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6年卷
19695400000002

第2章 努力提高舆论引导能力(2)

二是调整版面结构。在实行编采分开的同时,编委会对《人民日报》的版面结构进行了调整,形成了要闻、新闻、专版周刊三个板块。按照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2003年创办的《新农村》周刊,按照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于2005年11月由两块版扩大为三块版。版面结构调整以后,要闻版加强编辑力量,新闻版新建编辑队伍,专版周刊由各主办部门按照编采分开的要求确定相对固定的编辑人员。编委会对这三大板块提出了不同的办报要求:要闻版讲“重”,新闻版求“新”,专版周刊做“深”。同时强调各版要按照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目标,在着力解决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版性、办出特色的同时,做到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努力提高质量、办出水平,做到出新出彩不出错,有品有格更有神。

三是加强新闻策划。编采分开以后,编委会要求在确保完成指令性报道任务特别是重大报道任务的同时,坚定不移抓新闻,坚持不懈抓深度,坚韧不拔抓创新。要闻版做“课题”。凡遇重大报道任务,要闻版都进行专题研究,深入分析,准确把握,出色完成了重大活动的报道,多次受到中央领导机关的表扬。对于指令性报道,编辑部提出要尽最大努力做到出新出彩。新闻版抓策划。坚持当日抓新闻、抓当日新闻。编辑部门建立了新闻策划会制度,每天寻找线索,分析选题,议定报道方案,布置记者采写。记者抢抓新闻的意识不断增强,自觉遵循没有第一手材料不写稿,不到现场不发稿的原则,深入实际,用独特的视角去抓工作和生活中的新闻,抓感动人的细节和故事,抓有思想深度的分析解读。通过加强策划和沟通,在编采分开的新机制下形成了编采互动的良好局面,有效地调动了编辑和记者两个方面的积极性。编辑记者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努力用新闻吸引人,用真情打动人,用思想引导人。

四是发挥品牌优势。2003年,胡锦涛总书记作出批示,要求《人民日报》的优势“品牌”发挥更大作用。人民日报社编委会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批示精神,在实行编采分开的同时,积极推进品牌建设,制定品牌发展规划。按照《人民日报》这一主品牌的总体要求和读者的不同需求,确立不同的品牌定位,形成合理的品牌结构,建立保障品牌建设的长效机制。在进一步提高“人民论坛”、“今日谈”等知名品牌质量的基础上,努力在未来三五年内形成一批新的知名品牌。在新闻版全面实行编采分开的一年多以来,《人民日报》的品牌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社论”、“评论员文章”、“任仲平”等传统知名品牌继续发挥重大作用。政治新闻版的“声音”等品牌一推出,就得到中央领导同志和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人生境界”、“人民时评”、“国纪平”等新品牌开始崭露头角,有望成长为知名品牌。2006年要闻版推出的“劳动者之歌”,借鉴了“人生境界”专栏探索的人物报道经验,篇幅简短,内容具体,形象生动,细节感人,受到了有关方面和广大读者的充分肯定。

2.改革管理体制

管理出效益,管理出生产力。党的十六大以来,人民日报社积极探索,大胆改革,整合所属报刊、网络等宣传媒体,加强管理,形成了以《人民日报》为主体,所属报刊、网络相互补充、密切配合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的新格局,形成了比较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管理体制。

一是统一管理社属报刊。人民日报社拥有《环球时报》、《京华时报》、《中国汽车报》、《市场报》、《证券时报》以及《大地》、《人民论坛》等20余种社属报刊。这些报刊都是《人民日报》新闻宣传的重要补充和延伸。由于历史原因,这些社属报刊中有相当部分原来由各编辑部门主办,人员职责不分,宣传经营不分,办主报与办子报子刊不分,既影响集中精力办大报,也难以做大做强所属报刊,有时还因管理不到位而影响人民日报社的形象和声誉。为了突破这种体制性障碍,编委会决定改革社属报刊管理体制,于2004年成立报刊管理部,把各编辑部门主办的子报子刊全部划转到报刊管理部,实行报刊统一管理,以形成合力,壮大实力,增强竞争力。

二是优化宣传资源配置。按照“面向市场,整合资源,优化结构,科学定位,培养人才,做大做强”的方针,编委会决定部分社属报刊调整定位,积极创新,改造弱势报刊,推动资源向优势报刊集中,积极拓展报刊发展新领域。我们积极推进《环球时报》从周一刊、周三刊,发展到2006年出版周五刊;将《讽刺与幽默》划归《环球时报》管理,有效地提高了报纸质量和影响;将时政杂志《时代潮》调整为人物杂志《环球人物》,目前已展现出较好的发展前景;加强对《京华时报》的管理力度,促使其办报质量稳步提高,发行量和广告收入稳步增长;支持《中国汽车报》创办了三种杂志,初步形成了围绕汽车产业的一报五刊报系格局。适应网络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改革人民网管理体制,成立人民网发展有限公司,在坚持党中央机关报网站性质的同时,进行网络经营的市场化运作;推出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板块,成立中国人大新闻、中国政协新闻、中国工会新闻等垂直网站,有力地拓展了网上新闻宣传阵地。

三是健全舆论引导体系。我们积极利用人民网这一网上舆论阵地,充分利用和发挥所属各类报刊、各种媒体的特点和优势,深化《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日报社所属报刊与人民网之间的报网互动、报刊互动,有效整合《人民日报》及《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网和《环球时报》、《京华时报》等20余种报刊的宣传力量,构建定位准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新闻宣传格局,形成以《人民日报》为主体,所属报刊、网络密切协同、相互补充的多层次、多媒体、多功能的舆论引导体系,有力地增强了党中央机关报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的能力。

3.培养新闻队伍

事业兴盛,人才为本。人民日报社编委会以思想政治建设和业务建设为重点,大力加强教育培训工作,实施人才强社战略,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新闻队伍。

一是加强培训。我们按照中央有关部门关于“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要求,结合兴起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坚持每年举办理论学习和业务研讨专题培训班,对全社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和全体编采人员进行集中学习培训,平均每年培训干部600余人次。同时,我们切实加强“四个一批”人才选拔培养,结合选派干部入校学习、援疆援藏、挂职锻炼,结合组织“两会”等重大报道和撰写“任仲平”等重要文章,结合建设学习型、创新型报社的工作实践,加大干部在职学习、脱产培训的力度,大力培养名编辑、名记者,培养办报工作需要的各类人才,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进一步提高了全社同志特别是广大编辑记者的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素质,提高了全社同志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闻宣传,进一步办好《人民日报》、发展好报社事业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扩大交流。培养复合型人才,是新闻媒体在新世纪生存发展的新要求。人民日报社编委会积极扩大干部交流范围,加大交流力度,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舞台,创造条件。我们在编辑部门内部实行了岗位交流,在编辑部与记者部之间、记者站之间实行了岗位交流,在编辑部门与行政部门、经营部门之间实行岗位交流,努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三是强化管理。人民日报社编委会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和内参工作的意见,贯彻落实中央有关部门关于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规定,在全国率先公布实施人民日报社新闻职业道德建设自律公约,坚决停止了报社驻各地记者站的经营活动,停办了各地记者站和华东、华南两个分社所办的内参和内部刊物。严格实行新闻报道活动与经营活动、新闻队伍与经营队伍“两分开”,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任职轮岗制、报道回避制、采访示证制、公开纠错制和违规处罚制,坚决杜绝各种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低俗之风和不良广告,初步实现了宣传报道和事业经营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四是严格要求。我们按照中央领导同志提出的“要把《人民日报》办得让党满意、让人民高兴、让同行敬慕”的要求,切实把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党报意识、导向意识、质量意识贯彻到办报的各个环节和全部过程,进一步建立健全了正确舆论导向保障机制和新闻宣传差错责任追究制,严把政治关和导向关,较好地保证了正确导向和办报质量。我们严格要求全社同志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坚定理想信念、锤炼道德操守、提高能力水平,志存高远、知责思为,工作为先、事业为重,开拓进取、敬业奉献,使新闻队伍始终保持充沛饱满的工作热情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结合“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净化办报环境,维护报社形象”的集中整治活动,严厉打击那些“打旗号、卖牌子”、以权谋私、以稿谋利、招摇撞骗、违法乱纪的行为,着力解决了报社多年来在办报和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共查办各类案件40余起,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严肃处理。这些措施,有力地改善了报社的办报环境,为《人民日报》及所属报刊公信力、影响力的进一步提高提供了保证。

(王晨:人民日报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