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国家兴衰的传播动力机制研究
19694200000021

第21章 传播与国民性格(5)

第三节 传播与中国国民性格、民族精神的熔炼

以上我们主要以日本为例,关注了传播与国民性格及国家命运的关系问题,还探讨了德国、俄罗斯等国家的情况。然而,最重要的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回顾近代的历史,再来反思和深入分析中国国民性格问题,依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本节中,我们着力研究的是中国崛起背景下的传播与中国国民性格、民族精神的熔炼问题。

关于中国国民性格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中国国民性格,有不少学术文献乃至文学作品对此进行了深入广泛的探讨。对中国国民性格的研究实际上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年代,在近代中国,一些西方来华的传教士已对当时中国人的性格进行观察描写。例如:1894年,美国传教士阿瑟·斯密思(A.Smith,旧译为:明思溥)根据自己在中国生活22年经历的细致观察,写出了《中国人的性格特征》(Chinese Characteristic)一书,较为详细地描述了他眼中的中国人的性格。梁启超也曾写了若干文章探究中国的国民性,并思考改良之道。鲁迅运用其高超的文学手法深刻描绘和展现了中国人的各种国民性,例如,他以杂文、小说的形式进行入木三分的讽刺、匕首投枪般的揭露以及冷峻严肃的分析,来触及中国人的灵魂世界,他的小说《阿Q正传》揭示了主人公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懦弱、奴性等性格弱点,折射出鲁迅对于国民性的深刻批判精神;当然,在他的笔下也有对呼唤国民性格中阳光一面的呐喊和直言,也有对“中国的脊梁”的讴歌:“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梁漱溟在他的《东西文明及其哲学》中对中国、印度和欧洲三大文明区域中的人格形态也有深刻的剖析和洞见,在他看来,文化的区分本质在于意志克服外在障碍和满足自己欲望的态度与方式,欧洲人以征服自然和环境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中国人则在欲望与环境之间力求一种平衡。

在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也曾掀起对中国国民性的探讨,但多是从批判的角度,说明中国人性格的薄弱之处。例如,对于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引发的诸多讨论。中国的学者、作家和社会大众几乎没有停止过对于自己民族性格的反思和探讨,特别是在国家面临危难时刻、民族命运受到挑战的时候,如何建构新的国民性格,也一直成为不断摆在国人面前的时代课题。近年来,关于《狼图腾》这本小说,在中国就掀起了对于民族性格的各种意见讨论甚至争论。一些观点甚至认为,当代中国需要强调和弘扬“自由独立、不屈不挠的游牧精神和狼精神”。

案例分析一:《狼图腾》的文本传播与民族性格改造

《狼图腾》其实只是一本小说,2004年在中国出版发行后,就引起广泛的阅读、推崇、热议、批评及辩论推崇者推崇该书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探掘,批评者认为其文化造假等等,各种评论非常多。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2005年8月12日在《光明日报》上有一篇评论《〈狼图腾〉的再评价与文化分析》,可供参考。在整个华文阅读圈中激起阵阵涟漪和波浪。《狼图腾》的销售一直占据着图书的排行榜的前列,本书研究所据的版本已经是第30次印刷版本,标明印数累计达1130000。在该书畅销的同时,与“狼图腾”相关的文化讲座和采访报道、广播电视节目也不计其数。例如,2009年6月在浙江图书馆著名论坛《人文大讲堂》上,廖可斌教授以《我们应塑造怎样的民族文化性格》为题的讲座以对《狼图腾》文本和“崇狼热”现象的分析展开演讲论证。2010年2月初,笔者用CNKI进行检索,题名中包含“狼图腾”的文献就有204篇,相当多的是文学评论、书评以及就《狼图腾》展开的在文化、民族、文学方面的研究论文。可见,这本书在中国国内的传播影响力是非常大的。

《狼图腾》不仅在国内屡创销售佳绩,而且还进军海外市场,很有声势。根据该书策划安波舜介绍:截至2006年5月,《狼图腾》的海外版权已经成功签约24种语言。除了主要的发达国家和语种,如英、法、德、日、西班牙、意大利之外,欧洲的小语种如土耳其、希腊、匈牙利、斯堪维的亚语(包括芬兰、挪威、丹麦)、荷兰、葡萄牙以及东欧的拉脱维亚语和俄语等,亚洲的日本、韩国、泰国和越南也买了版权,应该说,《狼图腾》已经覆盖了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其中,企鹅的英语版将发行全世界110个国家和地区。同时在北美、英国、澳大利亚三个地区分点印刷。2008年,其英译本(Wolf Totem)由企鹅图书出版公司正式出版。这意味着《狼图腾》在世界上的广泛阅读,成为国外读者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一些阅读反馈显示出西方人对《狼图腾》的解读也同样存在多种方向和理解的不同。例如,德国汉学家顾彬在接受“德国之声”访问时,批评《狼图腾》说“对我们德国人来说是法西斯主义,这本书让中国丢脸”。两种观点的褒贬相距是如此之远。无论反响如何,都说明《狼图腾》产生的巨大社会影响力,因而《狼图腾》是一个非常好的传播文本分析的样本。下面就着重对《狼图腾》这本书进行分析,来探讨中国民族性格(或国民性)的改造问题。

一、《狼图腾》的篇幅结构和故事梗概

《狼图腾》这本书总共由三部分文字组成,第一部分是一个1300余字的《编者荐言》;之后就是小说的正文,一共有35章,然后加一个尾声,大约38万字,是“以狼为叙事主体的史诗般小说”安波舜在《编者荐言》中对小说本身的评价。从一个知青的视角写了几十个有关草原狼的故事;最后有一个重要的部分是《关于狼图腾的讲座与对话》(以下简称《讲座与对话》),写的是主人公陈阵重返草原时与其朋友杨克之间的对话讨论。这部分基本带有一种理论论述和思辨的色彩,没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大约有7.8万字。

由于我们关注的是该书对于民族性格的一些思想和议论,于是,通过词频的简单分析,就发现在全书中关于“民族性格”总共出现了145次,“国民性格”出现了23次,“狼性”出现了201次,“羊性”出现了41次;但这些词大多集中出现在《讲座与对话》中,分别占据了95.86%,86.96%,77.11%,93.18%;由此可见,全书关于民族性格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第三部分的内容中。换句话说,《讲座与对话》用了全书17%的篇幅内容集中讨论了民族性格问题。

二、对《讲座与对话》的文本分析

下面主要分析《讲座与对话》中关于民族性格(或者说国民性)改造的论述。在这部分文本中,作者通过主人公陈阵之口,从炎黄初祖时期一直分析到清朝、民国及中国当代的民族性格与历史兴衰的关系,还分析了西方列强及日本的民族性格。可以说,《讲座与对话》全篇具有一种非常宏大的历史视野和分析深度。

首先,考察其理论逻辑的基石。全篇的论述是基于这样的一个原理:“民族存在决定民族性格,而民族性格又决定民族命运。”(姜戎,2004:367)这一表述在书中出现多处,还有一处更强化的论述:“民族存在决定民族性格,更强的民族存在决定更强的民族性格;而强悍的民族性格又可以反作用于民族存在,主动果敢地为自己民族创建起更加强悍先进的民族存在,以强化民族性格。强者为王,超强者夺冠。”(2004:401)并且紧接着,作者分析日本、俄罗斯崛起的历史,评价道:“这两个原来比自己落后得多的邻国,都是凭借强悍的狼性格,后来居上骑到中国的头上的”(2004:401)。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在其民族性格的分析维度上大致只有强悍和软弱两种,即分别归为狼性和羊性。

其次,考察其理论分析的基本逻辑思路和规律性认识。在全篇中有这样一段话,很有代表性,其中对民族性格软弱的危害性进行了重点阐述:

性格对于个人来说,是其能否成功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对于民族来说,民族性格则更是一个决定民族命运的生死攸关的国家大事。从世界各民族兴亡盛衰的历史看,民族性格属于民族脊梁问题。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的性格强悍进取,这个民族生存发展的机会就大就多;而一个民族的性格软弱,这个民族被淘汰的可能性就增大。从世界上实际存在的民族价值标准看,民族性格软弱是一个民族最致命的缺陷。因为,软弱的民族性格是万恶之源,它将导致一系列最可耻、最不可饶恕的罪恶:不思进取,坐井观天、丧权辱国、割地赔款、叛卖投降、俯首称臣;人民被杀戮、被贩卖、被奴役、被歧视;民族被改种、改文、改姓、改身份等等。世界上无数古老农耕民族就因其性格软弱,而被残酷的世界无情淘汰。世界发展到现在,人口激增,生存空间和资源日益短缺,民族性格问题更加突出,因此,必须更加充分重视民族性格问题。为此,就必须从民族性格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华文明的演变发展史。(2004:375)

由此,作者给出了一个分析中国历史盛衰演变的规律性认识:“从西周以后,华夏民族一个主导性的盛衰规律也由此开始:一旦华夏民族性格中的羊性太强于狼性,华夏就被异族入侵,山河破碎,任人宰割;一旦狼性太强于羊性,华夏中国就专制暴政,或军阀混战,民变蜂起,战乱不休。只有华夏民族在性格上的狼性羊性大致平衡,狼性略大于羊性时,华夏中国才疆域扩大,国富民强,经济文化繁荣昌盛。”(2004:375)根据这个标准,中国的各个历史朝代的主要时期基本都可以划分在这三大类中。然而,即便是这样的分类,也很难完全说清楚历史上的各种兴衰现象与民族性格之间的必然联系,于是,作者还引入了农耕与游牧文明之间长期的相互“斗争、融合和发展”的历史主线。“一般说来,游牧民族尚武善战;农耕民族尚文重教化。”(2004:374)“这条主线的历史比阶级斗争的历史更久远、更漫长,在阶级还没有形成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而且这条主线的历史对中华文明影响也更深远,至今还在发挥作用。”(2004:371)对于这条主线,作者还总结了一个规律:“受到过游牧民族输血和混血的北方中原,无论被战乱破坏得多么严重,但大多可以灭掉或收降南中国汉族政权,而南中国汉族的最后政权则无一例外都被北方国家轻易灭掉。”(2004:382)由此规律可以证明,“游牧性格大大强于农耕性格,强悍性格是一个民族自立于民族之林的决定性因素。纯农耕的南中国一旦丧失了残存的炎黄游牧精神,又得不到新鲜游牧精神的输血,也就丧失了民族的脊梁,即便有发达的文化和经济也无法捍卫自己的国土、保障自己国家的独立。”(2004:382)

再次,考察其对整个中国历史兴衰王朝更替的总体分析。作者根据其设定的理论基石和逻辑线索,从炎黄大战一直分析到清末的整个历史进程。除了个别历史时期以三言两语带过之外,都进行了有关狼性与羊性、游牧与农耕角度上的分析,洋洋洒洒,充满激情。对此,本书稍加梳理,其论证的整体框架与结构就一目了然当然,在这些历史时期中,有的分析并不完整和全面,例如,对于明朝的分析,主要是分析帝王和猛将的性格,因而,在本书表格制作中的内容略显单薄。

最后,考察其基本结论与思想倾向。实际上,整个《讲座与对话》的基本结论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毫无遮掩的,那就是要以“强悍进取”的游牧精神来改造农耕民族的软弱平庸。几乎随便截取一段文本进行总结,都可以得到这一结论,就如同一个基因蕴含在整个生命体内一样。在开篇之后,作者就直接通过陈阵之口说:“中国病的病根就在于农耕和农耕性格。”(2004:364)所以,要批判之、改造之,就“必须使用比农耕历史更悠久、更有生命力、更有战斗力的游牧精神武器。”(2004:364)在作者看来:“发展生产力是振兴民族的基础,但还不是基础的基础。必须把培育强悍进取的民族性格和发展生产力同时并举,这才具备民族腾飞的两个翅膀。”(2004:387)

其思想倾向是借对狼图腾崇拜的一种原始性的梦幻般的描述和想象,来召唤一种游牧精神。如果说在整本《狼图腾》书中,作者对狼和狼图腾进行了一遍又一遍的讴歌与赞颂,那么,在《讲座与对话》中则对其精神的实质——游牧精神进行了一次次的激情四溢的彰显与升华:

我所说的游牧精神,是一种大游牧精神,不仅包括草原游牧精神,包括海洋“游牧”精神,而且还包括太空“游牧”精神。这是一种在世界历史上从古至今不停奋进,并仍在现代世界高歌猛进的开拓进取精神。在历史上,这种大游牧精神不仅摧毁了野蛮的罗马奴隶制度和中世纪黑暗专制的封建制度,开拓了巨大的海外市场和“牧场”,而且在当前还正在向宇宙奋勇进取,去开拓更巨大更富饶的“太空牧场”,为人类争取更辽阔的生存空间,而这种游牧精神是以强悍的游牧性格、特别是狼性格为基础的。草原的“飞狼”最终还是要飞向腾格里、飞向太空的啊。(2004:364-365)

在《讲座与对话》中,作者还表达了一种对中国崛起和中华文明复兴的热情期待,认为“东方睡狮”将由于狼图腾精神的复活,而真正苏醒和抖擞起来。(2004: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