、改进国内重大突发事件报道、实行信息公开、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加强舆论监督、治理整顿党政部门报刊、推进传媒业的产业化建设和发展等等,为媒体解决一些长期以来改革发展中难以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提供了保障。

特别是在2003年春天抗击“非典”的报道中,党和政府前所未有的实行信息公开的力度和加强舆论监督的强度,使得新闻媒体获得了充分发挥特有的功能和作用的空间。中央和地方的许多媒体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得以及时、广泛、准确地传播有关疫情的信息,得以对抗击“非典”中的失职者和枉法者进行有效的批评和监督,使群众真正感受和体会到了关键时刻传媒的作用。这段时间里的新闻传播信息量之大,针对性之强,传播效果之好,都是以前少有的。这些经验对以后的新闻改革和传媒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同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也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三是逐步开放的学术氛围。

学术研究需要一个开放而又宽松的氛围与环境,这是保证其能够广纳众家之长、博采众家之言、促进学术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党的新闻思想建设和新闻学科的创新与发展同样需要这样的环境和条件。近些年来,我国新闻学研究的氛围和环境呈现出逐步开放的趋势,在总结和梳理自身传统和经验的同时,能够以开放的姿态,积极吸纳国内外的一切优秀理论成果,用以充实、完善和发展自己,收到了积极的效果。

其实,从前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到,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的新闻学本身就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理论体系,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就是一个在继承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过程。它总是根据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发展阶段新闻工作性质与任务的变化,用新的实践、新的理论来充实、完善和发展自己。

无产阶级的领袖们,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斯大林,再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都坚持了开放和创新的原则。他们始终是站在时代的潮头,根据当时形势发展和新闻实际工作的需要,在不断总结经验的过程中进行理论创新,提出适合当时需要的新的理论观点的。可以说,正是中国共产党所经历的那许许多多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时期的革命斗争和新闻工作实践,才有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新闻事业的党性立场、舆论导向、群众路线、政治家办报、实事求是作风,以及新闻工作要适应革命斗争与经济建设需要等一系列新闻工作中的重大原则问题的独特理解。

在坚持开放的前提下,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地吸纳营养,不断地改革创新是新闻理论和新闻实践永远的话题,也是我们党的新闻思想与社会主义新闻学理论研究所要遵循的原则和所要达到的目的。通过深入的理论研究,要弄清哪些是应当继承和发扬的;哪些是需要学习借鉴别人的知识和经验的;哪些是需要按照传统和常规办事的;哪些是需要根据新的形势、任务和工作要求进行改革创新的。总之,党的新闻思想与社会主义新闻学理论研究要坚持改革开放,真正学会不断用新的知识、新的实践、新的理论去充实、完善、创新和发展自己的理论内涵和学科体系。

中国共产党的新闻思想正是凭借着这样的机遇和条件,近年来获得了长足发展,形成了自己较为科学、系统和完整的知识架构和理论体系,这不但为其自身今后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为以其作为理论依据的社会主义新闻学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