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国家传播战略
19694100000026

第26章 国家传播战略模式(3)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创立者和奠基者。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和理论家,而且还是卓越的无产阶级报刊活动家。他们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政治活动,始终伴随着一系列有声有色的报刊活动。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岁月中,他们创办、主编和参加编辑的报刊有十余家,指导过的各国工人报刊有数十家。他们通过对自己报刊活动实践的总结和对新闻事业一般规律的理解,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基本原理,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中的主要精力用于指导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共产主义运动,因此在他们的报刊实践和报刊理论中关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报刊的内容占了很大比重,特别是党报理论成为他们新闻思想中的重要内容。而正是这些理论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主要内容。

2.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党报思想的主要内容

(1)党报党刊是党的重要思想武器和政治阵地,是党存在和发展的标志。

(2)党报党刊必须遵守和阐述党的纲领和策略,按党的精神进行编辑工作。

(3)党报党刊应当真正代表和捍卫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利益,成为他们自己的报纸。

(4)党报党刊要成为党内批评的强大武器,敢于开展新闻批评是一个党有力量的表现。

(5)党报党刊要处理好与党的领导机关的关系,在党的领导和监督下开展工作。

(6)党组织要加强对党报党刊工作的领导和监督。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闻理论,作为一种科学的新闻观,是世界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新闻事业的工作指南。

在我国,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学说。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对新闻工作始终给予高度重视,将其视为党和国家命运所系的事业,并结合国内和国际形势,继续丰富马克思主义新闻学说,形成与时俱进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其中,新闻工作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放在首位,以“三贴近”指导新闻工作,是我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内容。

总的说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始终是根据时代与形势的发展,以及党的新闻工作的实际需要,不断充实新的内容,形成新的观点,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内涵。因此,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形成和发展过程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可以说,没有创新,不能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就会失去发展的动力,同时也会失去存在的价值。

(三)印刷媒介对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推动

报纸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种大众新闻传播媒介,无论对人类历史进程,还是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推动,意义都是十分重大的。由于信息传播的全球化,离不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全球政治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因此,以报纸为主的印刷媒介对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推动,体现在社会进步的各个方面。

第一,相对于封建社会的“小众化”(贵族化)而言,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报刊已经具有了“大众化”的倾向。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从而将资产阶级报业带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以普通民众为读者对象的“廉价报纸”(即“大众化”报纸)时期。这一时期,由于报纸日渐迎合下层民众的口味,而且售价低廉,读者范围不断扩大。然而,这一时期的“大众化”只是具有初步的形态,其发展也十分不稳定,与后来的大众化报纸不可同日而语。

第二,报纸的大众化发展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的进步。19世纪大众化的廉价报纸出现以后,尤其是19世纪末报纸的“大众化”过程完成之后,报纸不再接受党派津贴而转为自由出版,独立经营。报社也不再接受任何形式的新闻检查而享有了较为充分的出版权、采访权和发布权。在内容方面,报纸以各类信息为主,尽可能地向读者提供有关各项事务的信息,并给包括各界人士在内的广大读者以充分的言论表达自由。在这一过程当中,报纸作为“社会公器”起到了舆论监督的作用,使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倡导的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得以贯彻。与此同时,经过自身的实践,报界对资产阶级言论自由的原则进行了补充、修正,使它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由此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的发展。

第三,报纸的大众化发展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意义上的报纸产生于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之时,它以19世纪“大众化”报纸的出现为起点,实行企业化经营,以降低售价、刊登广告、扩大发行作为生存之道,由此而成为自负盈亏的独立的经济实体。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竞争日趋激烈,买方市场逐渐形成。为了在竞争中胜出,商家采取各种手段推介产品,扩大销售。在此过程中,作为大众信息载体的报纸愈发受到他们的青睐。于是,发行量大的报纸就获得了大量的广告,而广告又刺激报纸降低售价,扩大发行,赢得更多的读者。这样又能吸引更多的广告,其结果是数额巨大的广告费源源而来,成为报纸的一项主要收入。20世纪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生产、资本集中过程的加剧,报纸上的广告越来越多,广告收入在报社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以美国著名的报纸《纽约时报》为例,报纸大量刊登广告,大小广告共占报纸总篇幅的三分之二;在其总收入中,30%来自报纸的发行,70%来自广告。广告“养活”了报纸,成为它的经济命脉;同时,通过刊登广告,推销产品,报纸又反过来成为经济发展的一种推动力量。它启动消费,平衡供需,促进市场的繁荣,从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由上述几点可以看出,印刷媒介对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推动,首先归因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现代资本主义是一种以追逐利润最大化为导向的、开放的社会形态。在资本增值的商业逻辑支配下,不断突破地域界线,在海外争夺原料产地、廉价劳动力和商品市场的对外殖民成为资本主义自我发展的必然选择。经济上的资本逻辑决定着文化上的信息逻辑。从17世纪开始,英国作为新兴的工业国逐步替代了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旧的贸易大国,有目的地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发展工商业,传播西方文化,将报刊移植到世界各地。只是在这个时候,新闻传播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正如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J.Habermas)所说,直到17世纪末,社会才具备让大众知晓信息的条件,“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新闻”。

印刷媒介对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推动同时得益于地理大发现、远洋航运和邮政系统的改进及其所导致的印刷媒介的全球化。世界地理大发现使得欧洲的商业和工业从地中海贸易转向全球贸易,因此造成对新闻传播的规模化需求。

媒介的产业化是在“大众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反过来又促进大众化报业的发展,使它拥有了更为雄厚的资金和更大的规模。这是因为,产业化是各种资源的优化和强化,它有助于报社更新设备,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有助于报纸稳定售价,扩大发行,争取更多的广告;有助于报业经营者集中监控,统一管理。

概括地讲,从18世纪至19世纪,现代报刊遍及世界各个角落,完成了起源的全过程。这其中,德国中世纪的印刷新闻是最初的源头,16世纪三个欧洲商业民族,即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在全球的贸易是一个不可超越的历史过渡,最后才发生以英国为主的将现代新闻传播业移植到世界各个角落的文化传播过程。全球性的传播体系发端于印刷媒介时代。以报刊为代表的印刷造就了大众传播,把人类首次引入到大众传播的时代。伴随着印刷媒介的跨国、跨地区传递,印刷媒介所承载的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由近及远地渐次传播出去,把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民众纳入读者群当中。

第二节 电子媒体与国家传播战略模式

一、电子传播时期

(一)电子媒体的发生和发展

进入19世纪中后期,人类在电子传播技术上的突破,是继印刷媒体成为大众传播媒介后,人类传播史上的又一次革命。

电子传播一般分为有线传播和无线传播。在有线传播方面,英国科学家迈克尔·法拉第(Michael Faraday)和美国人塞缪尔·摩尔斯(Samuel F.B.Morse)的名字与电报的发展紧密相连。电报本身不是大众传媒,但它为大众传播提供了快速有效的通讯手段,而作为现代重要传播媒介的通讯社,也是在电报技术发明之后才出现和发展起来的。

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的现象之后,1843年,塞缪尔·摩尔斯发明了电报机,之后他想方设法说服让抱非常勉强态度的国会批准,拨款三万美元架设一条从巴尔的摩到华盛顿的超过40英里的电报线。1844年,该电报线修建并投入运营。摩尔斯的第一份电报电文是“上帝创造了何等的奇迹!”电文是用摩尔斯发明的迄今仍被称为“摩尔斯电码”的点、划电报符号发出的。1858年,横跨大西洋的海底电缆完成。1876年,贝尔(Alexander G.Bell)发明了电话机,开创了人类利用电流传送声音的先河。电子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推动了传播事业的发展。

电报发明后,各国纷纷将电报应用到新闻和信息传播中去,开始建立现代新闻通讯社。19世纪30至50年代,通讯社首先诞生在法国。当时适应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和人民文化程度的提高,出现了“大众化”的报纸,发行量激增,对新闻的需求量大为增加。与此同时,电报通信事业迅速发展。60年代形成了从欧洲、美洲延伸到亚洲的有线电报通信网络,通讯社专门采集各地新闻并以较经济的订费同时供给多家报纸。它的出现,使新闻事业内部实现了社会分工,促进了报业的发展。

在无线传播方面,1895年意大利人马可尼(G.M.Marconi)和俄国电气工程师波波夫分别研制成功了最早的不用导线传递电信号的无线电通讯装置,经过连续多年的试验和研究,马可尼于1901年实现了横越大西洋的远距离无线电信号传递,为广播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最初的无线电仅作为通信工具而没有用于新闻娱乐这些大众信息传播方面。美国的西屋电器公司(Westinghouse)创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无线广播电台——KDKA广播电台,该台于1920年11月2日正式广播。首次播出的内容就是关于哈定和考克斯两位候选人在总统竞选中的得票数。其时效之快,使美国报界大吃一惊。此后,新兴的电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921年美国的电台只有30家左右,到1923年,数量猛增到600家。1926年美国第一个无线电广播网——全国广播公司(NBC)成立,1927年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成立。30年代末期,广播界有了自己的新闻采访机构。1943年,美国第三个广播网——美国广播公司(ABC)成立。广播的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大。以社会收音机的保有量为例,1930年,美国广播接收机的数量为1400万台。194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美国已有4400万台收音机。这一时期,广播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得到发展。

在无线广播发展的基础上,扫描技术的发明为电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20年代末到30年代,世界主要国家,美国、英国、德国、法国、苏联,都在研究无线电视。1936年德国的实验电视部分转播了柏林奥运会。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BBC)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开始正式播送节目,标志着电视媒介的正式诞生。此后,法国(1938)、美国(1939)、苏联(1939)等国相继开办电视台。在无线广播电台出现十几年后,电视技术就被推向社会,成为广受欢迎的大众媒介。只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断了电视的发展,使之在50年代初重新开始。然而,又是仅过了十几年,苏联和美国于1962年将通讯卫星送上天空,并成功地进行了卫星信号的洲际传播,从而,在相距遥远的地方之间进行瞬间可达的声音和图像的传播得以成为现实。1969年7月20日,当美国宇航员乘“阿波罗”号宇宙飞船登上月球时,他们在月球上安装了电视摄像机实行实况播映,当时有47个国家约7.23亿观众收看到了这些图像。

除广播和电视外,电影作为另一种电子传播媒介的出现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一般认为,电影是美国著名科学家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于1889年发明的。1894年,他的电影摄像机开始在纽约放映电影。1895年12月28日,法国发明家和电影导演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布辛大街14号大咖啡馆中,用现代电影雏形的“活动电影机”首次售票公映自己拍摄的影片,这一日子被认为是电影时代的正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