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6年卷
19695400000033

第33章 坚持党报改革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1)

江海波

《巴音郭楞日报》是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党委机关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成立于1954年6月23日,是新疆五个、全国三十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由蒙、汉、维、回等37个民族组成。全州辖八县一市,首府为库尔勒市。巴州周边除与八个兄弟地州相连外,还与青海、西藏、甘肃等省区接壤,总面积48.27万平方公里,是全国行政区划最大的地州,号称华夏第一州,总人口117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42%。

《巴音郭楞日报》的前身是库尔勒专区机关报《库尔勒报》,创刊于1959年元月1日。1960年12月1日,库尔勒专区撤销并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报》即改为《巴音郭楞报》。之后,便以汉文、维吾尔文两种文字四开四版,每周出版一期。1962年,国家经济困难,财政无法支持,报纸停刊。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为了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学习,报纸又以蒙古文、维吾尔文、汉文三种文字重新出版。1971年10月,《巴音郭楞报》再次停刊。1985年,《巴音郭楞报》经过五年的试准备时期,终于第三次出版。

复刊初期的《巴音郭楞报》为周三刊,四开四版,以汉文、蒙古文、维吾尔文三种文字通过邮局在国内公开发行。经过七年的艰苦奋斗,1992年发生了飞跃性变化,报纸告别了铅字排版,改为激光照排。1995年,报社对报纸版面进行了全面改革,采取了三大一小的报纸版面设计方案。经过数年的努力,报纸愈加走向成熟。

为了适应自治州大开放、大发展的需要,《巴音郭楞报》(汉文版)于1998年由周三刊改为周六刊。2001年12月1日,《巴音郭楞日报》出版对开大报。

多年来,尽管《巴音郭楞日报》做了许多努力想加快发展步伐,但由于种种原因,仍然未跳出传统党报的理念和模式,政府投入逐年递减,开发能力有限,发展建设缓慢。推进党报改革,坚持正确导向,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是巴音郭楞日报社几代报人不懈的追求。但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实践始于2003年8月8日。

2003年8月8日,巴州党委决定和新疆经济报系合作出版《巴音郭楞日报》(汉文版)后,我们不但引进了先进的办报理念,而且在人事、工资、版面、发行等方面实施改革,短短三年时间内使党报影响力日益增强,发行量由合作前的一万余份增加到现在的四万余份,广告年收入由合作前的300多万元增加到现在的1500多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加,国有资产不断增值。班子团结、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印刷设备更新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初步实现了巴州党委提出的“政治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在坚持党报改革、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工作中,我们着力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党报性质不动摇,强化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政治优势

2003年8月8日合作办报后,根据巴州党委和报系的要求,结合《巴音郭楞日报》实际,我们提出“权威、快捷、可读、新锐”的办报理念。采编工作中,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动摇,坚持党管媒体和党报性质不动摇。努力把党的宣传工作和媒体的新闻特点结合起来,认真落实“三贴近”和“三深入”要求,紧紧围绕州委、州人民政府的中心工作,始终坚持作为州委机关报的权威和高度,主流媒体的政治优势和舆论引导能力不断增强。《巴音郭楞日报》常年开设“政令发布”、“政令解读”、“政令追踪”、“政令盘点”等栏目,在政策引导和百姓关注之间寻找结合点,每当遇到老百姓关注的重大决策,都认真进行解读,真切关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对重大突发事件和敏感问题,我们坚持在州委的正确领导下,不失语、不添乱、主动参与、正确引导。2004年4月,改制企业库尔勒棉纺厂的上千名职工到州委、州政府楼前上访静坐,要求妥善解决遗留问题。由于静坐上访人员较多,对立情绪较大,州委和州人民政府的声音一时传达不下去,工作人员深入不进去,社会上议论纷纷。在州委、州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巴音郭楞日报》立即组成报道小组,详细采访了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重点突出了企业改制的背景、原因、存在的问题、政府的职能及解决问题的途径、措施等,连续报道见报后,职工的情绪逐步稳定,谣言不攻自破。由于舆论引导正确、及时、到位,加之政府很快采取应对措施,使这一重大突发事件很快得到平息,没有造成进一步的负面影响和其他损失,报道的效果使党委政府满意、群众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