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6年卷
19695400000029

第29章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党报责任(1)

王守卫、王小霞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任务,负有“喉舌”使命和产业职能的新闻传媒担当着正确宣传、积极引导和稳步推进的重大责任。尤其是作为党重要宣传工具的党报,在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传播社会主流声音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应不辱使命,担负起更多的责任,有更大的作为,做和谐社会的促进者。

一、和谐理念的传播者

党报传播和谐理念,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的客观要求。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是在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社会已明显出现多样化的情况下提出来的。多样的社会要和谐,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形成广泛的共识。新闻媒体要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新闻宣传,让人们认识到什么样的社会才是和谐的社会,怎样建设和谐社会。

传播和谐理念的基本内容。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确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总体部署和各项举措。党报除了要原原本本地登载这些内容外,还要对其进行细化分解,让人们对博大精深的和谐社会理念有一个直观的认识,通过生动鲜活的新闻事实的宣传,告诉人们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选择符合和谐社会的要求。2006年以来,《鞍山日报》在理论版开辟专栏,请有关专家从不同角度谈对和谐理念的认识。在新闻版开辟“多棱镜”专栏,及时报道和谐社会构建中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今后,我们还要投入更多的精力用于和谐理念的宣传,使之渐入人心。

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和谐社会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最基本的层面看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这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动力;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是当代中国人民不断创造崭新业绩的力量源泉;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做出道德选择的基本准则。党报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团结不同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共同前进。

围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鞍山日报》在理论版开辟了“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家谈”栏目,发动社会各界人士结合社会生活实际畅谈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看法,以事说理,明辨是非。

2006年年初,鞍山市委、市政府提出2008年鞍山争取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的目标。我们认为,这是党报传播主流价值观的良好载体和契机。《鞍山日报》开辟了“寻找百姓中的文明之星”活动,大力弘扬文明思想和文明行为。我们还开展“新闻直通车进社区活动”,每周日,“新闻直通车”都开进社区,记者深入社区居民中宣传“创城”工作,请社区居民讲述自己身边的文明和不文明事,对“创城”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二、科学发展的推动者

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们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拥有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种有利条件。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受到了环境、资源等各种因素的制约,社会生活、社会关系中也遇到了一些新的矛盾,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所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因势利导,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

我们必须坚持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思想,把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贯穿到新闻宣传的过程中。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的就业政策和成果、教育医疗卫生等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内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环境治理和保护等作为新闻报道重点,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和谐发展。

鞍山是一个矿产资源丰富的城市,过去,由于对矿山无限制开采,形成了一些废弃的尾矿坝,成为城市环境的污染源。近年来,鞍山市对矿山进行大规模复垦,《鞍山日报》紧密跟踪矿山复垦取得的每一个可喜成果,激发人们改善环境、建设家乡的热情。鞍山也是个能耗大市,《鞍山日报》密切关注每一个时期能源消耗统计数据,告诫各单位和广大群众树立节能降耗意识,努力建设节约型城市。

鞍山市十次党代会提出“总量倍增、位次前移、追赶沈大、殷实和谐”的奋斗目标,使鞍山成为辽宁中部城市群和辽东半岛开放型经济的隆起带,率先实现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围绕这一目标,《鞍山日报》开辟“加速经济隆起 建设和谐鞍山”专栏,组成报道小组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分结构调整优化篇、鞍钢改革发展篇、非公经济发展篇、县域经济发展篇、科技进步篇、对外开放篇、以人为本篇、社会事业篇、可持续发展篇等部分,推出大型系列报道,为科学发展鞍山唱响主旋律。这一系列报道目前正在进行中,已发表稿件100多篇,而且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开展下去。

三、和谐文化的建设者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软实力”。实现社会和谐,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也需要有良好的文化条件。媒体要担当起推进和谐文化建设的重任,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

党报要带头宣传好和谐文化。一个既对传统文化发现不够又无现代文化的城市算不上一个和谐的城市。党报必须引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宣传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引导读者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

《鞍山日报》始终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做和谐文化建设的表率,努力把积极向上、美好阳光的文化展示给受众,营造和谐氛围,以此统一思想、鼓舞人心、凝聚力量。

从2004年开始,《鞍山日报》开展了“文化之旅”新闻报道活动,组织专门报道小组进行实地探访,辟出专版对鞍山市的文化资源进行详尽报道。一些专家认为《鞍山日报》此举为鞍山市的文化资源建立了一个档案。许多读者读后感慨地说:“没想到鞍山还有这么多令人自豪的宝贝。”《鞍山日报》的文体版也十分注意对本土文化体育新闻进行宣传报道,增强广大群众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针对鞍山市场上一度出现的“黄色二人转”问题,《鞍山日报》与文化部门密切配合,邀请广大市民共同参与,自觉抵制“黄色二人转”,大力倡导“绿色二人转”,净化了鞍山的文化市场。

中共鞍山市十次党代会把全面推进文化建设,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作为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提出。围绕这一目标,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报道力度,挖掘文化产业发展的典型,深入探讨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推进鞍山文化产业发展。

党报要带头建设好和谐文化。新闻媒体承担着为社会提供健康向上的和谐文化的重任,因此和谐新闻媒体建设本身就是和谐文化建设的一部分。

2005年4月下旬以来,《鞍山日报》与中国移动通信鞍山分公司、华润(雪花)啤酒鞍山分公司合作,在人民公园、烈士山公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场举办了四场“和谐鞍山广场文化周活动”主题晚会。我们还举办了城区秧歌赛、毽球比赛、高中生篮球赛、背太太趣味大赛等活动,承办了许多国内体育赛事。既扩大了党报的影响力,又丰富了市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今后,我们将每年都策划一些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用健康向上的文化内容服务人们的生活,充分展示新闻媒体积极参与和谐文化建设的良好形象。

四、百姓民生的服务者

新闻媒体要做百姓民生的服务者,满足和谐社会中受众的知情权、话语权和参与欲。一是要及时报道受众欲知而未知的重要新闻信息,并请他们发表意见。二是要及时解读重大新闻,了解受众的反响。三是关注民生民情,帮助百姓解决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就业、就医、就学等热点、难点问题。

主流媒体长期以来在受众中的威信较高,说服力较强,对重大事件的报道可以在受众中形成范围较广、相对稳定的舆论,这对构建和谐社会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鞍山日报》开辟“权威发布”栏目,每当面临一些重大事件,总是选择最恰当的时机发出最具权威的主流声音,使得各个行业、各个群体能够迅速准确了解、认识并把握经济社会跳动的主脉搏,并自觉与之合拍。

为给广大读者提供一个畅叙思想、反映问题、表达诉求的通道,《鞍山日报》开辟“舆论调查”和“百姓关注”等栏目,专门反映百姓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并请有关权威部门作出解答。

新闻热线是畅通言路的有效途径。《鞍山日报》舍得投入人力、物力办好热线,让尽可能多的公众参与舆论活动,并开辟了“百姓留言簿”、“回音”等栏目,把读者在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在报纸上及时反映,促使问题解决。

我们目前所处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贫富不均的问题客观地存在着,一些原本就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如果再遇到天灾人祸,则更是雪上加霜。关心这部分人的疾苦,为他们摆脱困境奔走呼吁,报道社会组织和热心人士的“善举”、“义行”,弘扬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让更多的人都拥有“蓝蓝的天空”,享有“暖暖的阳光”,是党报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仅2006年,《鞍山日报》就先后帮助三个身陷困境的孩子摆脱了困境,对推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