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中文的“不折腾”包含很多意思,根据不同语境会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如何用最恰当的受众母语来传播“不折腾”蕴含的意思,一时间见仁见智。以英语为例,各种翻译的版本包括don't flip flop(别翻来倒去,朝三暮四)、don't get sidetracked(别走岔路)、don't sway back and forth(别反复)、no dithering(不踌躇)、no major changes(没有重大变化)、avoid futile actions(不做无用工)、stop making trouble and wasting time(不制造麻烦和浪费时间)、no self consuming political movements(不搞自我消耗的政治运动)。著名国学大师、语言学家季羡林老先生给出的译法是no trouble making(不制造麻烦)。
法语方面同样出现了若干版本,包括:eviter toute deviation de la bonne voie(避免偏离正确道路)、eviter tout desordre social/toute tentative de destabilisation(避免社会混乱/一切破坏稳定的企图)、se garder de tout derapage/tout acte irreflechi/tout acte insense(防止偏差/未经思考的行动/荒唐的行为)、ne pas compliquer les choses(不令事情复杂化)、ne pas se creer des troubles/histoires(不制造麻烦/无事生非)等等,不一而足。
从母语传播的翻译角度来看,上述不同版本的译法加在一起,基本完整解读了“不折腾”的各层涵义,但单独使用似乎总有些不尽兴的感觉。
“不折腾”译法目前也没有正式定论或官方说法,相关的讨论到现在仍在继续。其实在母语传播的翻译过程中,类似的讨论一直都存在。力求准确和精练地用受众的母语表达我们的观点,是母语传播的翻译过程中最重要也是最难做到的一步。
第二节 母语传播中编译的主要技巧
在母语传播中,除了要遵循语言转换的基本原则,还要求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编译技巧。概括起来,编译技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标题编译的技巧
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同样,对于一篇文章来说,标题就是它的眉目。通过一个标题,我们或是可以了解到全文的主旨和大意,或是可以管窥到作者行文的思路和特色。一个好的标题就像会传情的眉目一样,可以让读者看到尽可能多或重点突出的内容,从而激发起阅读的兴趣。
最常见的标题直接注明了这篇文字要表达或讲述的主要内容,通常时政类新闻稿件的标题基本属于这种类型,如:
《国际纵横》:
巴以直接和谈在美重启
2010-9-30 9∶18∶29
澳门红十字会为舟曲灾区募得1018万澳门元捐款
2010-9-30 8∶53∶36
《录音新闻》:
联合国会议关注残疾人权利保障与改善
2010-9-30 9∶36∶40
温家宝表示:建设21世纪积极全面合作的中美关系是时代进步的必然
2010-9-6 18∶13∶21
《国际观察》:
尼泊尔组阁为何屡次搁浅?
2010-9-6 04∶55∶27
这种类型的标题平实不花哨、直观不隐晦,翻译时以尊重原文为主。对于第四条新闻这样由人物话语构成的标题,我们不妨将其直接翻成一句直接引语,“温家宝:建设21世纪积极全面合作的中美关系是时代进步的必然”,或进一步提炼为“温家宝呼吁建设21世纪积极全面合作的中美关系”,将句子长度尽可能控制在一行以内,句式中尽量只出现一个动词。
非时政类稿件的标题追求生动、传神,以吸引读者和受众的兴趣,如:
(气象)“圆规”走,“玛瑙”来,东海掀起6米狂浪新华社消息
2010-9-5 20∶30∶25
这条标题中“圆规”和“玛瑙”,初看会让人摸不着头脑,后半段的“东海掀起6米狂浪”会让人猜出个大概:这两个应该是台风的代号。果然,正文第一段显示:
记者5日从国家海洋预报台获悉,今年第7号台风“圆规”2日清晨登陆朝鲜半岛,3日14时,第9号热带风暴“玛瑙”在台湾以东洋面上生成,目前“玛瑙”位于浙江台州以东300多公里的洋面上,并将以每小时约15公里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动,预计未来24小时强度将会略有加强。
这个标题用拟人的手法,用“走”、“来”形容台风和热带风暴的交替,让人不由得产生阅读兴趣。再比如:
“我要去四川”知识竞赛获奖听众四川行:蜀中·麻辣诱惑
2010-9-31 4∶26∶48
这是一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墨西哥听众受邀访问四川后写的旅游类稿件,由他对担担面的印象说起。墨西哥辣椒世界闻名,墨西哥人也以能吃辣著称,那么他对四川的麻辣究竟作何感想,不免让人好奇。其实在文中他不光提到了四川的美食,还提到了对这座城市和四川人的印象等等,不过在吸引住读者目光后这些就可以娓娓道来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可以借鉴几个我们的传播对象采用的新闻标题。这是2010年9月19日法语版Yahoo的头条滚动新闻的几个标题:
Ils ont choisi de ne plus travailler
他们选择了不再工作
这里刊登的是来自法国某个心理学网站的一篇文章,主要分析了罢工参与者为何会选择停止工作,做出加入罢工行列这一决定的原因。由于法国国内近期正因为退休制度改革而在闹罢工,这篇文章虽然不是直接讲述罢工情况的,但由于标题和热点事件的关联,一定会吸引眼球和点击。
Le top des villes de France ou il fait bon vivre
法国生活最惬意的城市排行
La decouverte d'une planete habitable,c'est pour bient
一个宜居星球的发现,指日可待
这是一篇关于哈佛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两位教授相关研究的报道。根据他们的研究结果,发现一个环境和地球相似的宜居星球完全有可能,而且会在不久的将来就可能实现。
Nicolas et Carla Sarkozy en viree a New York
萨科奇夫妇漫步纽约
这条新闻讲的是法国总统萨科奇前往纽约出席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峰会期间偕夫人在外用餐被新闻记者拍照的事情。
从这些标题中不难发现,长度都没有超过一行,有的甚至只有寥寥几个词。可见,母语传播中标题的精练和传神是关键。我们不需要在标题中把所有信息都放进去,只要提炼出最重要的词语和最独特的角度,这个标题就起到了点睛的作用。
二、新闻编译的技巧
新闻是随处随时可见的一种信息载体,小到一句话的商场打折信息,大到用整版甚至数版篇幅描述一起热门事件的来龙去脉和最新进展,新闻几乎无处不在。随着生活中信息量的日益增加,对新闻的筛选也越来越苛刻,行文短小精悍而言之有物成为对好新闻的衡量标准。作为“母语传播”的重要方式,对新闻的解读和翻译也是实现有效传播的重要途径。本节中我们将对新闻翻译的技巧进行讨论。同样,我们还是举例来说明。下面两条新闻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9月11日先后编发的新华社稿件,分别是朝鲜方面提议离散家属中秋节会面以及韩国方面对此的回应。在新闻性上这两篇稿件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在写作方式上有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在这里一并拿来拆解。
朝鲜提议举行朝韩红十字会工作接触
2010-9-11 11∶13∶29
新华社消息:朝鲜红十字会中央委员会委员长张在彦10日向韩国红十字会总裁柳宗夏发出通知书,提议举行朝韩红十字会工作接触,商讨离散家属中秋节会面问题。
朝鲜中央通讯社当天援引这一通知书报道说,中秋是传统的民族节日,朝韩双方过去就有在中秋节之际举行离散家属会面的先例。为此,朝方建议今年中秋节在金刚山地区举行离散家属会面。
通知书说,朝方希望以离散家属会面为契机,搞活朝韩之间的人道主义合作工作。
(朝韩在2000年8月举行第一次离散家属会面活动,至2009年9月举行了17次离散家属会面,共有1.6万多名离散家属见到了自己的亲人。)
韩国表示积极研究朝鲜中秋离散家属会面建议
2010-9-11 11∶59∶34
新华社消息:韩国统一部官员11日表示,对于朝鲜方面提议讨论在中秋时节安排离散家属会面,韩方正在积极研究。
据韩国媒体报道,一名未透露姓名的统一部官员说,朝鲜红十字会10日通过开城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发来通知,向韩方提议在金刚山地区举行离散家属会面。这位官员说,韩国红十字会方面正在积极研究,将在与政府沟通后制定对策。
这位官员同时表示,关于朝方建议的朝韩红十字会机构尽早就安排离散家属会面进行接触,目前仍处于研究阶段,未做出决定。一旦接受朝方建议,双方将通过红十字会机构间的协商敲定会面日期和规模。这名官员说,如果举行会面,地点可能是金刚山离散家属会面所。
(韩国与朝鲜去年9月26日至10月1日在金刚山安排了李明博政府上台以后的首次离散家属会面。今年以来,韩朝关系进一步恶化,朝鲜4月冻结或没收了韩国位于金刚山地区的多个不动产项目,其中包括韩国的离散家属会面所。)
(一)首节望闻问切
无论是何种书写风格,对于一条完整的新闻来说,我们常说的“新闻五要素”,也就是五个“W”——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有时候还会加上一个“H”,即How(如何)——是不可或缺的。这条规则对于无论是中文还是用母语书写的新闻来说,都具有同等约束力。一条新闻如果没有新颖的论点、独特的视角或充分的信息,它也许不是一篇优秀的新闻稿件;但一篇新闻稿如果少了这五个“W”,那么它就连合格的新闻稿件都称不上。只要有了这五个“W”,我们就能勾勒出一个事件的基本脉络,因此如果能在首节透露出三个以上“W”,基本就为后面的叙述做了良好的铺垫。
上面列出的这两篇稿件是很典型的新闻写作格式,标题点明主旨,第一段短小精悍,行文之初把主要新闻事件交代给读者和受众。第一篇稿件中我们可以看到,“朝鲜红十字会中央委员会委员长张在彦10日向韩国红十字会总裁柳宗夏发出通知书,提议举行朝韩红十字会工作接触,商讨离散家属中秋节会面问题”。何人:张在彦;何时:10日;何事:商讨离散家属中秋节会面问题;如何:发出通知书。
第二篇稿件的首节更为简练:“韩国统一部官员11日表示,对于朝鲜方面提议讨论在中秋时节安排离散家属会面,韩方正在积极研究。”从中我们可以读出,何人:韩国统一部官员;何时:11日;何事:韩方正在积极研究(朝方的提议)。
从这两篇新闻稿件的首节中,无论是否了解朝韩离散家属会面这一事件,受众都至少可以知道这条新闻要说的是什么,而不是如坠云里雾里。首节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对标题进行补充,进一步加强吸引读者眼球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