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体育新闻学
19690300000063

第63章 世界著名赛事报道模式及其特点(12)

4.推出安全车的90年代

1991年,威廉姆斯车队推出了FW14赛车,这是F1车坛第一次采用半自动变速箱和牵引控制系统的技术。

1992年,F1推出了安全车。这也意味着F1的赛道越来越快,处处暗藏着安全隐患。1994年5月1日成为F1的一个忌日。在这一天,伊莫拉赛道发生了一场噩梦,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先是在周五的练习赛上,乔丹车队国手鲁本斯·巴里切罗在一个弯角处推动控制,冲出赛道,撞上了防护墙,被送进了医院。紧接着,奥地利人罗兰德·雷申博格在周六的排位赛中丧生,这也是F1赛事近12年来的第一次死亡事故。正式比赛当日,当比赛进入第七圈时,塞纳驾驶的威廉姆斯赛车从赛道上飞了出去,以超过180公里的时速撞在了墙上。几小时后,塞纳辞世,人们无不为失去一位伟大的车手而感到悲伤和惋惜。这一年,也是世界车王舒马赫夺得第一个世界冠军的年头。

随着赛车速度的日益提高,安全车在赛场上的出动也越来越频繁。1994发生的不幸事件使FIA进一步增强了实施安全措施的决心。同年起,维修站被要求强行建立。同时,FIA还采取了相应措施:减少汽油量,使赛车不停下来就无法跑完全程,从而促使各车队的战术发生了变化。但同时也出现了另一个问题:不少观众抱怨说,进站策略不如在赛道上的追逐表演,这一争论一起持续到现在。

在90年代,车队的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1995年,莲花车队由于经济原因遗憾地离开了F1赛场。1998年,迈凯伦车队更换了他们的赛车和衣服的颜色,采用非常相近的黑色和银色。车手哈基宁和库塔因墨尔本大奖赛上为车队夺得冠军,从此开始走红。哈基宁连续两年夺得年度车手总冠军。同年,为了控制F1赛车的车速,FIA公布了一些新措施,包括赛道变窄,使用有坑纹的轮胎等。

5.一部引擎的21世纪

进入21世纪,F1世界更是充满了勃勃生机,激烈的高科技较量将F1带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004赛季,FIA宣布了一个新规则:一次大奖赛只使用一部引擎,这对各车队是个巨大的挑战。FIA推出的另一些新规则包括,车队可以使用第三车手,排位赛改在周六一天内完成,在世锦赛车队积分排名前四名以外的车队,可以在赛季的任何时候更换车手等。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个目的——拉近各车队之间的差距,减少车队的负担。

2000年是法拉利和迈凯伦的天下,每场比赛的胜负都在这两支车队之间产生。舒马赫成功地获得了职业生涯的第三个车手年度总冠军,这也是法拉利21年来的第一个车手冠军。同年,美洲虎车队进入F1。2001年,牵引控制系统和自动变速装置在西班牙开始使用,舒马赫和法拉利继续创造辉煌。索伯车队带着设计出色的C20赛车和两名非常有潜力的年轻车手进入F1,并不可思议地在车队年终排名中获得第四名的好成绩。接下来的2002年赛季,F1由法拉利和迈凯伦两支车队争天下的局面被打破,威廉姆斯车队加入了竞争。赛场上也由两强变成了三强。在技术上,超过每分钟19000转的BMWP82发动机问世。轮胎的规则受到了统一规定,后视镜被加大,双向传感器也变成合法的竞争手段。

2003年对于法拉利来说意义重大,舒马赫夺得了第六个年度车手总冠军,与此同时,阿隆索也成为历史上最年轻的大奖赛冠军。2004年,舒马赫再续佳话,摘取了个人F1生涯中的第七个年度车手总冠军,成为F1历史上夺得总冠军最多的车手,为法拉利赢得了骄傲,在F1的荣誉簿上写下重重的一笔。

为了让F1赛车越来越快的速度降下来,2008年FIA又有新的举动,推出了一系列新规则,主要是通过降低引擎马力输出、限制车手辅助装置、改变前后轮胎尺寸来达到减速的目的。同时,还建议使用手动变速箱和标准刹车盘等。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F1已经成为一项深受广大民众喜爱的一项运动。由于它带来的赛事经济效益和巨大的世界影响力,传统赛道都在不断改进技术条件,以保留自己原有的地位,而一些新的国家的赛道也加入到竞争的行列,如新加坡大奖赛、中国大奖赛。亚洲对F1的兴趣日益浓厚,汽车运动飞速发展,对F1运动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二、F1的赛事报道现状

F1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爱好者,F1具有赛事超级、好手云集、竞争激烈、全球关注的特点,自然不会被新闻媒体所放过。因此,自F1世锦赛诞生之日起,各国媒体就给予了热情的报道,尤其是在欧洲,各国媒体都将F1看做是除奥运会和足球世界杯之外的第三大赛事。某些媒体甚至将F1凌驾于奥运会之上,从财力、人力上不惜血本,每届比赛都派记者前往各个赛道进行采访。

1.国外媒体的F1报道

各国媒体对F1的报道力度,只要从收看电视转播的统计数字就可以看得很清楚。人们曾经将世界杯和奥运会的观众人数与F1做过比较,根据国际奥委会统计的数字显示,1998年法国世界杯的电视观众达到330亿人次,2000悉尼奥运会有220亿人次收看,2004年雅典奥运会为350亿人次。而来自国际汽联的统计表明,1999年全世界有578亿人次从电视上观看F1大奖赛,有206个国家和地区电视转播F1比赛。2003年16站F1大奖赛的全球收看人次高达660亿人次,远远超过了奥运会和足球世界杯。

(1)电子媒体的F1报道

自从英国的银石赛道在1950年举办世界上第一次F1比赛以来,电子媒体便参与了对这项运动的传播,当时主要集中在欧洲的电子媒体中。在F1举办的初期,媒体传播的主要方式是广播。以英国广播公司(BBC)为例,从F1诞生之日起,就将这一新兴运动的报道作为吸引受众的重要手段。在创建初的F1大赛中,参加比赛的车队有一半来自英国和意大利,而到了1965年,参赛车队则几乎都出自这两个国家,他们不仅垄断了车赛,同时包揽了每次比赛的荣誉。因此,英国和意大利的广播媒体对F1的报道最为积极和热情。地处欧洲的法国、德国等也对F1的赛事表示了极大的兴趣。

进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F1运动的不断发展,其在世界的影响力也逐渐扩大。负责举办赛事的FOM(一级方程式管理公司)首席执行官伯尼·埃克莱斯通(Bernie Ecclestone)先生,在如何发挥电视传播的作用上作出了英明的决定。他与电视传媒谈判F1的比赛转播,并亲自落实各项转播细节,从而把F1比赛的现场画面送入了千家万户。伯尼将电视转播引入F1,无疑给F1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F1的商业运作逐渐成熟起来。

据国际汽联的统计,2007年全球有多达5.97亿的观众将他们的频道锁定在F1最后一场冠军争夺战上。统计表明,2007年全球共有188个国家的电视台转播F1比赛,时间总长为11183小时,其中47%是现场直播(5169小时)。在国际汽联的统计中,绝大多数国家的F1观众呈上升趋势。

F1 Racing杂志收集了部分国家在2007年的收视纪录,在欧洲,德国的F1观众人数为3410万,免费卫星电视台RTL和计次付费电视Premiered在2007年联合转播了780小时的F1赛事。在意大利,F1永远对观众的胃口,每个转播大奖赛的周末,几乎有70%的观众会收看F1转播。F1与意大利Sky Italia电视台达成了新协议,提供了更多的转播频道。相比意大利足球联赛,F1拥有更多的观众。在F1的诞生地英国,ITV电视台拥有F1的转播权。每当转播F1大奖赛时,其观众人数就比普通周末多出三倍。随着刘易斯·汉密尔顿的异军突起,自2006年以来,ITV的收视率上升了40%(多达300万名新观众)。

在南美洲,巴西的F1电视转播受到追捧。巴西是世界上F1收视率和观众人数最多的国家,2007年达到1.19亿人。2007年的巴西大奖赛创造了750万观众的新纪录。2006赛季,有超过1800万观众在Globo TV上收看了在英特拉格斯赛道举行的赛季决赛。据调查统计,巴西拥有惊人的观众忠诚度,每三个人中几乎就有两人收看F1电视转播。

在亚洲,日本的Fuji TV拥有F1电视转播权,日本在2007的F1观众人数达到了3690万,而其电视观众数为1.2亿人,收视率达到了30.8%,超过了拥有世界上最大电视观众群的中国。

在北美洲,美国在2007年的收视率一片惨淡,而2008年被取消了美国大奖赛更是如同往伤口上撒盐。美国Cable台的Speed频道拥有固定的F1观众群,而每年转播四次大奖赛的FOX网络则缺少铁杆观众。2007年观众减少了260万,下降到了1000万。在美国,F1的观众不如在本土举行的纳斯卡全美赛车,这是个特例。

如今,在五大洲都能收看到F1赛事的电视转播,各国电视台设立的F1频道或是F1栏目,给全世界亿万观众提供了一场F1的“盛宴”。人们在同一时间观看各站大奖赛的激烈竞争,赛车的巨大轰鸣、车手的激烈竞逐给现场和电视观众带来了刺激、激情与愉悦。电视传播促进了F1运动的进一步发展,F1也越来越离不开媒体的传播,以至于如今全球的18站F1分站赛,时间安排都以电视转播表严格执行,精确到了每一分钟。

在新兴电子媒体中,各国的主要门户网站对F1的传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世界著名媒体ESPN网站设有F1频道,可随时收看F1大奖赛各站的比赛视频。而F1-live.com是全球最著名的F1专业网站,其设有的栏目有:新闻总汇、F1成绩榜、F1测试、积分榜、赛程、车手、车队、赛道、规则、统计数字等,只要是与F1相关的一切信息,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2)平面媒体的F1报道

在平面媒体中,杂志对F1的报道最为充分和深刻。在世界上享有较声誉的杂志有英国出版的《一级方程式车赛》(F1-Racing)和《汽车运动》(Autosport),德国出版的《汽车、发动机与运动》(Auto motor and sport)、《汽车报道》(Auto Zeitung)等,这些杂志以报道深入、资深记者和传统的影响力而在F1车坛和爱好者中有极大的影响力。而在亚洲,日本出版的《F1车赛快报》享有较高声誉。在综合杂志中,虽然美国的《体育画报》平时把大量版面给了NBA、美式足球和棒球,但也没有放弃F1。

而在报纸中,无论是综合性报纸,还是专业体育报,都对F1进行了充分和深入的报道。在世界很有影响力的报纸中,如《纽约时报》汽车运动版、法国《队报》赛车版、德国的《图片报》赛车版、俄罗斯《苏联体育报》和《体育快报》赛车版、日本《读卖新闻》赛车版,都对F1的报道积累了几十年的经验,不仅文章写得深刻,而且有可读性。每当F1赛季期间,这些报纸派记者前往赛地进行采访,大量一手材料客观而权威,对F1爱好者有很大的影响力。

由于媒体的大力传播,F1运动在近十年中赢得了更多的观众与爱好者。因此,媒体的地位不断提高,甚至国际汽联和FOM(一级方程式管理公司)在决定一项新政策的时候,都不得不考虑媒体的态度与需求。

2.我国媒体的F1报道

在我国,对F1赛事的报道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发展时期。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因为我国的汽车工业比较落后,经济实力不足以开展这项运动。同时,我国媒体对F1知之甚少,在80年代初,几乎没有记者在现场观看过F1的比赛。

(1)平面媒体的F1报道

我国的F1报道始于平面媒体。在80年代末,《中国体育报》率先开始对F1进行报道,负责这个项目的记者是国际部的黎明京,如今他已是国内知名的F1专家、《汽车之友》杂志赛车版的记者。由于我国不开展F1运动,对于这个项目的报道起初还曾引起一些争论。最初,《中国体育报》只在国际版做零星的报道,继而在F1赛季的每站比赛期间进行集中报道。在报道量上,开始时占用半个版面,最后则辟出一个F1专版,每周在固定时间和固定版面进行报道。经过十几年对F1赛事的传播,《中国体育报》培养出了中国第一批F1运动的爱好者。

《体坛周报》是目前我国发行量最大的专业体育报纸之一。尽管F1的报道在报纸版面的总量上并不多,但报道质量上乘。借助于在国内的影响力,其F1的读者遍布全国各地,对F1运动在中国的传播出了一把力。

2004年,F1大规模引入中国。各家纸媒对F1赛事都进行了大力报道。以下是2004年9月27日,我国的《体坛周报》《足球劲体育》《南方体育》三家媒体对F1中国大奖赛的报道情况。

成立于1984年的中国汽车报社隶属于人民日报社,20多年来,已发展成为我国有影响的汽车产业新闻媒体。旗下拥有一报:《中国汽车报》,五刊:《汽车族》《汽车与运动》《家用汽车》《商用汽车新闻》《摩托车趋势》以及两个网站:中国汽车报网、汽车爱好者网。这样的综合汽车媒体在我国还是首次出现,对推动汽车工业与赛车运动在中国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随着F1运动在亚洲不断深入人心,我国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F1爱好者群体日益扩大,30余种汽车杂志在我国应运而生,数据来源:北京世纪华文国际传媒咨询有限公司。它们的问世大大满足了汽车迷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也培养出大批F1运动的拥趸。加之中国的上海赛道自2004年起加入到F1世锦赛的赛历,获得连续七年举办大奖赛的资格,F1运动在中国便扶摇直上,地位越发显贵。为了迎合广大读者的需求,在高效地传播汽车工业信息的同时,这些专业汽车杂志也对赛车运动,特别是F1运动进行了大张旗鼓的宣传。为了争夺更多的受众,一场激烈的竞争正在我国各种汽车刊物之间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