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传媒实践力
19688200000056

第56章 实践考证:来自新闻一线最真实的总结(4)

三、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话题的选择加强节目新闻性

一般认为,对于电视谈话节目的观众来说,话题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一项有关美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受众调查表明,73%的观众认为,电视谈话的话题是决定其是否收看一个节目的最重要因素,尽管谈话节目主持人的吸引力也很重要。大到世界政治、经济、战争、外交,小至日常生活的健康、时尚、消费等,传媒不停地设计、调整栏目,版面,不停地寻找、发掘话题。

从中国电视谈话节目的话题选择看,电视谈话节目起步阶段的话题选择,大都集中在社会热点上,而进入成熟阶段则逐渐分化:《实话实说》正在“改进社会生活话题节目类型的同时,发展人生体验话题的节目类型”。2003年,随着央视新闻频道的开播,一批谈话节目涌现出来,话题的选择则大多放在新闻事件上。一些话题的选择因为贴近新闻,因而深受观众欢迎,赢得了很高的收视率。

央视新闻频道改版后,开办了一档全新的直播新闻评论节目《新闻1+1》,并被安排在晚间十点整直播(后调整为晚九点三十)。据悉,这档节目是为白岩松量身打造的。节目中,白岩松从“主持人”转型为“新闻观察员”。《新闻1+1》,大胆的采取现场直播形式,打破传统的新闻栏目播报旧制,向观众展现当天新闻话题的事件全貌,解读事件真相,更是首次引入了“新闻观察员”的全新概念。开播以来,不仅得到了广大电视观众的一致好评,同时也得到了众多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

《新闻1+1》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唯一一档“时事新闻评论直播节目”,也是一档谈话节目。每期节目从时事政策、公共话题、突发事件等大型选题中选取当天最新、最热、最快的新闻话题展开评论分析。《新闻1+1》还打破了传统的新闻播报方式,采用“1+1”即一位主持人和一位新闻观察员的双人谈话模式,第一时间跟进评论直播,深入解析新闻幕后错综复杂的背景脉络,还原新闻全貌、解读事件真像,更力求以精度、纯度和锐度为新闻导向,呈现给观众最质朴的新闻。《新闻1+1》的节目形式与凤凰卫视的《时事开讲》颇为类似。主持人、评论员共同对重大的、热点的时事话题进行探讨,并以直播的形式播出。

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话题的选择,实际上也是对节目新闻价值的检验。新闻价值的定义应该是这样的:即所谓新闻价值,是指新近发生的事实在传播过程中所履行的能满足人们知晓、认识、教育、审美等诸种需要的功能。

一些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在制作和编排上,并没有完全尊重新闻价值原则,即按照显著性、新鲜性、接近性、纪实性、趣味性的标准来制播新闻,导致新闻节目信息量不足、吸引力低下。

新闻价值法则的缺失,自然难以激发观众的收视兴趣。我国电视台作为党和政府“喉舌”的特殊地位,要求新闻报道必须重视宣传和舆论引导功能,这是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与此同时,新闻报道还有着自身的特定传播规律,即必须尊重新闻价值法则,这也是不容忽视的。

如何将充分发挥宣传和舆论引导功能,同尊重新闻价值法则很好地结合起来,是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须掌握的一门非常现实的传播艺术。其实,在现阶段,除了某些特别重大的“规定性”题材外,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应该而且完全可以做到重视舆论引导功能与尊重新闻价值规律二者兼顾。把握好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的新闻性与时效性,对于新闻报道的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者林厦,女,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在职研究生。曾就读于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现为中央电视台国际新闻部编辑。曾做过革命题材专题片《人民英模》的制作,以及奥运会期间短片的编辑工作。

新闻采访方法论探究——解析法拉奇的高端人物采写特色

杨景锋

摘要:对于新闻记者而言,采访高端人物是难得的机会,是对专业水平的考验。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记者职业生涯的挑战。如何成功并精彩的采访高端人物?对高端人物的新闻报道如何下笔,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内容。通过新闻采访方法论,研究法拉奇的高端人物采访与写作特色,希望对新闻从业者的新闻实践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法拉奇、高端人物采访

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以采访高端人物见长,她曾经先后采访了30多个国家政党和政府的领导人,写下了大量独具风格、轰动世界的风云人物访问记,被誉为“政治采访之母”和“杰出政治家纵论天下大事的能手”。

法拉奇的成功到底有什么秘诀?她的高端人物采写有何特色?通过研读《风云人物采访记》及《风云人物采访记(续集)》,归纳如下。

一、法拉奇的高端人物采访技巧分析

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来看,新闻采访是向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的活动。法拉奇的采访活动也是对这些高端人物进行调查研究的过程。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她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也形成了独特的采访风格。

(一)坚持与准备

美国新闻界流行这样一个说法:成功的采访依赖于两个“P”:Persistence&;Preparation(坚持与准备)。

法拉奇的“坚持”体现在她锲而不舍的预约采访对象。预约到高端人物并非易事———在《风云人物采访记》中采访基辛格一篇中,基辛格本已“同意”接受法拉奇的采访,但“在他表示了那个意外的‘同意’之后,他又改变了主意”;采访艾哈迈德?亚马尼是“经过了数月的商谈(通过海底电缆和用户电报进行)之后”,在亚马尼与法拉奇见面后,仍然对法拉奇延续观察了两天才接受采访。

为了预约到那些难以接近的高端人物,得到一个采访机会,法拉奇耗费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付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艰辛。法拉奇说:“约见他们经常需要花九牛二虎之力。他们几乎总是以令人心寒的不予理睬或拒绝回答我的请求,即使最后同意接见我,也要让我等上几个月以后才给我一个小时或者半个小时的时间。”法拉奇渴望访问苏联,但是十多年申请去苏联签证都未如愿。1971年,意大利外长访苏,她趁机会去领事馆,她守在门外按了两个小时门铃,直至苏联领事馆人员不得不出来,给她发证。

法拉奇的“准备”体现在她在前期对于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深入研究。高钢教授说:“如果记者不是一个调查能手,那么他的记忆力、关系、生花妙笔都等于零!假定所有的作者对于一个精雕细琢的句子都有鉴赏力,那他们的成败就取决于调查了———挖掘事实!”和做任何其他工作一样,前期准备对于采访能否成功至关重要。“采访一分钟,需要准备十分钟!”———这是经验丰富的记者们的共识。

高端人物的情况,特别是私生活情况,被封锁得非常严密。因此,每次采访之前,法拉奇总要花大量时间进行充分准备,千方百计收集被采访者的特点、历史和其他情况。收录于《风云人物采访记》中约旦国王侯赛因,法拉奇这样描述:“人们一谈起侯赛因,就会想起暗杀、阴谋、冷枪、炸弹和毒药”。法拉奇这样写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经过了大量调查和深入了解。侯赛因曾自己在一本说中写道:“反对我的阴谋如此频繁和五花八门,以至我有时感到自己是一部侦探小说的主人公。”法拉奇写到:“对他的第一次暗杀,发生在他十六岁那年。”之后,她又记述了数件谋杀侯赛因的事件。

正因为如此,法拉奇在广博的资料收集整理和深刻的思考基础上提出的问题,才会赢得采访对象的尊敬、重视和兴趣。这个过程当然不是记者炫耀自身的过程,而是记者展现专业能力的过程。曾经写过《总统之死》一书的美国记者威廉曼彻斯特说:“我认为事先准备至关重要。对美国总统这样的人提出一个他早已回答过很多次的问题,这是莫大的污辱,他可能随即对你下逐客令。因此你的问话应该是他前所未闻的,应该显示出你对他的生涯了如指掌。这样他就可能尊敬你,有兴趣和你交换意见,进行会谈。”

(二)激问与迂回

与高端人物纵谈天下大事,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一些国家政党和政府的领导人物,出于种种考虑,对于许多话题讳莫如深。他们除了使用强硬的语言拒绝回答之外,几乎总是用暗示或者含沙射影的话,或不包含任何内容的兜圈子的话来回答问题。但是经验丰富的法拉奇,坚信采访的成功取决于记者自己,而不取决于采访对象。她通常使用多种技巧来达到自己的采访目的。法拉奇最拿手的技巧是“激问”,让其在感情冲动的情况下来不及思考,说出隐藏在心底最深处的话,而这些回答往往是这些风云人物真实的想法。

基辛格是一个极致精明的外交家。他的思维从来不会受到任何人一言一行的影响,仿佛什么事情都无法干扰他,一切都经过了基辛格的精确计算。基辛格说:“我不告诉您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对谁也不说。”也正如法拉奇的描述:“基辛格是一个能出色控制自己脸部表情的人,很少会让嘴唇或眼睛流露出他的想法和感情”,“每当我向他提出明确的问题时,他就支支吾吾起来,像一条鳗鱼似的溜走了,是一条比冰还要滑的鳗鱼。”但是,法拉奇总是能够想方设法套出基辛格的一些话,法拉奇问:“基辛格博士,您同意签署了一份阮文绍不喜欢的协定?”

随后法拉奇装作漫不经心地说道:“阮文绍是不会让步的。”基辛格马上上钩了,他激动的连忙反驳:“他会让步的。他应该让步的。”

法拉奇惯用的另一种采访技巧是“迂回”,也称“侧问”。对于第一次见面的采访对象,尤其是处处提防、处处警惕的高端人物,正面提出一些问题,往往略显尖锐直接,效果不好。这时可以从侧面入手,经过几轮迂回,再回到正面问题上来。侧问,迂回,费时间也费心力,但是这种方式往往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了解到真实情况。

对亚西尔.阿拉法特的采访就是“迂回”采访技巧的一个典型例子。在访问的一开始,法拉奇说:“阿布?阿玛尔,人们常常谈论您,然而对您一无所知……”阿拉法特回答:“关于我,唯一应该说的是:我是个普通的巴勒斯坦战士。我很早就成了巴勒斯坦战士,我们全家成为巴勒斯坦战士是在一九四七年。正是在那一年,我觉醒了……”法拉奇接着问:“那时您有多大年纪?……”然而阿拉法特拒绝回答:“不要提任何个人问题。”法拉奇接着说:“我现在仅仅问您多大年龄,您又不是女人,您可以说给我听。”阿拉法特仍然强硬拒绝:“我已经说过,别提任何个人问题。”于是法拉奇换另外一种方式:“阿布?阿玛尔,如果您连年龄都不愿说,那么您为什么始终把自己置于世人瞩目的地位,为什么允许世界把您看成是巴基斯坦抵抗运动的首领呢?”这样一系列的对话,使得话题不知不觉转移到记者真正想要了解的内容上来,对于阿拉法特这样高度戒备的人物来说,比单刀直入、开门见山的提问要好许多。

(三)观察与倾听

观察对于采访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不能说每一篇报道都始于记者的观察,但可以说每一次采访都离不开记者的观察。“观水有术,必观其澜。”这个术就是方法,记者观察也要有术。法拉奇对于高端人物的观察敏锐、独特、准确、抓住了要害、抓住了重点、而且深刻,这也是有技巧可寻的。法拉奇对于那些守口如瓶、什么也掏不出来的被采访者,总是能够通过眼睛观察到他们的性格、特征以及其他东西。她的眼睛、嘴、头脑和手从来也不会错过她需要的东西。也正因为这样周密、细致、全方位的观察,才使得她的新闻作品非常精彩。

“在院子里站着个身穿黑袍的矮小的人。钢制项链上挂着的一个木头十字架在他的黑袍上显得异常醒目。这个矮小的人面色苍白、秃顶,难看的脸上皱纹密布。他长着尖尖的嘴,栗子似的小鼻子和因缺觉而疲惫的眼睛。他还有着郊区神父那样善良和朴实的神态。”这是法拉奇笔下的埃尔德?卡玛拉。卡玛拉给人的总体印象是矮小、有着神父般的神态,但法拉奇也对他的十字架、脸色、嘴、鼻子、眼睛进行了细致描写。这是一种粗细结合,以细为主的观察方式。在采访朱利奥?安德烈奥蒂时,法拉奇这样写:“他讲话慢条斯理,显得颇有教养,像一个忏悔者在背诵经文,向你作祈祷似的。对此,我感到有一种莫名的不安。”对这样一个表面温文尔雅的人,记者却感到不安,法拉奇并没有只是停留在感觉层面。在接下来的文字中她写到:“真正的权威不需要傲慢、长胡须和大声叱喝。真正的权威能用丝带、谦恭、智慧把你勒死。”这是一种把观察和联想、思考结合起来的方法。不仅仅停留于表面现象,而是对于观察到的事物做深入的思考,得出深刻的结论,这才是观察的目的所在。

在新闻传播活动中,记者要有一个通过听觉接收、吸收和理解信息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倾听。倾听,也是法拉奇高端人物采访的重要方法之一。美国著名语言心理学家D?萨尔诺夫说:“良好的谈话有一半要靠聆听”,“聆听时常与说话同等重要。”美国著名成功人士卡耐基也说过:“专心的听取别人讲话,是我们给予别人的最大赞美。”积极的倾听还能够从采访对象的谈话内容中得到线索,从而展开更深入、更广泛的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