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数字技术与新媒体传播
19686400000032

第32章 数字新媒体形态概述(19)

2.电子书——电子出版与网络出版的结合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出版已经成为出版业令人瞩目的现象。1999年,国际版权在线(Rightscenter.com)在美国诞生,它是一个集前沿的外联网技术和新世纪出版理念为一体的网上版权和贸易平台,利用最先进的互联网和外联网技术为人们参与版权交流和贸易提供一种高效率低成本的全新环境和方式。电子书是网络出版的重要形态之一。

所谓电子书(E-book),是指出版商或作者将数字化的图书“张贴”在因特网服务器上供读者付费在线浏览,也可以供读者下载,并在网上交易成功后打印出来,或借助于读者购买的阅读器进行阅读。同传统图书相比,电子图书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它一改传统出版业繁冗复杂的流程,使其编辑更为轻松随意,声、像、字并茂,便于复制、检索、备份、统计等,传播更是无限距离,读者阅读不受地域、时间、绝版限制;存储永不磨损,等等。目前美国较有影响的电子书是软件书(Softbook.com)和火箭书(Rocketbook.com),同类产品还有玻璃书(Glassbook.com)和人人书(Everybook.com)等。

早在2000年3月,电子书已有惊鸿一瞥的表现,美国小说家史蒂芬·金(Stephen King)以一本名为《骑弹飞行》(Riding the Bullet)的电子书第一次尝到了网络出版的甜头。他与Simon&;Schuster出版社合作,将这本书单独进行网络出版,读者只要支付2.5美元,便可通过Simon&;Schuster网站下载该书。通过这种方式,史蒂芬·金在短短的一个月内就获得了40万美元的收入,如果通过传统的出版方式,他只能获得1万美元。史蒂芬·金因此成为第一位将自己的作品以电子书方式销售的国际著名作家。此后他对电子书的热情更加高涨,不久又推出连载小说《植物》(The Plant),摆脱了出版社的限制,在自己的网站(www.stephenking.com)上提供电子书的下载,价格是1美元,到2000年底,《植物》一书净赚46万美元。也许正是看到了网络出版的巨大优势,业内人士乐观地估计,到2020年,网络出版的产值将占整个出版业的50%。

电子书阅读设备可以是电脑、手机、手持PDA、MP3、MP4、电子书阅读器等。微软于2000年在电子书阅读技术上取得突破,开发了Clear Type技术,字型显示不再受限于屏幕的解析度,字型鲜明、平顺、清晰,使电子书更易于在屏幕上阅读,是电子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国内在电子书方面起步稍晚,但也有多家研发机构和生产厂商投入这一领域。2001年4月,台湾学者朱邦复推出了首部中文电子书阅读器“文昌一号”,长18厘米,宽13.5厘米,厚1厘米,相当于16开本书籍大小,重量为350克,只需两节3号电池,就可翻阅一万页以上的书籍。2002年,北大方正和南开津科两家公司共同开发的“翰林电子书”上市,32开本大小,重400克,随机存储卡容量为32兆,最大可支持2G容量的存储卡,相当于将一个4万册藏书的图书馆带在身边。2009年,采用电子墨水技术、依托全球领先的手写辨识技术,汉王电纸书强势进入市场。电纸书的特别之处是电子墨水屏无辐射、无闪烁、强光下可阅读,而且待机时间长、便于携带、操作简单。

目前开发的电子书阅读器除了进行文字阅读外,还可以实现传统的PDA书签、加注、查阅、游戏等多种功能,有的还提供收发邮件、拨号上网、商务助理、收听音乐等人性化服务。

当然,电子书提供的数目还较少,专用的阅读器成本也比较高,从而限制了电子书的发展。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普及,电子书的发展前景将会越来越广阔,因为它代表了媒体融合的方向。正如美国微软公司负责技术开发的副总裁迪科·布拉斯(Dick Brass)所说,纸张出版是过去时,未来将是电子出版的天下。

3.按需出版

按需出版是指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按需印刷(Print-on-demand),简称POD。

POD也是网络出版的一种具体方式,经营者将通过互联网向读者提供可进行POD处理的已电子化的图书书目,读者经过浏览、搜索,找到自己所需的图书后,向网络公司订购该图书的POD版。网络公司再根据顾客的需要,将已经电子化的书稿即时印刷、装订成册,交付到顾客手中。与传统出版相比,POD方便快捷、个性化的印刷模式,给出版业带来一种全新的出版运作模式。据香港新丝路网络书店介绍,POD版图书的成本是传统印刷的2-2.5倍。但由于POD不需要像传统印刷那样打样、晒版、冲版等繁杂工艺,所以印刷一份和任意多份的单个成本都是一样的,而传统印刷的单本成本是与印刷份数紧密相关的。POD的这种特点很适合小批量或单本图书的印刷。而且可以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POD版的单本图书成本还会下降,直至接近甚至低于传统印刷所需成本。

按需出版采用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数字印刷和网络系统,将出版信息全部存储在计算机系统中,需要时直接印刷成书,省去制版等中间环节,真正做到一册起印,即需即印。这种出版方式在过去简直无法想象,因为传统的印刷设备成本较高,只印一本,成本也需要几千甚至上万元,相反,印得越多,每一本书的分摊成本就越低。另外,按需出版用电子化库存代替了图书的实物库存,避免了大量材料的空间占用以及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现在,按需出版的图书越来越多。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的《我的四种消费品理论》,在2003年按需出版第一版100册,经过作者修改之后,2004年又出版了第二版100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成幼殊主编的《阿拉伯数码之灾》,旅美华人作家左舒拉的三部小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无常》、《竖起你的尾巴》也都是按需出版的。按需出版特别适合断版、短版图书和具有较强个性化图书的出版发行,我国每年出版10万余种图书,其中55%逐渐退出流通领域,成了断版、绝版书,而这些图书中有不少具有研究、参考、收藏价值。利用数字化技术按需出版,就可以使这些书的价值得到实现。

4.网上书店

网上书店实现了发行的数字化。出版社传统的发行渠道主要是书店、邮购、书市订货会等,发行的中间成本很大。出版社一般按图书定价的4-5折卖给书店,书店则以8折或全价卖给读者。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技术的成熟,网上书店作为一种新的发行渠道逐渐受到重视,因为它降低了销售的中间渠道成本,加快了图书信息的传播,加强了与读者的直接交流。美国的网上书店中影响较大的有亚马逊网上书店、巴诺网等。亚马逊网上书店开办于1995年7月,总部设在美国华盛顿州的西雅图市,为美国纳斯达克证交所上市公司。起初,用于网上图书销售,现在,从事各种物品网上交易,如电子贺卡、网上拍卖、上百万种图书、CD、视盘、DVD、玩具、游戏和电子产品等,拥有网上最大的物品清单。亚马逊迄今为止未做过一份广告,但其股价却一路飙升,书店把赚来的钱不断地投入到新建书库等扩大再生产中,目标是占住未来的网上大市场,故前景看好。在国内,自杭州新华书店创办第一家网上书店后,涌现出一系列网上书店,较为有名的有1999年初开通的上海书城网上书店和北京图书大厦网上书店。国内网上书店的支付方式主要有信用卡网上支付、人民币储蓄账户网上支付、电汇、邮汇、货到付款等,图书配送方式主要有邮寄、EMS、UPS、送书上门、异地网点配送等,配送时间没有统一的要求。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例子是《广州日报》大洋网的网上书城。《广州日报》本来与图书销售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它具有发达的报纸销售网络,这使它在经营图书销售上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它通过自己已经建立起的报刊分布网和大洋网的网上书城这个平台,在广东地区乃至全国创造了网上图书销售的神话。

此外,手机报、手机小说也都是数字出版的新形态之一,媒体的融合使它们既是手机媒体的表现形态,也是数字出版的一部分,前文已经论述,此处不再重复。

“不再是个纯粹的纸媒体,而是一个平台。”从出版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尽管传统出版业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数字出版的前景将会非常广阔。

第七节 数字电影

电影的历史已有百年之久。它的每一次进步都源于科技的推动,数字技术进入电影产业,是电影继无声变有声、黑白变彩色之后的第三次革命,将使电影从制作到表现手法、运作方式、发行方式、播映方式都发生根本变化。

国家广电总局《数字电影管理暂行规定》第二条明确指出:数字电影,是指以数字技术和设备摄制、制作存储,并通过卫星、光纤、磁盘、光盘等物理媒体传送,将数字信号还原成符合电影技术标准的影像与声音,放映在银幕上的影视作品。与传统电影相比,数字电影最大的区别是不再以胶片为载体,以拷贝为发行方式,而换之以数字文件形式发行或通过网络、卫星直接传送到影院、家庭等终端用户。数字化播映则是由宽带大容量存储的服务器和高亮度、高清晰度、高反差的电子放映机实现的。

一、数字技术在电影创作中的应用

数字技术最初进入电影领域时,只是传统电影的一个补充,主要应用于画面特技合成或三维形象的创造,但很快就由单纯运用数字特技转为将其与传统摄制、传统特技融为一体。目前,数字技术在电影制作过程中的功能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影像合成技术。用计算机处理摄影机实拍的图像,并产生影片所需要的新的视觉效果,如《阿甘正传》中阿甘与已故的肯尼迪总统握手的镜头,所创造的影像已超越了虚幻,带人进入真实的视觉感觉之中,这种功能今天已经应用得很广,甚至可以做到天衣无缝。另一个则是直接用电脑生成影片影像,主要是指2D、3D电脑动画,如《玩具总动员》中的玩具演员们。

早在上个世纪中后期,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特技就已被广泛地运用到电影制作中。不过刚开始的时候,数字技术在电影中的应用还相当局部和有限,大多只是帮助导演把图像进行“无缝拼接”,消除原来“电影魔术”中明显的人为痕迹和不真实感。乔治·卢卡斯就是这方面的最早使用者之一。

美国导演乔治·卢卡斯在1977年执导的《星球大战》中前所未有地大规模运用电影特技,开创了崭新的电影天地。许多观众至今还记得《星球大战》中充满立体感的太空战舰,10多米高的会走路的陆战坦克,还有那些嗡嗡作响的激光剑,这些逼真的视觉形象给观众带来巨大的感官享受。尔后,前卫的卢卡斯开始越来越多地把电影和数字技术结合在一起,把以前单纯利用光学原理和视觉特性、依靠模型和图像剪贴的所谓“电影魔术”变成了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得的更逼真、更超越想象的“数字工厂”。1999年卢卡斯在拍摄《星球大战前传I》时,大胆地运用电脑CG(计算机生成影像)技术创造出一个人物,同时演员活动的背景大多采用CG制作,何处为真实场面,何处为CG场面丝毫也分辨不出来,形成了一个相当逼真的梦幻世界。

90年代以来,电影在数字技术上得到全面突破,越来越多的影片使用了数字技术。有数据显示,从1996年起,美国50%以上的影片用数字技术来制作画面,90%的影片声音经过数字技术处理。《侏罗纪公园》、《阿甘正传》、《魔鬼终结者Ⅱ》、《角斗士》、《珍珠港》……都是电脑数字技术的成功代表。在这些影片中,数字技术并不是仅仅为完成“特效”功能,更多的是出于叙事需要,出于拍摄成本和拍摄可能性的考虑,用于生成难以拍摄或不便拍摄的镜头,或对镜头细节进行加工和修改,而这一切都以现实感、真实感为依据和目标。1997年詹姆斯·卡梅隆导演的《泰坦尼克号》中共有500多个特技镜头,梦之船、数字海、2000个1912年的乘客……传统的模型工艺、机械装置和先进的数字技术一起造就了《泰坦尼克号》。观众认为看到的是一个理所当然的实际场景,丝毫意识不到在这普普通通的场景背后有大量的特技工作,也意识不到这个镜头实际上是不可能用实拍来完成的。而《角斗士》中辉煌的古罗马宫廷,高大的角斗场还有万众欢腾的景象,甚至是与角斗士搏斗的猛虎都经过了计算机的处理,数字特效使故事的细节更加生动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