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世界主要媒体的国际传播战略
19694500000049

第49章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5)

本土化落地节目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受众反馈非常正面。国际台的本土化节目不仅收到了大量受众反馈,而且从受众的反馈中可以看到本土化节目对受众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当地国家的政府官员、商务人士、知识界、舆论界人士等主流社会的高端阶层以及大量35岁以下的青年受众正越来越多地进入国际台本土化节目的固定听众/浏览者群。

第二,对重大事件进行重点报道,树立中国良好形象,扩大中国影响。几年来,在国际台精心策划下,本土化落地节目紧紧围绕我国内政外交的重大事件、国际影响广泛的重大活动和海内外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推出了多个系列栏目和专题,引起了受众的积极反响,充分展示了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扩大了中国的影响。事实证明,本土化节目在普遍对中国带有偏见的西方主流社会中,以受众能够接受的方式,为当地听众、网友增信释疑,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良好的国际形象,有效地传播了我国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主张和国内外政策。

第三,除受众反馈外,当地主流媒体越来越关注本土化落地合作伙伴和国际台的本土化落地节目。同时,本土化落地合作伙伴组织的活动也吸引了包括中国使领馆及驻在国不同政府官员的参加,并受到了他们的肯定。

第四,国际台的本土化节目不仅受到当地受众的关注,也引起了一些敌对组织如法轮功组织、藏独组织的关注和重视,他们对本土化落地合作伙伴进行过骚扰。

(三)战略挑战

在向欧美受众介绍中国的过程中,我们的国际传播客观地遇到以下一系列挑战:

一是,如何满足受众对节目内容相关性的要求。一个节目是否与其现实生活相关、是否与其兴趣相关及是否能满足其好奇心等是决定一个听众、网友是否愿意收听、浏览一个节目或网站的关键。

二是,如何平衡欧美媒体在特定议题(政治及社会议题)上的不公正批判。

三是,中国文化在欧美国家仍属于非主流文化的现实。由于西方的价值观形成的过程有着非常独特的历史,而欧美价值观及对应的文化在今天仍处于强势及相对优越的地位,因而形成了从政客到普通百姓的潜意识里或多或少对非主流文化的排斥甚至敌意。

四是,意识形态问题仍是较大挑战。中国与欧美国家的政治制度不同,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有可能导致不少受众对来自中国的信息的天然抵触。在国际传播中如何跨越受众在意识形态问题上对中国略带偏执的观念,愿意接受来自中国的信息是中国国际传播机构面临的难题。

五是,西方社会在有关中国信息上的高度不对称性。信息的不对称性不仅体现在量上,同时也体现在质的方面。一方面有关中国的信息相对较少,另一方面在有关中国的信息中负面信息又往往是主角或大篇幅。

信息的不对称性问题是无法通过简单的覆盖和增加播出时间就能解决的。首先,在通常情况下我们播出及信息传播所用的平台是与欧美主流社会所用的平台不同的。其次,不对称性还体现在时空的不对称上。由于平台的不同,往往是在一家主流媒体报道有关中国的负面消息时,其他主流媒体往往倾向于转载或援引相关报道。很多时候中国的媒体往往不能在第一时间内响应,从而形成了时空上的不对称。最后,由于语言、表述习惯、价值取向、地理位置及对中国媒体性质看法等原因,西方媒体很少正面采用中国媒体的报道。

六是,媒体及信息资源的多选择性。20世纪末发端的信息革命带来了空前的信息大爆炸。信息的无限增长一方面带来了受众对不同文化的宽容,另一方面受众对信息的选择也更加苛刻。

(四)战略目标

一是,有效解决受众对节目内容相关性的要求。本土化制作往往是针对具体的受众群,它是国际台面对全球受众服务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来自受众国记者在本地的参与(节目制作与播音)尽量从节目内容及播出形式上做到有针对性及贴近受众的现实生活,在节目制作上对相关性及对受众的兴趣与好奇有较好的把握。

二是,平衡欧美媒体在特定议题(政治及社会议题)上的不公正“批判”。欧美媒体在特定议题(政治及社会议题)上多年形成的批判主义取向,使其在涉及其他国家如中国的报道时,往往有意无意地偏向来自本文化的观点。由于“本土化”落地在当地制作播出,可充分利用批判主义取向这一传统实现对不公正批判的平衡。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1)就同一个议题设置不同分析角度从而实现对不公正批判的批判。

(2)就相关议题另外设置相似的议题,向听众介绍有关内容。

(3)有意避开相关议题的政治属性,从文化方面入手展开有关议题。

三是,有效地缓和国际台的政府媒体的角色,避免了欧美受众对政府媒体的负面看法,增强了节目的客观性及宣传的有效性。

四是,正视中国文化在欧美国家仍属于非主流文化的现实,积极向主流社会推介中国文化。使中国不被妖魔化,中国文化不被边缘化。

在实施“本土化”落地节目工作过程中,我们不搞价值的对抗或对冲,而是通过我们的节目、受众联谊及文化节等方式强调文化的兼容性及可扩展的一面,强调在对中国的报道上的客观性、公正性及平衡性。这些都是以一个西方媒体的角色以西方媒体公认的价值观实施的。

五是,通过有效的方法缓和在有关中国信息上的高度不对称性。本土化落地首先就是从媒体平台选择上入手。我们力求选择收听率高、影响大的主流电台,在经营过程中努力将自己打造成一个专注中国的欧洲主流媒体。在此基础上通过本土化的节目实现有关报道在语言表述习惯、价值取向、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对称。同时,本土化落地节目还可通过并列中西双方对热点问题报道的方法、通过向有关研究单位提供信息的方法来有效的平衡信息。

六是,抓住信息大爆炸带来的受众对不同文化的宽容这一机会通过广播、互联网、受众联谊及文化节等多种‘非暴力交流’方式将有关中国的正面信息传给欧美受众。

(五)思考与建议

一是,不断完善本土化落地模式运作机制,加强对本土化落地项目的监督与管理。节目本土化落地需要有完整的运作系统作为保障,除节目采编制作机制外,还需要建立导向保证机制、项目调研机制、效果评估机制、受众工作机制、节目推广和文化交流机制等,以确保本土化落地节目安全播出、扩大影响和发挥实效。

针对境外本土化网站的运行管理,国际台网站“国际在线”推出了境外“本土化”网站管理机制,通过北京-芬兰坦佩雷远程视频会议系统,每周定期召开编务会,同时实施监看与评估。这一机制的实施,既可发挥前方的策划能动性、强化本土化网站运营的有效传播,又可实现后方对前方的有效引导与管理。境外本土化网站管理机制的建立,不仅实现了对“国际在线”境外网站的有效管理,而且也为国际台在拓展海外分台、海外制作室等新型业务领域、不断推进新媒体业务的“本土化”运营模式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是,创新国际传播工作机制,大胆探索海外落地新模式。借鉴并根据本土化落地的成功实践,积极创新国际传播工作机制,大胆探索,通过公司化和市场化运作,开辟国际台海外落地新模式。

三是,积极运用联合制作落地节目的方式,增强我落地节目的亲和力。今后应逐步改变整频率落地节目在国内制作完成后传送到境外播出的方式,在条件具备的前提下,积极主动邀请合作方共同策划、联合制作本土化节目等方式,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发挥外部优势,增加落地节目的亲和力、感染力,提高节目的针对性和贴近性。

四是,建立节目制作室。通过建立联合制作室的工作机制,可以使国际台乃至整个国际传播工程更好也更充分地利用这一资源。此外,通过建立节目制作室可以更好地参与本土化节目制作;进一步加强国际台与本土化落地合作伙伴的有效沟通,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思考题

1.简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传播战略的演变历程。

2.简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决策层的会议制度管理。

3.简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本土化战略的实施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