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国际传播史
19693600000016

第16章 当代国际传播发展现状及趋势(4)

4.重大国际性活动

在当代,重大国际性活动更加频繁,由于加上了商业、文化、政治等因素,特别是与国家形象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关系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其影响和重要性得到了显著提升。

当代国际性活动的类型包括经济方面的各种博览会、体育方面的奥运会和各种专项体育赛事,例如F1、世界杯、世界篮球锦标赛、NBA等,文艺方面的也有很多,例如各种电影节等等。当代重大国际性活动的主要特征是:首先,活动得到了国家和国际社会越来越大的重视,专业性和组织性不断提高。其次,原来主要由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所主办的国际性活动,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向新兴经济发展国家转移,例如继日本、韩国先后举办过世博会、奥运会和联合举办了世界杯之后,中国先后举办了2008年的奥运会和2010年的世博会。2010年,世界杯还首次到了非洲。最后,国际性活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全球知名媒介咨询集团尼尔森在全球38个国家和地区收集的数据表明,全球约有20亿人观看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超过了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而在南非世界杯中,仅英国和阿根廷一场比赛的全球观众就超过了17亿人。重大国际性活动已经成为当代国际传播的重要阵地。

六、重大全球性事件的国际传播

从历史学角度看,重大事件是改变历史的事件,而战争是重大事件中的重中之重,甚至可以造成一个时代的终结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例如一战、二战都引发了国际关系的重塑和世界格局的改变。90年代冷战结束后,世界没有产生世界性的大规模战争,但是几个重大事件、一些局部战争也表明了国际关系的变化,对国际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值得我们注意和思考,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国际传播的一些变化轨迹。

1.海湾战争:有线电视新闻的转折点与全球化新闻时代的到来

海湾战争是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盟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下,为恢复科威特领土完整而对伊拉克进行的局部战争。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军队入侵科威特,推翻科威特政府并宣布吞并科威特。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取得联合国授权后,于1991年1月16日开始对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内的伊拉克军队发动军事进攻,主要战斗包括历时42天的空袭,在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边境地带展开的历时100小时的陆战。多国部队以较小的代价取得了决定性胜利,重创伊拉克军队。伊拉克最终接受联合国660号决议,并从科威特撤军。

海湾战争开始后没几分钟,CNN就通过巴格达的摄像机播出了联军夜间空袭和伊拉克防空炮火的镜头。此后24小时,CNN驻巴格达记者比特·阿奈特和伯纳德·肖不断发回现场报道。战争开始的几天里,CNN的收视率超过了三大电视网。CNN让世界第一次看到电视直播的魅力,并确立了CNN在电视新闻界的主导地位。它把传统的新闻报道推到了“全球化新闻”的新境界,体现出媒介所报道的这一类新闻事件具有更大的重要性、更深远的影响力、空前的广泛性、更密切的国家和民族之间的联系,以及更及时的来自不同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反馈。

2.科索沃战争:国际传播中的信息控制

从1998年底起,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开始介入科索沃危机。和海湾战争不同,在科索沃战争中,美国并没有得到联合国的授权,而是利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名义,打着人道主义救援旗号,联合主要成员国,对南斯拉夫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是适应美国新霸权需要的一次新型战争。尽管冷战结束后世界各地发生过多起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但还没有哪一次能像燃烧在科索沃的战火一样,如此强烈地震撼着战后的国际秩序和安全格局。美国霸权主义达到顶峰,为日后埋下了隐患。科索沃战争动摇了二战后建立起来的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安全体系。科索沃战争之后,俄罗斯面临着北约东扩、颜色革命等连番挑战,科索沃后来单方面宣布独立,也造成了俄罗斯和美欧的尖锐对立。科索沃战争举起了“人道主义”旗号,但是78天的轰炸造成的“人道主义灾难”远远超过战前。

科索沃战争也是一场国际信息战。对南联盟开战后,北约每天下午3点钟都要举行记者招待会,招待会发布的内容成了各媒体新闻的主要来源。在78天的轰炸中,北约召开了80次新闻吹风会,以“信息轰炸”为武装轰炸造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重大政治问题的处理上捏造事实,挑拨是非,扰乱人心,为了达到掩盖事实真相之目的,甚至轰炸电视台,杀害新闻记者。1999年4月14日,北约飞机在科索沃贾科维察地区轰炸了一支阿族难民车队,造成75名难民死亡。北约官员对新闻界散布谎言,称这些难民是伪装了的塞族人的军车。塞尔维亚电视台揭穿了这一谎言,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恼羞成怒,于4月23日凌晨轰炸了塞尔维亚广播电视大楼,造成数十名新闻工作者死亡,广播电视节目中断。4月26日,北约再次轰炸南联盟广播发射塔,使南联盟多家电台、电视台停播。当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进行狂轰滥炸的时候,西方媒体为战争所造的舆论和宣传几乎是铺天盖地。在美国主流媒体上,基本看不到什么反战报道,即使有反战报道也被异化了。但是在科索沃战争结束一年后,西方的少数媒体还是发出了不同的声音。例如法国《人道报》指出:作为战争导火索的所谓“拉察克大屠杀”实际上根本就没有证据,它只不过是为战争争取支持的一则谎言。可以说,科索沃战争“预示着人类社会的战争正在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揭示了新闻心理战在信息化条件下心战与兵战高度融合的发展趋势”。

3.“9·11”事件:网络国际传播的崛起与国际新闻的复兴

“9·11”事件发生后,美国的CNN率先进行现场直播。之后,美国各大电视网均中断了日常播出的节目,争抢新闻,连续直播现场情况,有的电台之间还共享节目,这在竞争激烈的美国传媒界难得一见。此后,各大媒体不得不转而重视国际新闻报道。此外,受政府和舆论的双重约束,以及受自身价值取向的驱动,“9·11”后的美国新闻界由此出现了一种相当主动的自我审查倾向,这在美国新闻史上十分罕见。

“9·11”事件可以说是网络媒体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在遭遇袭击数分钟后,美国各大新闻网站就受到了巨大流量的冲击,如CNN、MSNBC、Yahoo、ABC、FOXNEWS均登录速度缓慢或甚至无法登录。CNN网站称,在恐怖袭击事件发生一小时内,该网站的访问量达到900万页,创下了网络流量的最高纪录。英国的BBC和Yahoo流量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调查显示,事件发生一周内,全美每天上网查询新闻信息的网民有1.17亿人次。CNN的日均访问量在460万人次,而FoxNews.com的访问量增加了437%,高居榜首。美国政府机构网站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大访问量。当传统的新闻媒体尚未做出报道时,一些民间网站已经刊发出了大量的新闻信息。与电视新闻和传统媒体网站不同,在这些网络上参与讨论的是普通的市民,而非专业人士的评论和分析。互联网在这种突发事件下作为一种媒体渠道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固定电话和手机信号无法接通的时候,互联网起到了沟通的关键作用。“9·11”事件使人们越来越依赖互联网获取最新信息,网络也正以活跃的姿态和快速的步伐跻身于国际新闻传播的主流媒体之列。

“9·11”事件不仅让世界震惊,也给美国媒体敲了一个警钟。冷战结束以来,大多数美国电视新闻媒介减少国际新闻报道,由此加深了美国人对世界的陌生感,也蒙蔽了公众对国家安全的清醒认识。美国一家专门监视电视新闻的研究机构的调查发现,在大多数美国人主要依赖的新闻来源——各大电视网的晚间新闻报道中,国际新闻所占的比例极低,并呈现不断减少的趋势。“9·11”事件后,美国媒体开始增加国际新闻的报道数量;另一方面,美国政府也强化了对世界传播体系的控制,加强对外宣传攻势,加强公共外交,力图影响敢于表达异见的外国电视媒体,例如美国改变了对半岛电视台的压制策略,使自己的官员通过接受采访在这一电视台和其他媒体上频频亮相,力图中立化半岛电视台与其他媒体。2001年10月至2002年3月间,美国官员,包括国家安全事务顾问赖斯,在半岛电视台以及其他中东地区媒体露面的次数已超过2000次。2002年,美国政府还成立了“全球通讯办公室”来协调对外宣传。

4.伊拉克战争:国际话语权争夺的凸显

2003年3月20日,美国以伊拉克隐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暗中支持恐怖主义为借口,绕开联合国安理会,公然单方面决定对伊拉克实施大规模军事打击。对于这次新世纪以来的最大战争,全球有实力的媒体都派大量记者奔赴战场。美国几大广播电视网中,CNN派了200名左右的记者,CBS、NBC、ABC加起来据说有500名工作人员;英国BBC派了200名记者,路透社派了140名记者;阿拉伯国家有12家电视台参加报道;半岛电视台派出30多人的报道组;阿联酋阿布扎比电视台投入130多名工作人员;阿拉伯电视台派出40多名工作人员;日本也有50多名记者到达多哈;中国的新华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和地方媒体如上海电视台、东方卫视、《解放日报》、《华商报》的记者共有40多人,驻扎在离巴格达930公里的约旦安曼,新华社在伊拉克周边国家的记者有近20人。前线记者数千人,后方新闻工作者数十万人投入了这场报道,国际媒体战成了伊拉克军事战争之外的另一个战场。

在美国轰炸伊拉克期间,美国主要电视新闻台网表现出了空前的合作态度,为了解决资源共享问题,各大新闻电视台达成了一项“在战争爆发后最初两三天内共享从伊拉克传回录像资料”的协议。美国媒体被批评在报道中大量加入“爱国主义”的感情色彩。大多数美国人收看的新闻,都很少播出伊拉克人民或其伤者的画面,与欧洲等地大幅报道伊拉克军民死伤的画面截然不同。伊拉克战争中,主流媒体空前一致地“与国家共进退”的表现,折射出“9·11”事件之后美国文化已进入一个保守期。当涉及有可能危及国家安全和利益的内容时,媒体永远是选择“讲政治”。

在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国政府的战时新闻控制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一方面,美国军方对记者提供了“嵌入式”的报道方式,800名记者(其中仅20%是非美国记者)被安排在地面、空中、船只以及战争区域的各个基地。这次战争进程的报道内容,几乎是完全按照美军的意图来发布的。关键位置、关键地点出现的必定是美国记者,其他国家记者只能跟随后勤部队或者是登上军舰做一些采访。另一方面,美国对发出另类声音的其他媒体采取严格的管制,五角大楼制定了长达12页的《战地采访须知》,做出各种限制性的规定,以保守军事机密为由制定了严格的新闻审查标准。于是,在这场战争中少数美英媒体在很大程度上垄断了有关伊拉克战争的报道。

不过,这场战争也成了非西方国家参与国际传播的重要舞台。来自阿拉伯国家的半岛电视台就在伊拉克战争中异军突起,报道了大量伊拉克发布的独家新闻,如美军第一批战俘图像等,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英美媒体的新闻垄断。作为24小时播出的阿拉伯语全新闻频道,半岛电视台并不具备国际传播的语言优势;尽管它是靠提供本·拉登录像带这样的独家消息来源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但是在美伊战争开始的第一个星期,它在欧洲就增加了400万观众。半岛电视台在伊拉克战争期间播出美军战俘的画面引起极大争议,美国政府谴责他们违反《日内瓦公约》,但半岛电视台的新闻负责人认为,播出这些画面是为了表明战争是丑陋的,战俘和伤亡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半岛电视台的电视画面上,不仅有美军战俘,也有伊拉克战俘,还有平民的伤亡,真实全面地反映了战争现实。中国的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也开始在战争中初露锋芒,在2003年3月20日战争打响之后,CCTV—4采用现场直播、卫星连线、专家访谈、新闻综述等方式直播了408个小时,首播战事新闻2100条,电视字幕15000条,开创了中国电视史上对于一个单一事件的最大规模报道,对外传达了中国的立场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