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媒介融合时代的电视新闻创新
19694300000032

第32章 媒介融合时代日本电视新闻节目发展研究(2)

(二)日本电视新闻的“视觉主义”路径

1.道具实物“点睛之笔”的震撼力

1985年《新闻站》年末特别节目中,观众在演播室里看到了520双鞋子。那年夏天日本发生了一起空难,520人遇难。520双鞋出现在演播室这一事件强烈地刺激了观众的感官,为《新闻站》贡献这一良策的是来自电视剧的制片。2002年2月1日《新闻站》在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号空中分解”时,在演播室里放置了一个近3米高的航天飞机模型,这一微缩模型将观众眼球“超速音”吸引过来。节目主持人久米宏在介绍哥伦比亚号的背景资料时,站在模型旁边。随着久米宏的介绍,摇臂摄像机镜头缓缓地从模型的顶端一直拉到底部,再淡入正面全景。除此之外,节目制作者还在新闻评论员的右手摆放了一个0.5米高的小模型,以方便解释说明时使用。更具说服力的是,在节目中还展示了关键性的实物——隔热板。事件发生之后,舆论普遍认为,是隔热板的脱落导致了灾难的发生,后来调查结果也证实了最初的猜测。

在报道政治新闻时,节目中很多时候会使用“玩偶”。这些表情鲜明的玩偶放在主播桌子的一边,其夸张搞笑的表情与主持人、评论员点评新闻的视角或相辅相成,或截然相反。通过玩偶表情侧面传达出新闻制作者的“新闻表情”,这一创新性的使用手法,使得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倾向的脉动更加强烈。

新闻报道的不是“事件”,而是“人物”。透过纷繁复杂的事件脉络,新闻报道显露的是世间鲜活的人物性格。人物性格决定了事件的发展方向,新闻报道的实质就是对事件人物的解读与定性。新闻图像中的人物对于观众来说,“距离感”颇强。怎么让新闻人物鲜活起来,怎么让观众对新闻人物感兴趣,TBS电视台早间大型新闻直播节目《御法川法男一早就一针见血》的美工在演播室放置了与新闻人物真人等身大的人物版。那些表情丰富、特征明显的真人等身大的人物版,借助的正是静态的脸谱视觉显像功能。观众一看到人物版,立刻可以知晓人物性格,对于新闻事件的理解起到辅助作用。站在人物版群像中的御法川法男,将一位位新闻人物引见给电视机前的观众,这样的新闻表现样式怎么会不吸引人呢?!

2.CG技术改变新闻事实的表现力

1982年,NHK电视台《新闻中心9点钟》首次在电视新闻节目中使用CG技术,CG首先被运用到独立成块的“天气预报”板块里。从费时费力的手工绘制到快速方便的CG技术,电视新闻节目借助技术手段改变信息传播样态的时代开始了。

2002年2月1日,《新闻站》为了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号空中分解”,在解释说明爆炸过程时,通过大量的CG演示了航天飞机从出现故障到完全解体的整个过程。主持人还被置于虚拟空间,在CG制作的美国南部区域三维动画上,演示了航天飞机爆炸轨迹以及残骸散落的地域范围。通过视觉装置的运用,可以使受众比较容易明白事件发生过程中出现的复杂现象,有助于信息的无障碍接收。

朝日电视台上午时段的一档新闻资讯节目Super Morning在节目导视段落利用CG技术制作出超大虚拟画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膨胀感”。2010年8月,日本电视台News Zero报道最新内阁成员时,通过CG技术在演播室上方将最新内阁成员一一排列出来,每当谈到一个内阁成员时,该内阁成员的照片和个人简介一并弹出,颇具视觉震撼力。

电视新闻信息的视觉化倾向并不以取代文本内容为目的,而是为了更快速、更有效地让观众理解有声语言的文本信息。统计类的图表、逻辑关系的模型块、带有故事情节的三维动画(漫画)、新闻视觉化的多元使用有效地提升了电视新闻的镜面信息表现能力。

3.“小”题板的“大”作用

日本电视新闻节目中,经常会使用小题板。这些题目事前被粘上胶贴,随着节目的推进,主持人将胶贴有步骤地撕下来。以小题板为道具,将新闻事件、新闻话题以关键词、关键句的形式展现出来,这一新闻制作手法主要是为了适应电视媒体的特性。

直播时,主持人的职能负担越来越重,如播报、采访、记者连线报道、推进节目进程等等。而那些需要重点报道的事件,大量地消耗着主持人的“事前储备力”。小题板的使用一方面让观众对于此时此刻的话题推进有个整体把握,另一方面则是间接帮助主持人,减轻其“记忆负担”。因为小题板前后印制的内容一样,主持人只需要看小题板背后的文字,有条理地组织自己的即兴语言,便可以轻松地完成节目,而不用事前花费更多精力死记硬背新闻事实。

TBS电视台早间大型新闻直播秀《御法川法男一早就一针见血》可谓将这一报道手段利用到了极致。

首先,节目中将新闻文本内容“报纸化”。所要报道的新闻内容被打印出来,贴在新闻板上,打印的字很大。

其次,新闻的大部分内容都被颜色各异的不粘贴纸粘着,御法川法男一边介绍讲解,一边将五颜六色的不粘贴纸“撕”下来。之所以说该节目将这一手段发挥到了极致,是因为他们使用的是“超大版”策略。

伴随着令人为之一震的效果音和主持人煞有介事的表情,一张张不粘贴纸被毫不客气地撕了下来。就是这样一个夸张的动作,就是这样一个新壶老酒的表现手法,让《御法川法男一早就一针见血》的新闻报道变得很有深度。特别是对于某些新闻事件的层层“撕”析,观众很容易记住主持人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因为那些醒目的、超大的字体负载的是“词汇”,这些词汇最终的落脚点都是对新闻事件的定性与判断上。

四、成熟完善的突发灾难事件报道机制——“3·11”大地震报道分析

从上述日本电视新闻报道的发展进程来看,日本的电视新闻报道非常成熟,他们面对突发事故、灾难事件时主动积极、有序应对,此次日本“3·11”大地震日本NHK电视台以及商业电视台的快速、“安心”报道便是有力证明。

(一)地震瞬间的日本电视媒体——NHK一马当先,商业电视台紧追其后

2011年3月11日,日本时间14∶46,NHK电视台正在直播日本参议院预算委会议,14点46分54秒NHK电视台紧急地震速报系统(Earthquake Early Warning,简称EEW)画面自动弹出,播音员向宫城、岩手、福岛、秋田、山形五县的居民发出地震预警信息。随后,在电视画面的最上方出现了字幕信息,正在收看电视直播的观众从画面上看到会议现场工作人员脸上现出惊异的表情。播音员报道说:“会议现场也出现了明显的震感,震感持续了10秒左右。”地震紧急系统画面弹出之后的1分35秒,NHK启动了特别报道。演播室的播音员沉稳地说:“现在东京涩谷演播室内震感强烈。”画面首先切入仙台,从镜头上,观众明显看出剧烈的晃动。接下来播音员介绍说:“政府进入紧急救援状态,宫城县知事已向政府求援,希望派遣自卫队进入震灾前线。”演播室内其他工作人员交换信息的背景声不时传出。很快,海啸警报以日语、英语、汉语、韩语、葡萄牙语的形式播出。从这一刻起,日本NHK电视台开始了长达一周的突发事件特别报道。

自地震发生后的8分钟之内,日本NHK电视台以及其他五家商业电视台中断正常节目,依次开始进入紧急突发事件的特别报道。

(二)快速报道的硬件支持——紧急报道系统的开发与使用

地震发生时日本NHK电视台自动弹出的画面是地震紧急速报系统的预警画面,该系统于2006年8月1日试运行,2007年10月1日正式使用,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地震信息发布系统。作为警报预报系统之一的地震紧急速报系统,以日本气象厅提供的地震预报为基础,通过媒体向一般市民及时、快速地发出预警信息。在2011年3月11日之前,该系统发布过17次预警信息,出现过一次误报。日本NHK电视台自2007年10月1日开始,在电视台和电台同时使用该系统。当系统自动弹出时,要求正在担任节目直播任务的播音员和主持人马上播出地震预警信息。

2011年3月11日14点46分54秒NHK正在直播议会预算讨论时,地震紧急速报专用画面自动弹出。在接下来的两分钟内,NHK完成了从预警系统自动启动、值班播音员机动化承接报道、重大事件特别节目启动、海啸预警信息发布等一系列报道程序。

预警系统自动播报:预警信息以两声警铃的播出作为标志,由NHK著名播音员末田正雄录制的预警播报重复响起,“紧急地震预警,请小心,将要发生强烈震动”。

值班播音员机动化承接报道:随后全天24小时值班待命的播音员立刻做出反应,自动承接播报,当地震紧急速报画面弹出,值班播音员发出预警信息播报时,在电视画面上方同步出现文字飞幕信息。

重大事件特别节目启动:自地震紧急速报系统启动1分35秒后,NHK开始特别报道,伴随着警铃声,电视画面切进演播室。伴随着播音员一连串有声语言的提示性信息,电视画面切进了仙台,随后播音员播报灾情信息。

海啸预警信息发布:在第一阶段报道出各处地震级别之后,随着两声警铃声的再次响起,NHK开始发布海啸预警信息,画面上出现了示意图,日本列岛面向太平洋的海岸均出现海啸警报。海啸警报以三种颜色划分,分别表示大海啸、海啸、海啸注意报。观众可以听到NHK播音员依次报道即将遭受海啸袭击的地名,还可以听到海啸自动预警系统用多国语言发布的预警信息。

(三)反应迅速的紧急报道机制

1.紧急特别报道机制的构筑

2.目前,日本各家电视台已经建立的“紧急报道机制”源于NHK始发的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报道机制。NHK作为政府指定的唯一公共放送机关,在其《日本放送协会防灾业务计划》中,就灾害报道的诸多事项制定了极其周密的实施细则。NHK的“紧急报道机制”的构成,包括“放送机关的特殊运作”和“节目编成”两大部分。所谓“特殊运作”,是指以NHK会长为首设立“灾害对策总部”、采取紧急措施(制作播出设备的调配、通信系统保障等)、恢复制作和收看常态对策等,而“节目编成”则是指发出紧急警报信息、制作播出相关新闻、防灾政策解析、安定民心的教育和娱乐节目的制作播出等。近年,NHK利用高科技不断完善紧急报道机制,使灾害报道从“结果型”转变为“预报重视型”,减少了灾害造成的损失。

朝日电视台“节目编成”的具体内容包括灾害发生信息的确认、以字幕新闻形式迅速播出、在受灾情况确认后中断正常节目、优先报道该信息;同时,根据灾害的程度,判断是否制作播出特别报道节目。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日本各家电视台建立的“紧急报道机制”不仅适用于灾害报道,也适用于选举报道和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例如,美国“9·11”恐怖事件)。遇有各类突发事件时,紧急报道机制保证迅速地动员台内全部力量,及时、准确地将信息传达给受众。事实上,紧急报道机制已成为政府社会危机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紧急特别报道机制的保障

为了应对重大灾害发生时的新闻报道,NHK报道局刻意安排近300人的记者、编辑居住在距离NHK放送中心方圆五公里的范围内,并且,这些人员还要定期进行徒步到达NHK放送中心的“非常时刻训练”,以此保证上述人员能够迅速到达电视台,随时奔赴新闻现场。

由NHK自主研制开发的“skip back recorder”录像装置可以将地震发生的全过程记录下来,即使在断电的情况下也能正常工作。1995年阪神大地震时的图像就是由这一装置记录的。同时,NHK还在日本400多处场所安装了24小时自动监控摄像机,各个地方支局可以遥控。这样,无论何地发生重大灾害,NHK都可以获得第一手的图像资料。此外,NHK有11架安装有HD摄像设备的直升机,分散在日本境内的9个基地;在东京和大阪的基地,机师、摄像师以及设备操作人员实行24小时待机制度。

在经历过1995年阪神大地震的灾害报道之后,NHK“灾害报道”应对机制更加务实。作为灾害对策,他们注重灾害发生时的有效放送、卫星通信联络设备、电视台的抗震度、电视台抗震用生活必需品的保证以及实战性的教育训练等等。仅就灾害报道教育训练内容而言,就包括假定在发生大地震时电视台本身也遭受灾害的情况下直播报道的完成、各种灾害报道经验的介绍、工作人员防灾意识的培养等等。此次日本“3·11”大地震之后,日本放送协会在《放送调查与研究》2011年第6期中刊发了地震发生两个小时中NHK电视台以及五家商业电视台的紧急报道内容。由此可见,NHK的新闻报道不仅仅面向民众,同时也不断修正自我,积极承担起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