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国报业集团法人制度变迁研究
19694900000004

第4章 导论(3)

第二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到21世纪初) 这一时期是报业产业属性的认识深化期,报业的产业化研究成为热点,报业集团化建设迎来了一个高速发展期。在这一时期,国内学者、专家出版了数量不少的媒介经济论著。周鸿铎、胡传林、邢建毅著《传媒经济》(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一书,对报纸、广电、电信等传媒之间必然要整合交融进行了基础性介绍,特别是对广电经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支庭荣著《媒介管理》(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一书包容性很大,从媒介组织领导、形态设计、市场分析、产品策划、广告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到产业化、集团化经营、资本品牌经营、跨国经营、网上经营等15个方面娓娓道来,并引申出媒介国际化、大型化和集团化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对时代华纳、新闻集团、《今日美国》、《洛杉矶时报》等国际著名的媒体公司和媒体进行了深入分析,还与中国的媒介管理进行了比较,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新华出版社近年来出版的几本博士论文集,针对目前中国国情下的媒体操作与发展战略,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

如曹鹏著《中国报业集团发展研究》,陆地著《中国电视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王朝晖著《决胜媒体市场——新闻信息资源开发战略》等。万力编著的《媒介经营与产业化操作实务》一书(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虽然没有太多的学术味道,但由于有业界风云人物、媒介经营的领先者,如《中国计算机报》、《中国经营报》、《华西都市报》、《新周刊》等的领军人物进行现身说法,总结经验教训,分析成败得失,从而使人一目了然,增加了它的参考价值。这一阶段的论述多以如何构建中国的媒介集团进行学理上的思考。

第三阶段(从中国加入WTO到现在) 这一阶段是对报业集团化、产业化研究的扩张期,政界、业界、学界都对媒介的集团化产业化寄予厚望,认为这是中国破解国外传媒竞争压力的必由之路。进入21世纪后,媒介经营管理类书籍令人目不暇接。主要有:新华社新闻研究所陆小华著《整合传媒》(中信出版社2002年版),钟大年主编《香港内地传媒比较》(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董天策著《中国报业的产业化运作》(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吴飞著《大众传媒经济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黄升民主编《中国传媒市场大变局》(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胡正荣主编《媒介市场与资本运营》(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黄升民主编《中国区域性广电媒介产业的生存与发展》(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曾华国著《媒体的扩张》(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朱春阳著《传媒营销管理》(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孙旭培著《当代中国新闻改革》(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等等。

其他还有喻国明、邵培仁、吴文虎、钟新等人的著述或译著。这些著作尽管切入视角多有不同,但都是从中国加入WTO后,中国媒介行业所面对的机遇与挑战来阐发立论的。中国媒介的经营发展,从当初的“事业单位、企业管理”到“企业化”、“产业化”进而发展到现在的“集团化”,进入到“集团时代”或者称为“资本运营时代”,其中的压力与挑战也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元的过程。在早期,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下,媒介经营的压力和挑战微乎其微。随着媒介的广告资源从供不应求转向供过于求,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围绕着广告经营,经营者开始感受到“来自同行的竞争压力”。如今面对众多跨国传媒集团的抢滩登陆,中国的媒介经营环境更加复杂,媒介遭遇到巨大而又多元的压力和挑战。这些都直接推动了涉及媒介法人治理结构、组织架构、资源配置以及经营管理等一系列内生的制度变革。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出版单位必须建立健全法人制度,才能正常经营和发展。法人制度不确立,或者法人应有权益得不到保障,使得一些新闻出版单位与主管、主办单位之间形成一种上下级的行政附庸关系,是中国许多新闻出版单位难以做大做强的重要原因。

第四节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1.研究视角和阶段划分

本研究从民商法学的视角,考察中国报业集团十年发展,按各报业集团在工商管理部门的注册性质的不同,划分为三个时期:

事业法人时期(1996—1998) 以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为滥觞,其特点是这一时期成立的报业集团都以事业单位身份进行注册。

事业、企业法人定位模糊时期(1999—2002) 其标志是,以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的成立为肇始,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率先进行企业法人注册,同时也进行事业法人注册。其特点是,因其在事业发展、经营管理上左右逢源,受惠于“事业单位”身份,在纳税上又不按企业身份纳税。因此给其命名为事业、企业法人不确定时期(或称为准企业法人时期)。

走向企业法人时期(2003—2011) 以中共中央开展文化产业单位试点为标志,将文化单位划分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单位。文化产业单位实行完全的企业管理。

二、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中国报业集团十余年来的发展变化是巨大的,成绩的取得不仅是社会制度变迁的结果,更是传媒第一线的实际工作者凭借睿智与胆识不断开拓创新的结果。因此,笔者将调研工作作为研究准备工作的重点,深入政府传媒主管机关和传媒机构进行实地调研与访谈。

2.文献分析法

中国报业集团十余年发展研究属于当代报业史范畴。该研究是一门涉及新闻学、传播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在研究中,笔者以虔诚之心求教于知名或不知名的专家学者,通过广泛地涉猎国内外传媒理论界的相关研究成果和传媒实践者的文献记载,特别是查阅传媒机构经营管理“档案”,在解读其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的基础上,试图对报业集团发展提出自己的理性思考。

3.个案分析法

个案分析具有研究对象单一性、研究过程精细性等特点,它是采用各种方法收集与研究问题相关的资料,对单一个体或一个单位团体做深入细致的研究的过程。个案分析有利于由点及面,由个别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地把握研究对象的特征。

4.比较研究法

由于政治经济制度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当今世界各国传媒及其不同发展阶段在拥有传媒一些共性的同时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对其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从中发现和总结出规律性的问题无疑是有价值的。本研究通过对世界传媒强国的报业进行分析比较,希冀为中国报业集团的政府管理、产业发展与报业集团经营提供参考与借鉴。

三、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研究的重点

本研究把报业集团作为研究的重点,是因为我们认为报业经济可以视为媒介经济的表征。报业内部包括了完整的媒介产业链、复杂的管理结构,凡媒介经济的规律、问题、矛盾,在报业内部都有典型而丰富的体现。

2.研究的难点

中国报业集团的法人定位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它不仅对当前中国报业集团的组建、规制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对当前如何建设中国一流报业集团、实现中国文化产业的腾飞等许多重大的现实问题有极强的指导意义。由于中国报业集团只有十几年的历史,报业处于动态的改变之中,各报业集团的资料收集很难。

3.研究的创新点

经过文化体制改革,中国的报业集团事实上已经是具备企业法人的企业集团,报业集团要积极争取获得国有资产授权经营资格。在对国有资产产权不断增值的基础上,扩大报业集团自身的公司产权份额。中国报业集团要做大做强,就必须转变为企业法人。建立现代公司制管理机制是中国报业集团发展的必由之路。建构权力相互制衡的现代公司制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是中国报业集团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法宝。此外,在对第一手资料的收集及系统整理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一是收集了中国现阶段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成立的39家报业集团的比较翔实的资料;二是整理出了中国报业集团十多年法人制度变迁发展大事记。

四、本书的写作思路

本书前后五章,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

【第一章】,导论部分,作为全文的基础,介绍本研究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方法等。

【第二章】,事业法人时期,国家以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为首家试点单位,由于试点效果很好,实现了国家主管部门的预期目标,于是,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决定扩大试点范围,使得报业集团数量迅速扩张,由一家到39家,只用了短短的7年时间。主管部门希望其他报业集团都能够像广州日报报业集团那样,既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又是官方的权威媒体,还得牢牢地占领市场,并且广告发行收入连年提高,成为市场的强势媒体。但由于广州日报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领导人思路超前,加上广东经济发展水平高,为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条件。而反观其他报业集团,大多数不具备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这样的内外部环境,因此便出现了报业集团事业法人时期的种种困境。本章通过这样的分析,揭示出盲目地要求将所有党委机关报都办成盈利大户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

【第三章】,这一时期尽管有的报业集团进行了企业法人注册,但从整体上看,报业集团依然是事业法人。由于中国市场经济大发展的潮流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促进作用,各报业集团纷纷按事业法人、企业法人身份进行双重登记,作为新闻主管部门的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也乐于看到报业竞争的繁荣局面,于是便采取了“无为而治”的态度。国家主管部门的默认,助长了报业集团的扩张势头,作为报业集团,便在政府规制放松的情况下,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使这一阶段呈现出你追我赶快速发展的局面。

【第四章】,2003年中央文化体制改革会议之后,吹响了报业集团由事业法人向企业法人转制的号角。国家主管部门大力倡导“早改主动,晚改被动”的政策诉求。与之相适应,各报业集团的领导讲话、对外宣传、实际运作等都按照企业法人单位运行,但是作为身处一线的媒体领导人,他们依然忌讳政策风险,心存疑虑,时刻给自己留条后路。因此,他们宁可大张旗鼓地说着、做着,但就是没有人敢于舍弃事业法人的身份,按照企业法人身份进行工商企业注册登记。

【第五章】,就当下束缚中国报业集团发展的多种观点进行理论的拷问,从而为报业集团未来的发展扫清观念上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