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6年卷
19695400000031

第31章 信息公开为党报内容创新提供全新的信息环境(1)

郭洪新

信息公开是党和政府提高和增强执政能力的重要选择。党在执政过程中的信息化意味着党和政府的决策信息公开,意味着党和政府通过新闻发布、信息网络等渠道为社会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服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多次提到这个问题,比如“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深化政务公开,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推行政务公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公共服务信息化,及时发布公共信息,为群众生活和参与经济社会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扩大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严格党内生活,严肃党的纪律,增进党的团结统一,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由此可见,信息公开将是党报今后长期面临的一个重要信息环境。如何面对、适应信息公开这一新的信息环境,进一步发挥好党报新闻宣传的优势作用,是党报工作者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政务公开为党报内容创新提供的信息资源优势

党务政务信息公开,是指按照党和政府的有关法规的规定和各地实际情况,除依纪依法应当保密的事项外,其他所有党员群众关心的问题在适当的范围内予以公开,以不断增强党和政府组织工作的开放度和透明度,使党员、干部和群众更好地了解和参与党政事务。党务公开还要求各级党组织逐步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党代会代表提议的处理和回复机制,党的常委会向全委会负责、报告工作和接受监督的制度,党的代表大会提案制度等一系列制度。

1.信息公开为党报创新提供了政策保证和信息支持

党务政务信息公开,对以传播党政信息为工作重点的党报工作者而言,获得和运用的信息资源将会前所未有地增多。党报如果能够充分运用强大的新闻报道和信息解读能力,及时地对各级党政部门的政务信息进行集纳、整理、加工和发布,报道好、解读好这些权威信息资源,使党报读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主导国家、地区的重要政务信息,就一定能够使党报打开一片新闻报道的新天地。

除此之外,还要看到,正如吉林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毕政所说,党报还拥有“独有的信息资源。党委机关报,带有党政机关的性质。这种独特的报纸定性,决定了我们能够掌握独特的信息资源,能搜集到我们所需要的相关资料,比如像省厅的一些重要的相关统计数据和文件、对一些问题的相关分析等;和一些重要部门如省委办公厅、省委政策研究室、省政府经济研究中心以及其他研究部门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样针对一些热点、热门问题,我们能够很容易搜集到各方面的材料,也有能力召集各方面的专家,提出意见和建议”。[1]这些独有的信息资源,加上公开发布的党务和政务信息,从信息资源上看,党报获得了创新报道内容的政策保证和信息支持。

2.党报的独特地位为党报引领舆论导向巩固权威性奠定基础

党报和党政各部门长期保持着天然的、密切的联系,具有党和政府所具有的立足点和宽广视野,能够准确、及时地获得重大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掌握舆论导向的走向,主导新闻的观点。这些都是其他报纸所无法比拟的。党报应当充分利用自己丰富的政治信息资源,奠定自己在媒介中无可动摇的地位。

由于党报尤其是中央级党报的特殊地位,他们经常可以和新华社、中新社同步获得这些新闻,在一些重大新闻报道中占有明显的优势地位。同时,党报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媒体,它对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分析、评论能够获得更大范围内的传播,也能够获得更多的党和政府新闻宣传资源的配合支持,从而影响其他媒介的议程设置。这也在无形中强化了党报的权威性,有助于提升党报的竞争力。因此完全不必借助对重大党务政务信息的独家垄断。

3.党政网络系统将成为党报内容的主要信息资源

“信息就是资源,就是财富,就是力量”。以互联网为主要传播平台的信息网络已成为各国政府和各级组织的神经系统。瑞典在运用网络进行政务信息公开方面取得了很好的经验,“瑞典政府各部门负责新闻工作的人员都有瑞典通讯社、报社和外国驻瑞典记者的通讯地址、电话和传真号码,平时发布的新闻公报一般以传真方式发给各新闻媒体,方便而快捷。近年来他们还在因特网上设立电子信箱,其发布的新闻全部储存在里面。因打开其电子信箱的口令是公开的,各新闻媒体和公众随时可以调阅这些公报。并且设计了常见问题的对话和计算机软件,采用政府机构24小时电子自助方式提供信息服务”。[2]

近年来,我国信息公开的网络化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党和政府的网络电子平台,涵盖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宣传、新闻发布、工作论坛、重要文件查阅、干部培训等各项工作,从而构建起一个涵盖范围较宽、功能较全、权威性更强的党务政务网络系统。为党报新闻工作者获得和运用信息资源提供了便利条件。

党报工作者要看到未来我国信息公开的趋势,要提前判断未来党报工作者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即能够在政务信息直接面对党员、干部、百姓的传播环境下,依然能够发挥好信息桥梁的作用。不能满足于简单地把政务信息原封不动地或稍微加工后搬到报纸上,而要能够更加深入、具体地阐释,要从更高层面上,在信息的把握、解释、分析等方面,为党和政府部门、党报受众群体当好称职的新闻信息服务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