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6年卷
19695400000010

第10章 连续改版确保优势 赢得市场确保阵地(2)

2.自觉做好重大报道的策划,用新闻包装的各种手段做好重大政策、中心工作、重大事件的宣传报道。

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的报道,2004年我们打了十二大战役,2005年我们打了十五大战役。这些大型宣传报道在读者中引起的反响很大,基本上看不出“工作性报道”的痕迹,在引导社会舆论的效果这一最高目标上,自然就更扎实更得力,更加深入人心。

时间跨度近两年的大型策划报道《广东历史文化行》、《文化建设大潮观》,就体现了我们在这方面的突破。从2004年3月29日至2005年4月18日,每周一期,《南方日报》共推出50个整版的大型系列报道《广东历史文化行》,本着关注广东历史文化名人和历史文化遗存,挖掘广东历史文化脉络和内在底蕴,探寻广东人精神之魂和岭南文化之根的目的,组织精兵强将,走遍全省21个地级以上城市,透视各地历史人物和文化遗存的地位、影响和品牌意义,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极大反响,提升了广东的文化形象,在擦亮广东文化品牌的同时,也为各地文化经济建设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广东历史文化行》也因此得到了中宣部两次阅评表扬,并被评为广东新闻奖一等奖。继《广东历史文化行》之后,从2005年6月27日至12月26日,我们又推出26期《文化建设大潮观》,浓墨重彩地展示了广东文化建设新成就,以及各地政府“有形之手”推动广东文化气候和文化土壤转变,注重培育“人本文化”,是文化和经济加速融合并良性互动的典型和创造。

《南方日报》的这些报道,得到了领导和读者的认可,得到了市场的认可。2004年1月、2005年1月、2006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连续三年对《南方日报》作出长篇批示,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3.不断创新表现形式和手段,提高传播和引导艺术。

创造性地总结出“1+1”的组合报道模式。原来我们对重大事件和问题的报道,都是发一版再转版,在一版也不够突出,转版部分效果也不好。现在,我们往往在一版提炼一条新闻性极强的消息,然后在后面用一个版乃至几个版的规模,进行全景式的展开性报道,里面既有深度分析,又有图表、背景等相关链接,做深做透做活。这种“1+1”的组合报道模式得到了广东省委主要领导的认可,中宣部的阅评也给予充分肯定。

积极吸纳网络语言、新鲜语言,用灵活创新的形式提高感染力。如2006年全国“两会”期间,本报以博客形式报道两会,为两会报道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和同行的关注。我们用“播客”(指的是声音博客)作为代表声音的小栏目名,以“播放”很多最辛辣、最抢眼的观点。“今日读博”则直接与网络博客对接,以选择性、观察性的眼光选登与两会相关的博客网络日志。就其内容来说,是传达“博者”的思想感情,就其形式来说,也向读者展现了博客兴起的这一议政新风。此外,还开设了“今日热帖”、“调频(数字)”、“摄像头”等等,这些名字都长着一副网络的面孔,整个版面凸现了网络风格,非常吸引读者。

4.建立现代报纸运作机制,保障支撑宣传报道的创新。

《南方日报》编辑部现在每天有三个会:一是早上11点的采前会,重点研究当天的重点选题,处理报料和监测,传达上级的宣传精神;二是每天下午四点半的采编协调会,不光是采访部门要来,晚上的带班社委和编辑们都参加,让白天安排的选题和设想,能够根据最新的采访稿件情况延续到报纸的编辑环节;三是晚上八点的编前会,对所有自采稿件和新华社稿件一起统筹,整合分流,科学地安排版面。通过每天的这三个会,把报纸的采编流程“无缝衔接”,确保了上级宣传报道意图贯彻到位,确保了报纸的特色和品质,确保了重大策划的有效执行和版面上的准确体现。

三、与网络信息传播方式的互动性相比,传统纸质媒体的弱点在于信息传播的单向性。《南方日报》采取各种网络、短信的新技术,采取各种灵活的方式、手段增加与读者间的互动,使读者更多地拥有对党报报道的话语权和参与权,有助于扩大党报在读者中的影响力

这种“互动性”,除了在报道内容上要贴近读者、打动读者,还要开通一些具体的渠道,搭建一些有效的桥梁,实现读者与媒体的直接交流、沟通,使读者感到设身处地地参与了新闻事件,或参与了媒体生产新闻产品的过程,或对新闻事件发表的意见、评论在媒体报道上得到直观反映……如此种种,通过读者对媒体的直接、有效参与,可以增加读者的成就感、认同感,增强读者对媒体的关注度。

《南方日报》近年来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1.架设“民意天线”,开设短信平台。2005年全国两会期间,《南方日报》在读者与两会记者间架起了“民意天线”,即在两会期间全程开通两部手机,使读者与记者之间随时连线,读者可直接向记者反映他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读者的意见、呼声可以快速地通过记者反馈见诸报端或传达到两会。2006年全国两会,《南方日报》又开通了专门的“两会民意短信平台”,方便读者通过手机短信反映意见、呼声,发表看法、见解。在“神六飞天”等重点报道推出时,通过发动读者参与“短信有奖竞猜”的方式,实现新闻信息报道与读者的互动。

2.建设统一的客户服务平台——《南方日报》呼叫中心。2004年以来,作为报纸改版的重要内容之一,《南方日报》在原来新闻报料热线的基础上,建设起集新闻报料和广告、发行业务咨询、投诉于一身的全方位的客户服务平台——《南方日报》呼叫中心。如今呼叫中心已成为省委机关报《南方日报》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窗口,成为《南方日报》“报料新闻”的重要来源,为做更多新鲜热辣、贴近民生的新闻提供了报料资源。与此同时,呼叫中心已成为《南方日报》了解、改正自身缺失,提升服务水平的敏锐触角,增进《南方日报》与读者间沟通、理解的重要渠道。通过与本报各采编部门合作,不定期举办专题热线读者互动活动,抓准读者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话题,邀请省人大、相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官员、专家来呼叫中心现场,接听、解答读者来电,为群众释疑解惑,呼叫中心还成为了《南方日报》的读者与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交流互动的平台。“专家读者共议工资条例”、“3·15共议食品安全”、“电信服务你满意吗?”、“高考招生录取权威解答”、“关注未成年人成长”、“实现教育公平防止乱收费”等专题热线读者互动活动,都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和积极参与,增强了读者对媒体活动、媒体信息产品生产的直接参与度。

3.推进手机报纸等新媒体的市场运营。《南方日报》已经在做这方面的尝试:通过与广州动感在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广东省率先推出了短信版手机报纸,接着推出了彩信版和WAP版的手机报纸,对手机报纸的运营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研究和实践。今后我们还要进一步推进手机报纸等新媒体的市场运营,对党报信息资源进行多次开发利用,使手机报纸成为党报新的信息传播平台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们的设想是,要自觉利用新的传播技术,实现传统纸质媒体与新兴传播技术的融合,更充分地挖掘党报新闻信息资源的价值,使传统报业经营从单一传播模式的报纸提供者转变为一个拥有多媒体、多传播渠道的全方位信息服务提供商。按照这一思路,下一步我们还要借鉴利用网络新闻的传播与运营模式,通过印刷版报纸与网络版报纸的整合,实现两者的无缝联接,将印刷版报纸定期出版与网络版报纸滚动播出有机结合起来,使得党报的新闻资源优势、信息整合优势与新的信息技术传播优势相结合,拓展党报的网络生存空间。

(杨兴锋: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