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传媒实践力
19688200000044

第44章 理论探寻:从纷繁现象揭示媒体本质形态(1)

从大众传播效果论阿凡达之全球冲击波

廖莹

摘要:《阿凡达》被誉为迄今为止票房最高的电影巨制,在IMAX放映厅里被电影牢牢抓住心灵的万千影迷也许不会知道,随着电影工程师卡梅隆的新尝试,电影除了不断地创新之外,电影背后的高科技的神秘魔力也是电影形式创新的一大方面。有些时候,也许正是因为那神奇的电影高科技力量的展现,在为影片带来高票房的同时,也会孕育一个崭新的大众传播时代!

关键词:阿凡达、詹姆斯?卡梅隆、IMAX、崭新电影时代有效传播效果

2010年1月26日,在北美票房连续成功登顶六周冠军宝座之后,《阿凡达》以总计18亿4300万美金的总票房领先1997年《泰坦尼克号》取得的18亿4000万美金的票房纪录,从而诞生了一项新的电影历史记录。

自电影《阿凡达》2010年1月4日在中国各大城市上映以来,影院IMAX-3D版电影票更是一票难求,众多影迷为购票不惜昼夜颠倒,冒着严寒通宵排队,买到票的观众不是选择在午夜时分看电影,就是提前一个星期甚至更长的时间排队买票,有人调侃其难度堪比春运期间购买火车票……作为当下一种时髦的文化现象,《阿凡达》应该引发我们一些深入的思考:一、阿凡达究竟是什么?

《阿凡达》是一部真人表演结合电脑CG动画的科幻影片。它描绘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名叫杰克?加利的原海军陆战队员,他有六年的时间完全是在医院的病床上安静地度过的,他原本想就这样度过自己的余生。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的孪生哥哥死于非命,而哥哥是位杰出的科学家,本来要被送到潘多拉星球从事阿凡达人的链接工作。因为哥哥的去世,哥哥控制的阿凡达人也就不能复活了,杰克?加利和哥哥是孪生兄弟,基因和染色体相同,所以杰克?加利也就成为唯一能控制哥哥的阿凡达的人。除了以上的原因之外,有人曾经给他一个承诺:去潘多拉星球可以获得价值不菲的报酬,他可以用这笔钱回去做腿部手术,让自己重新站起来。

他和众多地球人一起被运送到潘多拉星球,通过某种神秘的链接,杰克?加利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阿凡达(在我看来,就是自己的一个替身,是地球人派往NAVI人部落的地下工作者或者说是打入敌人内部的“间谍”)。而阿凡达的诞生完全是为了一个目的———人类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由于能源掠夺式的开采,科学家们在潘多拉星球发现了一种非常贵重的矿石,他们想在这片星球矿石最集中的地方开采矿石,但在这个矿石开采区却住着一批NAVI人,要获得珍贵的矿石,他们就要将这些人给赶走。这个地点在电影中被称为是长满触角的灵魂树,是这些NAVI人休养生息的古老家园。

在这批开采人员当中,分为两派,一派是商人和军人,他们主张采取军事打击强力打压NAVI人,另外一派是科学家,他们主张和平开采,通过与NAVI人谈判获得矿产。阿凡达就是为此而诞生的,他们将地球人和当地NAVI人的基因结合起来,创造了阿凡达这样一个独特的物种(其实他们的外形和当地的NAVI没有区别,蓝色皮肤,有长辫子和一条貌似驴的尾巴),阿凡达的意识就是他的控制人的意识,因为每个人的基因是独特的,所以每个阿凡达人都有一个固定的控制人,每个阿凡达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当控制人睡在某种链接意识的机器中时,身体睡着了,但是他的意识却在阿凡达世界中醒来,同一个意识控制住两个身体,控制人睡着,阿凡达人就醒来。

杰克?加利开始对阿凡达人不是很感兴趣,但是自从他完成第一次和自己的阿凡达成功对接之后,他异常的兴奋:因为在阿凡达的世界中,他是一个健全人,下肢粗壮有力,跑上好几公里不再是梦想,因此杰克?加利逐渐喜欢上了这种有双腿的日子。

在影片的推进当中,杰克?加利逐渐由厌恶成为阿凡达人,变成了喜欢阿凡达人,引用他在影片中的话:“有时候我都不想回到现实中来。”在阿凡达的世界中,他学习了NAVI人的语言、生活习惯、打猎技巧、还喜欢上了部落首领的女儿,最后成为了黑暗骑士。在与当地NAVI人的交往中,他逐渐获得了NAVI人的信任,最后成为一个受爱戴的领袖人物……

二、《阿凡达》为什么会成功

(一)全新诠释一种新的电影理念:3D、数码、巨幅电影荧幕

在大众传媒时代,电影无疑是一种大众文化的代表,在纷繁的电影世界中,唯一衡量电影独占鳌头的永久性的指标,依然是电影票房收入。如果用这个标准衡量这部电影是否成功的话,那么《阿凡达》无疑是当之无愧的“全球票房之王”。电影高票房的产生,从一大侧面揭示了电影———一种大众文化的载体,只有将“使用和满足”这一理念发挥到最佳效果才能成功。

“使用与满足”主要研究把受众成员看成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在传播学的研究历史当中,1974年E?卡茨在其著作《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中首先提出“使用与满足”的理论,在媒介接触行为方面,他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成以下的公式: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正如《阿凡达》中文电影海报中说的那样,阿凡达动用了彼得?杰克森的维塔工作室和乔治?卢卡斯的工业光魔这两个世界上最顶尖的视频公司为其服务,阿凡达的电影模式主要有三种方式,普通剧院、3D影院版本和3DIMAX版本三种上映形式,这将预示着一个全新的世界正在到来。

从社会因素看:早在《阿凡达》电影上映的当口,世界气候大会在丹麦的哥本哈根正如火如荼地召开,这似乎成为了《阿凡达》的预热,随着会议进展过程中那些接二连三出现的敏感话题,全球目光的焦点又再一次锁定在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上。而《阿凡达》的故事发生的背景便是原本和平安宁的潘多拉星球,美轮美奂的神秘奇异树,是如何在地球人的过度掠夺之下被一点点地消灭殆尽的,在这点上,这部电影无疑做到了与时俱进。

从心理因素上说,詹姆斯?卡梅隆的这部最新电影的剧本是十四年磨一剑,作为《泰坦尼克号》的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在上部电影完成后并没有在家休息,这期间他做了六次深海探险,在自己拍摄和制作中悄然尝试了3D技术,为《阿凡达》的拍摄开始预热。

俗话说,慢工出细活,《阿凡达》是不是完美的作品,最主要的还是抓紧广大受众的眼球和注意力,把握受众的心理。这部电影中的新奇、怪异、美轮美奂的3D电影画面效果和特技等元素的运用,可以说十足吊足了受众的胃口。

从媒介期待角度看,这部电影被誉为是3D电影的里程碑,划时代的作品,香港大导演彭浩翔曾这样评价《阿凡达》:“对于热爱电影的人来说,观看这部电影就像亲眼目睹莱特兄弟首次试飞一样,看到了一个崭新划时代技术的诞生。”

3D和3DIMAX作为一种全新的概念,对于广大观影的观众而言,这些是在2D影院完全体验不到的新鲜事物,每当一个事物或者一种形态,只要当他打上了新潮的标签或者代码,那自然而然会吸引观众的眼球,3D立体电影在视觉上是模拟真实世界的纵深感,利用两眼看到的景象略有差异的原理,对相同的一个物体或者场景在不同的角度进行拍摄,然后通过偏光或者滤光等特殊放映技术,让在影院观看影片的观众的左右眼各自看到对应的影像,从而刺激大脑产生具有立体感的画面。相对于3D立体电影,3D-IMAX是一个崭新的领域,IMAX(IMAGE MAXIMUM)技术史更高一级的电影技术,将3D电影推向了一个高峰,标准的IMAX银幕为22米宽、16米高,在这种屏幕的巨大视野之下,观众的临场感和现实感会更加突出。

对于2D电影技术习以为常的观众而言,3D立体电影和3DIMAX电影这两个全新的概念,无疑是很诱人的话题和词汇,对于急于想了解这部电影的受众而言,其媒介接触自然也不低。

从媒介接触和需求满足上而言,首先要有媒介接触,才能相应的对接触的事物产生一定的效果评价,对于那些喜欢科幻电影的受众,或者是深谙詹姆斯?卡梅隆影片的超级FANS而言,通过去电影院身临其境地感受电影的过程,主要还是会产生两种“受众满足”,一种是在IMAX放映厅中深深地被震撼,有的观众为了反复体现这种电影效果,不止一次、不厌其烦地到电影院再去看《阿凡达》,这些观众显然是特别满足的。对于不属于以上群体的那些观众,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去电影院,那也是一种“受众满足”的表现。

(二)詹姆斯?卡梅隆———当之无愧的“世界之王”

有人说,《阿凡达》电影的高票房,除了电影剧本、全方位的营销和全球的好口碑之外,导演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电影的导演是整部电影的核心因素,是电影优劣成败的决定因素,一部感动世界、感动全人类的影片需要一位杰出的导演,而《阿凡达》的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就是其中杰出的人物。

《阿凡达》是詹姆斯?卡梅隆的梦想电影,他是个十足的科幻迷和技术狂人的综合体。早在拍完《泰坦尼克号》的那一年———1995年,他便写完了这部长达82页的电影剧本,为了提前为《阿凡达》预热,他不仅做了六次深海探险,而且做了大量关于新技术的了解和前期调查工作,这无疑为《阿凡达》的正式开拍打入了一剂强心针。

众多的国内外知名媒体这样评价这部电影的导演詹姆斯?卡梅隆———

《纽约时报》:“詹妮斯?卡梅隆把一个人对电影的梦想转化成对生命尽头、包括我们观影生涯的迷幻愉悦体验。”

《洛杉矶时报》:“无论你选择3D还是普通模式,《阿凡达》带来的震惊和敬畏都值得一看,影片会给人以前所未有的经历。”

《丹佛邮报》:“卡梅隆与他的CGI团队和技术人员打造了一个可爱、朦胧而危险的世界。”

《时代》:“《阿凡达》事实上是我们以前看过的影片,但大胆的制作手法又像我们从未所见,它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星球大战》。”

《好莱坞记者报》:“詹姆斯?卡梅隆证明了他的确是“世界之王”,作为视觉特效技术大军、生物设计大军、动作捕捉大军、替身演员大军、舞蹈演员大军、演员大军、音乐和音响大军的总统帅,他用让人目瞪口呆的方式把科幻片带进了21世纪,这就是《阿凡达》。”

(三)多方位媒体营销为《阿凡达》保驾护航

郭庆光教授在《传播学教程》中曾经这样写道,当受众是作为“市场”的受众时,那么把受众看做是信息产品的消费者和大众传媒的市场的时候,就会是一种很普遍的受众观。

换句话说,受众就是市场,而这个观点,反映了传媒活动的某些特性,如经营性、商品性和竞争性,也能够揭示受众作为消费者某些行为特点,借用麦奎尔的观点而言,《阿凡达》之所以形成票房冲击波,无外乎三个原因:如果将《阿凡达》比喻成人人都想吃上一大块的一个商业大蛋糕,那么就非常容易把传媒(电影)与受众(观看影片的观众、“阿凡达”的诸多粉丝)之间的关系固定为“卖方”和“买方”的关系,传媒(美国福克斯电影公司)在负有提供电影产品的同时,还要得到巨大的收益。对于媒介而言,最大的问题是如何通过“营销”使广大的观众接受阿凡达这个电影产品,在这个方面,阿凡达这部电影是异常成功的。

新闻报道一:

1月19日,中国的电影院称收到中国电影集团公司的通知,要求影院放映2D版《阿凡达》(3D和3DIMAX版不受影响)

新闻报道二:

1月25日,张家界“南天一柱”(又名乾坤柱)正式更名为《阿凡达》“哈利路亚山”,当天数百名当地土著居民及海内外游客见证了更名仪式。经过证实,2008年12月,好莱坞的一个摄影师汉森在张家界进行了为期四天的外景拍摄,大量风景图片后来成为好莱坞大片《阿凡达》中“潘多拉星球”各种元素的原型,其中“南天一柱”图片便成为了“哈利路亚山”即悬浮山的现实原型,《阿凡达》在全球热映后,海内外亿万观众更是对“哈利路亚山”原型向往地张家界心向神往。

———选自湖南红网

新闻报道三:

《阿凡达刷新票房纪录,影迷看了又看》

目前(2010年1月27日)电影《阿凡达》(Avatar)的全球总收入已经超过1,858,866,889美元,正式创造了新的票房纪录。相信有些观众不只一次的看过这部影片。像之前的《星球大战》一样,《阿凡达》旨在展现一个完全真实化的世界,有自己的人民、语言和文化。影片的视觉复杂性和各种版本(包括标准2-D、3-D和IMAX)也吸引着人们多次前去影院观看。

———选自《华尔街日报》中文版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