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国际传播受众研究
19693700000045

第45章 国际传媒的受众工作(3)

此外,受众调研工作的广度与深度也有所开拓。一是主要国际传媒受众调查所覆盖的国家日益增多,调查也保持了连续性。比如,BBC世界电台每年都要对一定数量的国家开展受众调查,并在若干年后再调查,进行纵向比较,从而保证调查的连贯性和可靠性。二是国际传媒机构调研的内容已不局限于受众规模、人口特征、收听行为和节目满意程度、影响力、知名度等情况,内容范围逐渐扩大。如日本广播电视文化研究所在20世纪80年代除了开展各种听众调查和市场调查之外,还进行灾害广播研究、受众心理研究、日本传播语言研究等。三是对调研资料的分析也在加强。比如,加强对受众心理的分析,掌握受众的意见和态度信息,等等。

这一时期,西方国际传媒机构开始着手对目标受众的研究。由于从“二战”结束至20世纪90年代初这40多年正是两大阵营冷战时期,西方国际传媒机构十分重视争取社会主义国家中的目标受众。他们通过精心调研确定,在苏联及东欧国家的目标听众不能只是少数不满分子和一般公众,而应该是“收听国际广播并进行思考的上层人士”,“年轻的、文化水平较高和政治好奇心较强的人”,亦即“那些能够决定社会舆论”的人。他们共同的心理特征是对国际政治和经济具有特殊兴趣,思想开通,希望了解不同的观点。这种目标听众的确定在冷战期间基本上成为西方国际广播电台的共识。依据这一结果,“美国之音”形成了其所谓“替代传播”策略。“替代传播”策略指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国际传播机构对所谓“非民主国家”、“新闻不自由国家”采取的一种传播策略,即专门向这些国家传播当地媒介特别是官方媒介不播出的新闻,达到取代当地新闻媒介,成为当地民众获取“自由新闻”的渠道的目的。

(四)听众参与式活动显现生命力

为吸引听众收听广播,自20世纪50年代起,许多国际广播电台还创办了一系列能够让听众参与的活动,主要包括有奖知识竞赛活动、征文活动、听众热线电话等,各类竞赛活动都为获奖者设有从书刊、收音机、电视机等奖品到免费旅游的不同等级的奖励。经过实践证明,这种听众参与式活动是吸引和激发听众的收听积极性、打造忠实听众群的有效方式,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比如,1955年,前苏联莫斯科电台的对法国广播就举办了关于在法国上演的苏联电影观感的征文比赛。1957年,莫斯科电台举办了45次有奖问答和征文活动,绝大部分都是围绕十月革命40周年而设的,其中文编辑部通过举办竞赛活动,当年就收到15万份应征作品。此后,知识竞赛、征文等活动在各国际广播电台中如火如荼地展开。“美国之音”、BBC世界电台、澳大利亚广播电台、日本广播电台、韩国广播公司等都多次举办过类似的有奖问答或征文比赛。

20世纪60年代,各国电台的知识竞赛活动最为盛行。BBC世界电台举办的“你想在英国看到什么”和“你想同谁见面”征文比赛,包括前苏联、罗马尼亚、匈牙利、波兰的听众都写来了征文,甚至过去从未有过听众来信的保加利亚也有听众寄来了征文,当时被认为是西方国际广播对“共产党国家”广播的一大突破。到80年代,听众参与的活动形式趋于多样,特别是有奖竞答活动备受各国国际传播受众的喜爱。比如,韩国国际广播电台除一般形式的有奖问答活动外,还曾经举办韩语演讲比赛和以日本听众为对象的韩国歌曲演唱比赛;澳大利亚广播电台也经常举办诗歌和散文等文艺创作比赛。

(五)听众联系工作多样化发展

随着听众群规模的扩大和群体类型的增多,各国国际广播电台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与听众的联系。一方面,为帮助听众了解节目和参与节目,一些主要国际广播电台从战前仅仅向自己的听众发放节目报,改为创办多种刊物;不仅面向已有听众,而且面向广大的潜在听众。比如,日本广播电台创办过多种出版物向听众发放。如《日本广播电台消息》英文月刊刊载新闻及其他文章;《日本广播电台》英文小册子主要选登该台的谈话节目,帮助人们了解日本现状和文化;《验对卡片》图片册为感谢听众寄来收听报告而赠送给听众。另一方面,大部分国际传媒机构纷纷建立了海外听众俱乐部,作为联系听众的桥梁。这些海外听众组织,其成员多是短波爱好者或是某一个或几个国际广播电台的热心听众,他们以俱乐部形式自发组织起来共同收听、讨论国际短波广播节目,与所收听的国际广播电台保持密切联系,参与国际广播电台组织的各项活动,并开展各种活动为自己喜爱的国际广播电台造势等,成为国际广播电台扩大听众群、增强影响力的有力工具。这类听众俱乐部发轫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已经相当普遍。据不完全统计,“德国之声”在全球有2500多个听众俱乐部,莫斯科广播电台有800多个,韩国广播电台有57个。

三、变革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国际政治和经济格局的剧变,数字新媒体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国际传播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国际传媒机构大都走上融广播、电视、网络传播于一体的综合性多媒体发展道路,这一方面为国际传媒受众工作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更丰富的土壤,另一方面也使国际传媒的受众工作变得更加复杂,进入多向度变革阶段。

(一)受众工作对象多样化

20世纪80年代前后,伴随着卫星电视和有线电视的蓬勃兴起,各国开办国际电视的大潮汹涌澎湃,国际传播受众队伍中增加了电视观众的身影;另一方面,随着数字广播逐步普及和调频广播成为国际广播的新宠,传统的模拟短波广播的听众群中分离出了新生代的听众。90年代以来,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传统的广播电视节目借助互联网传播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国际传播受众群里增加了规模可观的数以亿计的网民;此外,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和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媒体等各种新媒体层出不穷,更为国际传播带来了不少充满生机和朝气的新型受众群体。

其中,手机用户已经成为国际传播媒体瞄准的新一代受众群体。日本、美国、英国等从2003年起即已向移动用户传送迪斯尼公司、微软全国广播公司、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有线频道的节目、环球公司的电影及实况游戏节目。BBC世界电台也已面向许多发展中国家受众开展了手机传播业务,如对中国受众传输英语教学节目,对尼日利亚和印度等国家传送手机新闻等。可以想见,随着新兴媒体的发展壮大与普及,国际传播媒体的受众群体类型还将不断增多,受众群体还会不断分化。

(二)受众工作目标强化针对性

在国际传播受众类型不断增加的同时,“本土化”、“精准化”“本土化”指国际传播媒体以最贴近对象国(地区)的受众语言、需求、心理、喜好、欣赏趣味的节目进行传播的策略;“精准化”指国际传播媒体针对不同对象国(地区)的受众,制定不同的节目模式与传播手段,进行个性化传播的策略。等适应国际传播受众新变化而产生的新策略也被普遍实施。在此背景下,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的国际传媒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起,对受众工作机构和机制进行过多次调整与改革,其中贯穿的一条主线便是强化受众工作的针对性,尤其重视受众调研工作,力图在了解受众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受众工作,进而提高传播效果。

比如,美国国际传播机构的受众调研原由美国新闻署负责,后由统管对外传播的美国广播管理委员会负责,调研方式分为三种:一是由该委员会的研究部门进行;一是由它所属的电台或国际调查研究机构在受调研国家和地区进行,如在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就由自由欧洲/自由电台进行受众调研;还有就是委托其他调查机构进行。美国广播管理委员会将调研制度化,为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正确使用,专门制定了受众调查规程,要求下属广播机构通过受众调查,确定自己在对象国(地区)的目标受众,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传播。

BBC世界电台也强化了自身受众工作的机构与机制,其管理委员会中设置了一名专门负责受众、市场和推广宣传事务的成员。此外,BBC世界电台设有一个监听部,全天24小时监听150多个国家、100多种语言的3000多个信息源,在世界七个城市设有监听站。除监听任务外,还负责收集、分析当地及周边国家舆情,提交公司决策部门与有关政府部门。同时,BBC负责国际传播事务的全球新闻部还在2005年建立了世界电台研究小组,聘请了来自非洲、亚洲、中东和英国的媒介传播和调研方面的专家,主要完成四个方面的任务:提供受众和媒体市场的调研报告;评估国际传播媒体在当地的影响;培训当地受众调研人员以提高调研技能;证实和传播调研成果。迄今为止,该小组已经完成的调研包括节目前期测试(Pre-testing)、受众反馈(Audience Feedback)和影响力评估(Impact Evaluation)等;采用的调研方法有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包括对舆论领袖、社会精英、目标受众和难于达到的人群等的访谈)、受众小组讨论、内容分析、政策分析等。2007年3月,BBC全球新闻部对内部高层管理机构进行了调整与重组,包括重组“市场营销、传播与受众部”,要求该部门更好地承担起受众研究、推广BBC品牌、扩大影响力的职责,以调整传播模式和内容,提高传播实效。

(三)受众工作手段多平台化

这一时期,国际传播媒体与受众的联系不再限于纸质信件,从热线电话、电子邮件到短信,再到最近的Twitter(微博客),都成为吸纳受众反馈的途径。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之音”、BBC世界电台、“德国之声”、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等世界主要国际传媒机构无一不为受众提供音视频点播、博客、播客、电子邮件新闻、手机报、手机电视、RSS阅读工具以及Widget(个性化信息定制)、Twitter、Facebook、YouTube等服务。特别是在北美、西欧、俄东地区和部分亚洲国家中,由于互联网用户发展很快,上述服务已逐渐成为这些国际传媒机构与受众展开对话、互动,加强联络的主要手段。

“德国之声”从2001年开始,每年9月至11月举办国际博客大赛,世界各地的参与者可使用包括英文、德文、俄文、法文和中文在内的十多种语言参赛,最后评选出“最佳博客”、“最佳播客”、“最佳记者博客”等。此外,“德国之声”还举办每月一次的广播听众有奖问答、手机短信每日问答、互联网答题、抽奖游戏等,与受众展开广泛互动。这种多平台化的与受众互动的方法,便捷而即时,加深了“德国之声”与受众之间的联系,吸引了大量受众。

BBC世界电台2009年8月曾经在尼日利亚北部的6个村庄里选择若干村民,使用该台提供的手机(用手机可以发送视频图像),通过一条专门热线,讲述他们的个人生活与所在社区的发展以及他们的想法和看法。他们的口述与视频图像不仅通过BBC世界电台广播,而且也在其豪萨语网站上播出,这一活动后来还扩展到尼日利亚的整个北部地区以及尼日尔、喀麦隆、加纳等国家的豪萨语地区,不仅吸引了受众踊跃参与,也为该台豪萨语节目增添了贴近性极强的鲜活内容。

不过,由于一些不发达地区仍以传统沟通方式(比如纸质来信)为主,一些中老年受众也习惯于传统方式,因此,现阶段的国际受众工作可以说传统渠道与现代手段并存。

(四)受众工作方式强化互动性

随着受众的媒介接触方式和习惯的变化,以及“传—受”双向平等互动趋势的增强,受众工作方式也发生了较大改变,国外主要国际传媒机构都不约而同地将工作重心放在同受众对话和互动、鼓励受众积极参与上,并认为与受众对话和互动不仅是当今国际传媒最有效的吸引受众的办法,也是实现国际传播核心目标的重要途径。

美国广播管理委员会将“促进公民讨论与对话”纳入其2008~2013年国际广播战略规划中。该规划指出,在当今时代,“对话”,而不是媒体自己的“独白”,才是国际广播媒体触达受众、实现传播目的的最佳方法。因此,“满足受众对对话的要求是国际广播媒体十分必要和迫切的任务”,国际广播媒体必须抓住一切机会、利用一切手段,与受众进行双向交流与沟通。例如,“美国之音”网站首页就设有“与美国聊天”等互动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