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国网络国际新闻报道研究
19694000000029

第29章 中国网络国际新闻报道的改进策略(4)

更为重要的是,在网络日益发展的今天,通过网络国际新闻的报道人们可以掌握更多他者的生活信息,人们通过这些信息可以更加切实地感受自身的生存境况,并从他者那里获得对自己发展有价值的资源。在信息充分的前提下,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形成一个表达交融的世界,沟通是这个世界永恒的主题,是让生活更加真实的有效方式。“生活世界类似发言者和听众所遇到的先验的地方,在这种地方,他们可以相互提出要求,就是说,他们的表达与世界(客观世界、社会世界或主观世界)相适应;并且在这里,他们可以批判和证实这些运用要求,排除意见不一致,取得意见一致。”网络为人们所提供的沟通的平台足以使得任何传统媒介汗颜,而正是网络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活生生的生活价值,让我们体验到了真正的对于人的尊重。

最后,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一种生活化的国际新闻报道意向,这种意向将国际新闻报道从抽象的叙事方式拉回到了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获得的是真正的现实的存在价值,让国际新闻报道走向生活化,也是我们这个时代以人为本精神的体现。如果国际新闻报道完全沉浸在对宏观问题的报道中,那么国际新闻报道就没有坚持人的理念,而网络为国际新闻报道所提供的良好的平台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如今,人们越来越相信对人的关怀在国际新闻报道中的重要价值,这也同在各个领域中对生活化意向的追求和对人的尊重联系在一起。回归现实生活世界就是回到了人自身的家园,生活世界不是抽象的教条的组合,而是活生生的现实生活的展现。“生活世界是可以通过经验确定的事实,是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的事实,那么,一切的研究和探讨就应当从感性和经验出发,而不是从想象出来的前提或观念出发。”

马克思就曾经从生活世界的角度谈论过家庭问题,“应该根据现有的经验材料来考察和研究家庭,而不应该像通常在德国所做的那样,根据‘家庭的观念’来考察和研究家庭”。而我们在进行新闻报道的时候,往往是先从一个普遍的家庭应有的原则和理念出发进行报道,力图使所有的家庭都符合一种固有的理念,这在根本上是与生活世界的理念相冲突的。而否认了生活世界自身的经验设定,必然使得新闻报道以及国际新闻报道难以摆脱抽象的原则的规范,从而不能够真正体现对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关怀。中国网络事业的发展为国际新闻报道提供了一个真正关注具体的人的生活的前提,网络的技术条件可以容纳最大量的信息,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发布各种生活世界的信息,让人们亲身感受到自己的存在空间所具有的现实价值,从而在这些信息中不断地实现沟通与融洽,并最终形成对于自身生活的热切期待。

三、国外网站人性化经验可资借鉴

1.《纽约时报》网站(http://www.nytimes.com)

《纽约时报》是美国第一大报,也是世界上有重大影响的报纸,创办于1851年,现在由纽约时报公司出版,目前有全国版、东北部版和纽约版三种版本,该报于1996年1月上网。

《纽约时报》网站的国际栏目(World)分为五个板块:非洲、美洲、亚太、欧洲和中东。哥特式字体的“纽约时报”报名位于最上端,以白底黑色花体字作为横标显示,与主页风格一致,而在此横标的中间部位以较大字体显示World字样。在主页上位于左侧纵栏的导航区变为横栏,从左至右依次为:国际、国内(美国)、纽约/地区、商业、技术、科学、健康、体育、评论、艺术、时尚、旅游,然后以浅蓝色块显示了工作、房产和汽车信息。五个子栏目从国际板块下拉开,从左至右以浅灰色显示。

主体部分又分为左中右三个纵栏,左侧为世界各地的新闻,最上边一条配以大幅照片,为国际栏目的头条,如2011年3月20日(北京时间)的头条为“U.S.Missiles Strike Libyan Air-Defense Targets”(《美导弹打击利比亚防空系统》),之下是几条加了摘要的次重要新闻,涉及许多热点国家和地区,有的在右侧配发相关国际人物的头像或相关事件的小幅照片;再下面则是以上方式的重复,再报道一些重要新闻,如同一天的这一板块报道的是日本的核危机,然后下边的新闻都与此有关;再往下进入其他的国际新闻,同样是一条配照片,其他的加摘要;这些新闻之下以一条细线隔开,进入视频新闻,当天的为一大幅照片,旧的为小幅照片,放在新照片的右侧,竖行排列,点击即可收看。中间纵栏较窄,主要突出对新技术手段的运用,包括博客、播客、互动新闻、幻灯片等,最下方还有来自美联社和路透社的新闻;同时还利用最下方的一小块空间做了自己的广告。而右侧纵栏强调了《纽约时报》的服务功能,最上方为“时报话题:按国家搜索新闻”,然后有“添加到‘我的时报’”(即将时报国际栏添加到读者为自己设计的页面上,从而减少阅读过程中来自网站其他项目的干扰),以及“最受欢迎的文章”,包括“最多e-mail推荐”和“最多博客引用”,也包括来自其他媒体的文章,如英国的BBC广播、德国的《明镜周刊》和本国的对外关系理事会,最下侧则是一些广告。

《纽约时报》网站国际栏目的人性化主要体现在网页设计、内容选择和服务提供等方面:

首先,它的网页设计比较合理。(1)网页编排很干净,不拥挤,不花哨,舍得在文字之间留白,给人以宽松自在之感。这其实也是美国许多报纸网站的编排特色。而中国国内有些网站的页面密密麻麻、见缝插针,让人透不过气来。(2)在网络版的版面着色方面,《纽约时报》依旧体现了其百年大报、严肃大报的诉求。除了文章标题采用深蓝色外,各页面主要采用白底黑色字,页面上唯一的红色字体用来标注每条新闻的更新时间,或者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其头条也会出现红色的“breaking news”字样。整个版面以蓝色为主色调,穿插有橙色、墨绿色等小色块作为补色,给人以大方明快之感。与其他美国大报网站相比较,其图片和广告量明显较少,色调的统一让读者不易分散注意力。同时,在文章(不论新闻或资料)之内,则很少有关键词链接(像我们国内网站上常见的蓝色字词),这倒可以减少对连贯阅读的不必要的干扰。(3)《纽约时报》各个频道的主页和大多数页面统一分成三栏,上部均有频道导航,读者可直接进入任何一个页面。这一系列的页面设计简单清晰、层次分明、主次得当、排列有序,读者能很快熟悉它的版面式样,便于搜索和浏览。主页链接在网络版的各个版面均居于右上角,读者能够方便找到,并随时返回主页。(4)网站的搜索设计特别到位。我们知道,一般网站的首页及每个栏目的右上方都会有一个搜索框,便于读者查找自己所需的新闻,但《纽约时报》网站的国际栏目左下方也提供了一个搜索框,这样当读者将鼠标移到下方时不必再回去就可以直接搜索了。另外,它所提供的“按国家搜索新闻”的方式也比较特别,只要点击搜索框边上的三角下拉菜单就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国家的新闻了,或者按照搜索框下不同的分类指示也可以迅速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这些指示包括:人物,如“总统奥巴马”;主题,如“核武器”、“恐怖主义”;组织,如“塔利班”、“联合国”;以及地方,如“埃及”、“中国”、“朝鲜”等等,这些设置等于为读者提供了快捷键。

其次,《纽约时报》网站制作出了简单漂亮的网页,但同时依然推崇“内容为王”,在内容选择方面充分考虑了读者的需求,这一点从上面我们提到的国际栏目所包含的内容就可以看出,这里再举例加以说明。点击国际栏目右上角按地方所做的分类下的“中国”,进入一个完全关于中国的页面,该页面同其他国际新闻页面一样也分为三个纵栏,左右两个纵栏较宽,而中间纵栏较窄。

左栏以新闻为主,最上端是一张标志中国的照片,接下来是按时间排列的关于中国的文章精选,主要记录发生在中国的特别重大的事件,最早的一篇写于1900年3月24日。而中间纵栏首先是“China at a glance”(《中国一瞥》),一张非常简单的中国地图,标示了北京、上海、香港和台湾的基本位置,以及周边一些国家。接下来是互动区“Room for debate”(《辩论空间》),辩论题目包括如《中国的大学文凭值多少钱?》,《为什么羞耻感在中国已经失去了力量?》,《中国的工人到底想要什么》,《美国人真能学会中文吗?》等等;接下来是《纽约时报》编辑选出的对中国基本情况的介绍,如来自中情局的《CIA世界各国概况》中的中国部分,美国国务院对中国的简要介绍,《BBC国家概况》中对中国的描述等等;然后是与中国相关的站点,如中国网、新华网、中国日报网站、人民网、财经网等,也包括国外中国问题专家所写的关于中国的博客文章;此外还提供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中文站点,如反波网(中国特别著名的一个播客站点),电视记者柴静、少年作家韩寒的博客等,可以使懂汉语的人更好地了解中国;除此之外,则是关于中国的书籍,有张戎和乔·哈利戴合著的《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吉姆·曼编写的《北京吉普:美国企业在中国的短暂罗曼史》等,都配有《纽约时报》的书评;接下来,《纽约时报》网站还搜集了其他媒体对中国的介绍或报道,如来自《华尔街日报》、《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福布斯》杂志的等等,《纽约时报》网站都给出了它们的标题和来源;这些信息的下面则是《纽约时报》的多媒体报道,即用视频和幻灯片等提供的关于中国的报道。右侧纵栏最上端首先是关于中国的专题,涉及中国的方方面面,如“艺术与建筑”、“环境”、“网络审查”、“自由与人权”等;此外就是广告和其他一些服务信息,其中“最多e-mail推荐”、“最多博客引用”和“最多搜索”文章则与其他页面一致,但广告是与中国有关的,而“获得RSS反馈”和“获得警报”也都是关于中国的,只要订阅,就可以获得相关信息。这些广泛的资料基本可以满足大多数读者的不同需求。

此外,在新闻的内容选择上,《纽约时报》网站也致力于强化国际新闻的可读性与启示性,所以它将目光更多地投向了深刻反映各国文化传统的题材。有时它不把时效强的突发新闻(除非类似“9·11”这样的重大事件)置前,反而将一些国内外文化传统现象、富含文化内核的深度报道,置于突发性新闻或政治新闻之前,反映了它在国际新闻选择方面的独特视角。比如,《纽约时报》网站2004年6月10日的一篇文章《威尼斯的悲哀:观光者批量涌入》就放在了动态的国际新闻之前。文章提到,旅游城威尼斯“人满为患”造成的拥挤、污染等现实,正严重威胁威尼斯的传统,迫使威尼斯试图做出“限游”举措,此举引发了激烈争议,所以该文刊登后的6月13日和16日,网站又登载了两封“给编辑的信”,谈论威尼斯的旅游问题。

2007年9月16日网站载文《泰国发现女拳击手》,提到越来越多的泰国年轻女孩逐渐打破传统,参与到男性为主的拳击运动中来。同年11月17日,它又刊登文章《世界是扁平的:瑞士巧克力想“覆盖”世界》,文中提到作为传统巧克力消费大国的瑞士,试图将其巧克力品牌的市场开拓到俄罗斯、印度与中国等全球市场。这些报道题材不是单纯地反映各国的新闻事实,而是从事实中挖掘出其所包含的独特文化传统价值,从而使得国际新闻的报道不仅深刻,而且好看,赢得了广泛的受众以及同行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