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国际传播史
19693600000042

第42章 世界主要传媒集团发展史(3)

沃特早期的动画创作是从堪萨斯城开始的。他的第一部动画片叫《小红帽》,不过这次尝试失败了。后来他拍摄的另一部动画片《爱丽丝漫游仙境》获得了成功,一位纽约经销商花1500美元购买了《爱丽丝漫游仙境》,并承诺以相同的价格购买12部。1923年,沃特与其哥哥成立了迪斯尼兄弟工作室,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历程。20世纪20年代,动画片刚刚在好莱坞起步,只是用来做黑白无声电影播放前的热场,每部只有十多分钟,并没有人看好,但沃特对这个行业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在随后的3年里,华特成立了一个由谈判、创意、绘画三个环节组成的团队。1927年初,他们开始为环球制片公司制作幸运兔奥斯华系列的第一部——《有轨电车的风波》,这部电影给环球公司和发行商带来了巨额利润,但却没有给迪斯尼带来利润,而且还增加了经营风险。1928年2月,发行人高价买通制作奥斯华几乎所有的幕后人员,可以继续推出奥斯华这一品牌,但却不是沃特的了。沃特·迪斯尼吸取了这次的教训,开始重视版权。

随后,沃特·迪斯尼创造了另一个卡通主角——这就是后来全世界知名的米老鼠。米老鼠是世界上最有名的动画形象。米老鼠创作成型后,迪斯尼马上为其安排拍摄《飞机迷》和《飞奔的高卓人》,两部影片虽然没有引起轰动,但反响不错。重要的是,沃特通过这一次设计,学到了电影业的经营方式。

20世纪20年代,好莱坞电影面临从无声到有声的变革。沃特看到了有声电影的未来,决定在新片中进行技术革新给影片配乐。他利用不同的声音效果来配音,制作了米老鼠系列的第三部并拍成了有声卡通电影——《汽船威利号》,这部卡通电影1928年11月18日在纽约市的殖民大戏院隆重首映,反响非常热烈,沃特·迪斯尼公司也因此一鸣惊人。

不过到1931年,迪斯尼公司依然是名大于实,他们面临着利润率不高、流动资金不足等经营问题。一次偶然的机会,沃特看到了米老鼠米奇潜在的价值。他利用特许经营方式出售米奇使用权,通过收取版权费增加经营收入。衍生品的开发与版权贸易改变了公司的困境。从1932年到1942年,迪斯尼公司收入的10%来自有偿转让动画人物所得的版权费用。动画作品的商品化一方面让迪斯尼公司获得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另一方面,也对公司的形象宣传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935年,世界第一部彩色卡通片米老鼠系列《花儿与树》由迪斯尼推出,迪斯尼因此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放映合同纷纷而至,这也为公司带来了巨大财富和荣誉。

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正处于经济大萧条时期,电影业不景气,电影院被迫一次放映两部长片,很少放映短片,而当时的动画都是不足8分钟的短片,沃特从中看出了商机,决定制作动画长片电影。1935年初,迪斯尼开始拍摄《白雪公主》,该片获得了空前成功,票房收入达800多万美元。之后,迪斯尼建造了20层的制片大楼,公司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沃特在拍摄新片时很注重技术革新,而技术革新则意味着成本上升。1940年,《木偶奇遇记》上映,虽然得到了影评家的肯定,但制作费用高达260万美元,并没有给公司带来预期的利润收入,而且银行中断了迪斯尼的贷款,加上原有债务及当时世界大战的局势,迪斯尼再次面临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迪斯尼和其他几家公司联合,于1939年12月正式上市,向公众募集资金。上市解决了迪斯尼的流动资金问题,也为迪斯尼向多元化的娱乐王国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此后,迪斯尼进一步推出了《幻想曲》(1940)、《小飞象》(1941)和《小鹿斑比》(1942),此时的迪斯尼已经是动画界的老大,不断创新仍然是它的特点。1940年拍摄的《幻想曲》首次使用世界上最早的立体音响来拍片,还引起了美国军方的关注。迪斯尼开始与政府合作开辟国外市场。

20世纪40年代初期,欧亚各国都在打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为了使自己免于战火,非常重视与中南美洲的关系,沃特与美国政府一拍即合。1941年,受美国国务院邀请,沃特花了6周时间走访了中南美洲各国,与当地热爱米老鼠与唐老鸭的民众见面,以睦邦交,顺便拍摄了当地的风土民情,回来后制作了两部类似纪录片性质的动画电影——《致候吾友》和《三骑士》,这两部电影是迪斯尼海外题材的初次尝试,推出时美国已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

美国参战之后,迪斯尼一半的员工都去当了兵,片厂也被美国政府借去作军事用途,替政府拍摄宣传短片。由于战争,迪斯尼无法制作长片,而迪斯尼又必须维持公司的运作,在这种艰难的条件下,迪斯尼想了一个办法,把一些短片组合成长片。1942年《小鹿斑比》问世,直到战争结束,迪斯尼推出了六部动画电影。由于战况逐渐乐观,加上迪斯尼在二战期间帮美国政府拍了不少宣传影片,因此,迪斯尼的员工相继都被派回迪斯尼协助拍片。有效的战时战略,为迪斯尼获得了良机。

在创业阶段,迪斯尼的经营活动有三大特点:第一,以动画电影为主。动画电影利润高(如《三只小猪》利润高达80%,而《白雪公主》也有75%的利润),但风险也大,导致迪斯尼公司的经营不稳定;第二,商品业务是公司业务的补充,虽然利润少,但收入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电影业务造成现金流短缺的问题,强化了公司形象和稳定性;第三,开拓了世界市场,为电影业务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二、战后的黄金时期(1945~1966年)

二战时期,迪斯尼用弹性的生存策略迎来了战后的黄金时代。黄金时代的首部代表作是1950年的《仙履奇缘》,片中的主题曲被视为反战的代表作。这一时期,迪斯尼动画几乎拍遍了所有童话题材,都取得了重大成功。

同时,迪斯尼也开始尝试以前从未涉及的领域:纪录片和真人主演的电影。1950年的《金银岛》是迪斯尼影史上第一部完全由真人主演的电影,而1964年的由真人及动画合演的电影《欢乐满人间》,则让迪斯尼一举获得奥斯卡13项提名、5项得奖,成为迪斯尼发展史上的巅峰。

除电影业外,沃特还将自己的视角伸向其他领域。1955年,加州的迪斯尼乐园正式开幕。为了给这个公园做宣传,迪斯尼在美国国家广播公司(ABC)专门买下了一个时段,每周播出一集《迪斯尼乐园》,利用电视为迪斯尼做宣传的这个时段一直播了26年,期间换了许多名字,1990年结束时叫《迪斯尼精彩世界》,内容也不再只是介绍迪斯尼乐园而已,还包括迪斯尼动画、迪斯尼公司的介绍,有时还会播映一些早期的作品,或者专门在电视上首播剧情片。

《华尔街日报》1958年的一篇文章评论称,据迪斯尼的计算,它多年来共创造了大约2000多个虚构角色,而统计显示,有超过140家美国公司和700多家外国公司正在凭借其中大约50个角色的影响力帮助迪斯尼赚钱,上一年即1957年,这些营销活动让迪斯尼获得了200万美元的专利使用费。

沃特晚年的重点放在了筹划佛罗里达州的迪斯尼乐园上。1966年,沃特去世,预示着迪斯尼第一个黄金时代的终结。

三、停滞探索期(1967~1984年)

沃特去世后,他的哥哥罗伊回到公司掌权,公司形成了分别由“沃特派”组成的艺术创作生产委员会和“罗伊派”组成的管理委员会。在这两个委员会的指导下,迪斯尼公司的营业总收入从1966年的1.16亿美元增长到1971年的2.5亿美元。1971年,罗伊去世,沃特派开始执掌公司大权。

这一时期,迪斯尼公司的核心产品——动画电影陷入困境。在美国经济飞速发展的20世纪70年代,迪斯尼只推出了四部动画片。由于其核心领导固守所谓沃特理念,导致迪斯尼公司的票房收入一路下滑,1979年只有4030万美元,是10年内的最低,在七大制厂中排名最后。在此期间,唯一值得称道的是沃特的女婿罗恩·米勒在1983年拍摄的《美人鱼》。1983年,迪斯尼制片厂亏损500万美元,整个制片厂濒临破产。

随着动画片的减产,迪斯尼公司的利润主要来自主题乐园。在国内,沃特晚年醉心开发的“未来之城”拖延至1982年10月才开业,开发费用高达12亿美元,是当时预算的3倍,整体设计与沃特的设想相去甚远。所以,迪斯尼公司授权日本成立东京迪斯尼乐园以增加公司的营业收入,1983年,日本的迪斯尼乐园建立。由于是第一次建海外迪斯尼乐园,迪斯尼公司的决策保守,授权费只是门票收入的10%及其他餐饮等收入的5%。彼时正是日本经济腾飞的时候,日本迪斯尼乐园大获成功。而迪斯尼乐园火暴的同时,公司本部的利润却不高。

这时候也是迪斯尼内部派系斗争最激烈的时期。斗争的一方罗恩·米勒,主张将经营重心转向不动产的投资,删减创意部门;另一方小罗伊·迪斯尼(沃特·迪斯尼的侄子),则认为如果删减创作部门,公司只会变为沃特·迪斯尼的纪念馆,动画电影是迪斯尼的基础,没有白雪公主,没有灰姑娘这些动画人物,也就没有了迪斯尼乐园。理念的差异阻碍了迪斯尼的发展。

在内忧外患中,1984年,迪斯尼面临一次严重的收购危机。由于迪斯尼公司的股票价格不断下跌,投资者获得了恶意收购迪斯尼公司的机会。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公司股东之一的小罗伊与其他股东联合,以迪斯尼公司出资收购的方式,收购投资者手中的股票,化解了这次危机。但这次危机也使迪斯尼的矛盾激化,米勒一方最终辞职。小罗伊为了解决长期以来家族式管理造成的危机,决定聘请专门的职业经理人艾斯纳(Michael Eisner)担任公司总裁,这是迪斯尼新辉煌的开始。

四、复苏振兴的艾斯纳时期(1985年至今)

20世纪80年代,迪斯尼曾一度被认为是已失去前景的企业。不过,1984年艾斯纳成为迪斯尼总裁后,公司又开始了二次辉煌。1984年,迪斯尼公司的总收入只有14亿美元;1998年时,其年收入达180多亿美元,增长了10多倍;到了1999年,迪斯尼公司的市值已经从原来的30亿美元激增到700亿美元。公司创下了连续14年20%的年增长率和18.5%的年资产回报率的佳绩。而这种成就主要来自于艾斯纳的以下有效策略:

1.提升核心业务——动画片的竞争力

全球化的视角、对技术的追求和对衍生品的开发,是迪斯尼提升核心业务的三大法宝。

这一时期,迪斯尼制作了《阿拉丁》、《狮子王》、《玩具总动员》、《花木兰》和《昆虫的一生》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动画片。迪斯尼发现,必须从全球各种不同的背景和文化中寻找新的和有趣的题材人物,只有这样才可以避免影片流于雷同,同时可以减低制作风险。在这段时间,迪斯尼努力将外国文化改编成美国的及全球性的文化产品,例如改编自神话的《阿拉丁》和《大力士》,取材于历史传奇故事的《风中奇缘》和《花木兰》,改编自名著的《钟楼怪人》和《泰山》等等。同时,迪斯尼也勇于尝试原创故事,如《狮子王》和《太阳王国》等等。这些丰富多元的题材,其基本动力是追求全球市场。为使文化产品能打入美国乃至全球市场,异国的文化产品必须在被美国化的同时普世化,如加入爱情和幽默成分。与此同时,迪斯尼还尝试将市场策略本土化,在海外做广告时用当地的著名影视明星来为动画片配音。如《花木兰》的粤语版,就起用了成龙、陈慧琳担任配音。迪斯尼非常注意顺应时代潮流,通过不断创新、调整,尽量使自己的动画形象符合不同时期孩子们的口味,从而赢得了受众。

因为有完善的电影制度作保证,迪斯尼的电脑动画技术日益进步。在《美女与野兽》、《阿拉丁》时,迪斯尼还只是用电脑绘制场景而已,到了《狮子王》,迪斯尼开始将电脑动画技术用在有生命的动物身上,到了《钟楼怪人》则直接将其用在人物身上,1995年与PIXAR公司一同推出一部完全用电脑制作的电影《玩具总动员》,之后,又继续推出了《虫虫危机》。长期以来,迪斯尼的制作技术世界一流。

迪斯尼也注意开发自己经典形象的后续价值,从而通过延长产业链为公司带来利润。例如迪斯尼替自己的经典动画片开创新的出路,如改编成音乐剧、冰上表演、电视影集等,或是直接就以录像带推出续集,一些续集不直接打票房,但在录像带销售排行榜上都名列前茅。

此外,迪斯尼还成立了好莱坞和正金石两家子电影公司,以拍摄动画片外的更多角度的电影。

2.扩建迪斯尼乐园,提升服务品质

主题公园是迪斯尼的重要赢利部门,也是品牌扩张的载体。迪斯尼公司一方面完善美国本土的两个迪斯尼乐园,增加产品附加值和配套产品;另一方面继续在全球扩建迪斯尼乐园。由于日本迪斯尼乐园的失策,等到1992年在巴黎建迪斯尼乐园时,迪斯尼公司就坚持40%的分红。这为公司带来了巨额利润。

迪斯尼公司全球主题公园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