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创意与责任
19690700000028

第28章 责任与角色(11)

三、如何控制电视低俗化

控制电视低俗化是一个综合工程,需要从上述几个层面多管齐下,采取有效的对策方能奏效。这其中,有几个问题需要特别注意。

第一,在电视的宣传管理上,应当继续加大表彰与惩罚的力度。重奖与重罚并举,对公认的电视精品应当予以更大的力度奖励,对于极少数低俗之至,产生恶劣、负面影响的电视产品应当予以重罚。近年来,国家广电总局重拳出击一些电视媒体的涉性与暴力内容,受到了方方面面普遍的叫好与欢迎,而对一些优秀的电视精品的表彰还有待继续加大力度。

第二,在电视的生态维护上,应当高度重视电视批评的建设。长期以来受各种利益的制约,那些富于建设性的、有专业水准的电视批评,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也没有产生应有的效应。批评失语倒成了一个大家熟视无睹的“正常”情形。出现在各种媒体当中的往往是隔靴搔痒的、无关痛痒的所谓“批评”,甚至是毫无原则的一味叫好与追捧。应当采取强力措施建设电视批评平台,发出积极的、实事求是的电视批评的声音,包括从网络等媒体的社会批评中吸纳有价值的内容,营造一个敢于批评、善于批评、健康批评的良好批评环境,这对电视的整体生态维护意义重大。

第三,在电视的未来发展上,应当发挥和强化教育的作用。应当在高等院校和中小学逐渐开展电视教育,培育一批有较高媒介素养的新人,使受教育者能够在对电视的鉴赏与接收上具有更高的品位。只有高素质的电视观众,才能最终滋养出高水平的电视媒体。不断提高电视观众对电视的鉴赏水平,用正确的新闻观、传播观、文化观、审美观、艺术观去要求与塑造电视,才是遏制电视低俗化取向的长远之计。

(本文发表于《中国电视》2008年第9期)

娱乐选秀热潮三思

2005年的《超级女声》火暴全国,演变成一个电视事件、媒介事件、文化事件。2006年这股势头继续维持,与东方卫视的《我型我Show》、央视的《梦想中国》一道,形成中国娱乐选秀节目“三驾马车”的格局。娱乐选秀热潮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其影响已不仅仅在于娱乐节目本身,也辐射到电视荧屏的其他各类节目中,“海选”、“PK”一时间成为大众熟悉的时尚名词;社会生活方面,各种社区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商业文化活动,无处不隐藏着“PK”、选秀的影子。甚至诸如《红楼梦》的演员招募也企图通过这种方式来完成。在这来势凶猛的选秀热潮面前,有几个问题不得不使我们高度关注。

其一,娱乐选秀这股热潮是怎么形成的?是什么因素和动力掀起了这样的热潮?我们认为,至少有三个因素是必须考虑的。

首先,电视媒体市场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收视率的压力、创收的压力、市场份额的压力也不断加大。而竞争的关键又在于吸引观众的眼球和注意力,谁赢得了观众的眼球和注意力谁就有可能占有市场,提高收视率,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能力。娱乐选秀节目以其广泛的参与性和充满悬念的节目内容与形式成为近两年来最受广大电视观众关注的电视节目类型,因此也格外受到电视媒体的青睐和宠爱。

其次,近年来,随着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的凸显,各个社会阶层中都不同程度地呈现出了一种渴求快速成功、渴求发家致富、渴求迅捷自我实现的心理欲求,甚至出现不择手段、急功近利、道德底线下滑等诸多问题,与此伴随的是各种各样的心理失衡、不平衡、失落、不满足乃至反社会的情绪。娱乐选秀节目通过“海选”和“PK”,在传统的体制外建构了一种新的游戏规则,诸如超女“一夜成名,一夜成星”可以带来亿万青年倾慕的名声和财富。这样的成功的确相当刺激,极大地满足了当下许多电视观众的那种强烈的心理欲望和期待。不论是正面的满足还是负面的宣泄都造就了当下大众狂欢式的情状。

最后,国外电视媒体的影响和冲击。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欧美发达国家不仅在经济上进行着跨国、跨区域的全球性扩张,而且在文化上也借助其发达经济的支撑而大规模地进行倾销。对于这种文化倾销,一方面我们应当始终保持着相当的警惕和警觉,但另一方面也自觉不自觉地受其先进的制作理念、运行模式等的影响。时下国内流行的娱乐选秀节目,源自前几年流行于欧美的真人秀节目样式,如《超级女声》就相当大程度上借鉴和参照了这几年蔓延全美的《美国偶像》。其他娱乐选秀节目也或多或少受到这类节目的影响。由于《美国偶像》聚集了全美空前的人气,创造了令人赞叹的收视奇迹和不俗的市场佳绩,而使中国电视人摩拳擦掌,直接移植这种节目样式,以实现自己在电视收视和市场占有上的理想目标。多年的实践经验使中国电视人在完全自主创新方面时常陷入一种尴尬和迷茫的状态,也就是说,自主创新可能带来的市场失败的风险使他们不敢投入过大,而选择移植和改造国外最前沿的节目样式,或许可以成为降低风险、降低成本、投入相当划算的选择。

其二,如何评价当下这股相当火暴的娱乐选秀热潮?我们认为,对此应该作冷静、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如上所述,娱乐选秀的动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电视媒体内外界的生存环境;二是当下的某种社会心理、心态。娱乐选秀节目的推动无疑使一些电视媒体获得了一定的关注度和注意力,也收获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和效应,同时也满足了相当一部分观众的某种心理欲求和诉求。从眼前和近期效果来看,这些都有一定的正面效应,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娱乐选秀热潮只是阶段性的,在娱乐选秀逐渐走向过剩和饱和的情形下,观众出现审美疲劳甚至出现厌烦乃至厌恶的反应也是不可避免的。过犹不及,过度的“PK”不仅不可能给电视媒体带来长久的效益,甚至可能会严重败坏广大观众的口味而使这种热潮走向反面。

其三,娱乐选秀热潮对传媒生态的影响。娱乐选秀节目的出现和走向火暴,不仅是电视荧屏上的局部景观,而且对于大的传媒文化生态和社会文化生态来说,其影响也是不容忽视和引人深思的。当今的传媒文化生态和社会文化生态在宣传、市场、社会、艺术、技术等多个领域的纠结交汇中,正出现日益多样化的格局,娱乐选秀固然部分满足了一个时期一个阶段部分观众的外在、内在的某些需求,但从整体和长远来看,这显然是一种可以产生极大负面效应的潮流。在娱乐选秀的若干节目中,诸如一夜成名、急功近利、私欲膨胀、过度操作、暗箱炒作、冲破道德底线等价值取向和暴露出来的运作中的种种问题,都使得传媒生态中唯利是图、金钱至上之风甚嚣尘上。而科学的、严谨的、严肃的、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内容受到干扰或削弱,尤其是那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张扬时代精神的健康、进取、昂扬、向上的主旋律内容得不到足够的张扬。长此以往,传媒文化的生态和社会文化生态将会遭受严重的破坏,而再度修补和维护所付出的成本和代价是相当昂贵的。娱乐选秀如果单从电视形式的探索意义上看无可厚非,但其承载的内容却需要我们认真、严肃地予以设置和处理。

尽管当前电视传媒普遍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以至于无暇他顾,但从传媒文化和社会文化生态大局来看,电视传媒和社会各个事业领域都有义务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着眼大局,放眼未来,克服本位主义和急功近利的局限,让娱乐选秀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在满足观众某些诉求的情形下逐渐降温,恢复常态,为营造一个良性、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传媒文化生态和社会文化生态做出自己的努力。

(本文与周建新合作,发表于《人民日报》2006年10月12日第9版)

探讨电视的“思想品位”

——从《论道》热播说起

在当前中国电视内容生产整体上创新乏力的情形下,贵州卫视2007年推出的电视谈话类栏目《论道》,令人耳目一新。

《论道》以“高度、深度、关注度”为制作理念,内容主要围绕热点事件、焦点人物、国际风云展开。从节目形态看,这是一档较为“高端”的谈话节目。《论道》的热播,超越了栏目本身而具有多重意义。

首先,从电视内容生态的角度看,《论道》饱含的时代气息、审美品格和文化意蕴,不仅是对当前电视内容生产娱乐泛化的一种矫正,而且也是回归媒体责任、实现电视内容生态平衡的一种努力。从整体来看,电视承载的功能是多重的,引导舆论、传播信息、提供娱乐均是其应有之义,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一旦片面强调某种功能,发展到极端就会带来观众的审美疲劳,就需要与之相对的功能来补偿。应该说,娱乐本身不是问题。快节奏、高强度的现代生活,使人们的身心时常处于紧张状态,人们需要娱乐进行放松、缓释与调剂。电视使“娱乐”更加社会化,是现代人类生存的重要减压阀。然而,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之下,“娱乐”旋风席卷荧屏,走到极端就构成了“娱乐泛化”。所谓电视“娱乐泛化”,不仅是指电视娱乐性内容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且指的是“娱乐”因子对一切节目形态的渗透——不仅综艺“娱乐”,谈话“娱乐”,体育“娱乐”,甚至新闻节目、纪录片也在“娱乐”。

因此,贵州卫视推出《论道》,追求“思想”、“品质”、“精致”,从某种程度上矫正了失衡的电视内容生态,同时也启发中国电视媒体对电视的多重功能进行全面认识。片面、武断地认为,只有感官刺激的节目才能吸引观众,有思想性的节目一定不受欢迎,这其实是媒体自身缺乏自信的表现。观众对于《论道》的认可与褒扬有力地说明,健康、积极、向上的节目同样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且应该成为主流媒体追求的方向。

从节目创新的角度看,《论道》之所以获得成功,在于突破性地理解“本土资源”并加以充分挖掘,完成从“内容为王”到“资源优先”的策略转变。一个栏目乃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一定要有内在的品质和灵魂。龙永图贯穿每一期节目,保证了栏目一以贯之的思想、风格、语态和视角,栏目内在的统一性与“连续性”也使栏目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在节目形态上,《论道》整合了“真人秀”和谈话节目的元素,以电视“思辨”的理性保证节目的“深度”,同时又适度地引入嘉宾的感性叙述,甚至一定的表演色彩,从而使节目富有亲和力。《论道》过滤了一般“高端”节目惯常的“端架子”甚至“拿腔拿调”,让观众觉得更贴近,更容易接受。从频道经营的角度看,《论道》体现了创新的价值,是贵州卫视频道理念的集中体现,对于实现其品牌战略、提升其影响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省级卫视面临的是全国竞争,在全国电视媒体竞争几乎白热化的状态下,聚集人气的方法离不开栏目的创新。《论道》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贵州卫视实施品牌战略、提升影响力的一个“支点”或者“突破口”。

近年来,贵州卫视从整体定位“西部黄金频道”到倾力公益“关注农民工”的尝试,再到《论道》的推出,始终站在电视内容生产的前沿。作为一个有着战略规划与长远眼光的媒体,贵州卫视长期坚守倡导主流文化,确立主流媒体权威性的立台理念,把媒体的公信力与美誉度看成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在这一理念的支撑下,贵州卫视创办了类似《发现贵州》等精品节目,主动承担起媒体的文化责任,引领大众健康积极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在此基础上,打造一档支柱性的品牌栏目,以此提升整个频道的影响力,提升卫视频道品牌价值,成为贵州卫视的目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贵州卫视经过精心策划、重点投入,《论道》应运而生。可以说,《论道》的成功,是对媒体经营者长期积极进取、寻求突破的一个回报。贵州卫视对于品牌的塑造,不是寄希望于概念炒作或者某种短期行为,而是始终扎扎实实地从提升节目内容入手,《论道》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长期坚持的结果。

《论道》以其高起点和高追求,用电视的方式纵论发展之道与和谐之道,其创新的勇气与智慧,值得媒介同行借鉴。一旦该栏目的品牌效应建立起来,也就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论道》这一电视品牌的创建与发展令人欣喜,理应在未来越走越好。

(本文发表于《人民日报》2007年11月23日第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