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6年卷
19695400000062

第62章 试谈加强扶持经济欠发达地区党报和党报农村版

宋兆宽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党报,尤其是地市级党报,因客观条件所限,在发展中有许多困难,靠自身的力量还一时解决不了。因此,国家应当给予必要的扶持。

一、制定特殊的经济扶持政策

2006年1月2日,酝酿已久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05\]14号)终于出台了。其中明确表示要给予文化产业以政策扶持。同日,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石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对于下一步报业的改革,根据中央14号文件精神,主要是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对党报党刊和时政类报刊实行事业体制,由国家重点扶持;文化、艺术、生活、科普等类报刊社,逐步转制为企业。党报和时政类报纸,也要优化组织结构,整合内部资源,转变经营方式,其中的广告、印刷、发行等经营部分,可从体制中剥离出来,转制为企业,进行市场运作,为主业服务。”[1]这些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出台不止一个关于扶持优惠的文件。十六大报告在谈到“坚持和完善支持文化公益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时,提出“四个扶持”,第一个就是“扶持党和国家重要的新闻媒体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党和国家重要的新闻媒体”当然包括党报。“……党有责任和义务保证其基本的生存条件。说到底,就是党要保证党报基本的新闻业务队伍的生活及基本的业务开支。”[2]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党报,承受广告资源短缺、发行费用高、政策性亏损大等诸多困难,难以从市场上收回成本。如2000年《内蒙古日报》的蒙文版年发行6000份,年净亏损380万元,但从政治上考虑,再亏损也必须出版发行。[3]为了保证党报的生存地位,有关部门及地方政府应制定出特殊的经济扶持政策,如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信贷支持等。大众报业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编辑傅绍万2005年说:“党报除舆论工具、产业属性外,还具有明显的公益文化产品的特征。现阶段,让党报与都市生活类报纸在同一起跑线竞争还不现实……扶持就要扶持到位。怎样才能扶持到位?怎样才能保证扶持真正到位?这是党报在进一步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4]

二、调整报业结构,为党报生存创造良好环境

在美国,由于报业间的激烈竞争和兼并,一个城市只有一家报纸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到2003年,多报城市降到了19个,仅占总数的1.3%。[5]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市,新闻、人力、市场等各项资源都十分有限,一城多报不仅对各种资源是个浪费,更削弱了党报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解决,在有的地市可以仅限党报一家生存。“中央有关部门已制定整顿跨地区办报的相关政策,原则上采取切实措施保证大众媒体属地化管理。据了解,具体方案之一是对现有跨地区办报活动进行清理,由当地主要党报社、党报集团收购外来资金所占股份”。[6]看来,中央有关部门已注意并开始着手解决这类问题。在目前政策扶持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情况下,更为重要的是地市级党报要创新办报观念,将党报转型,办都市型、晚报型的新型党报,走《广州日报》、《南京日报》等报的办报路子,从内容到形式全面保证“三贴近”,让受众“一报在手,应有尽有”,尽量地满足其多方面、多样化的需求。山东省莱芜市只有两个行政区,19个乡镇,124万人口,基本上是个县级规模,报纸发行量少,广告资源也少。莱芜日报社审时度势,没有盲目发展子报,集中全力打造好党报。把《莱芜日报》的办报理念确定为“党报权威,晚报风格”,将对开八版两张报纸内容作了分流。前一张是日报,主要为时政新闻,体现权威;另一张为“鲁中晨刊”,主要作为社会和民生新闻及生活服务性专刊,集中体现晚报风格。这样一来,不仅领导满意,读者也满意;办报和广告达到了双赢。[7]权威机构已预测:除中心城市党报外,区域次中心和一般地市级党报在未来十年可能面临转型的挑战。[8]早动早受益,晚动晚受益,不动不受益,特别是现在还是一城一家党报的地市,更要趁狼还未闯入之时尽快打造壁垒,办老百姓喜欢的党报,让老百姓成为党报忠诚的读者,永远的朋友。

三、组织强弱党报社结成帮扶对子

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应牵头组织经济发达地区地市级党报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地市级党报结成帮扶对子,进行对口支援。可互派领导及业务骨干到对口报社挂职锻炼。强势党报社要运用自己先进的办报理念、管理体制、经营手段和人才、资金等优势帮助弱势党报社。可视情况运用联合办报,或办专刊、专版等多种形式。新疆经济报社出于对党报事业的使命感,也出于对中小城市报业市场前景的预期,联办了《巴音郭楞日报》、《阿克苏日报》,联办后的报纸隶属关系不变,党报性质不变,前者为后者两报注入资金均为1000万元,并派100人分赴两地办报和经营。一年后取得了巨大成功。《巴音郭楞日报》版面已由联办前的每日对开四版扩为每日四开32版,发行量由联办前不足一万份增加到五万余份,年广告收入由联办前的200万元上升到近2000万元;《阿克苏报》版面由联办前每日四开四版扩为每日四开16版,发行量由原来6000份增加到三万份,年广告收入由联办前100万元增加到600万元。[9]对口支援,除相关报社联姻外,还可纳入地方政府对口支援的计划项目之内。广州日报社的扶贫对象是右江日报社,在2002年和2004年,共捐赠价值170万元的设备,帮助兴建了采编网络信息平台和图片管理系统。右江日报社在广州日报社的支援下,实现了自收自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取得了长足进展。

四、协调省级党报与地市级党报合作发展,组建全省党报联盟

早已出现的外地强势报纸大举进军弱势地市级党报领地的现象现已呈蔓延趋势,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应给予关注,并尽快协调省级党报与地市级党报的合作发展,组建全省党报联盟,以保证弱势地市级党报的阵地不被打垮。在广东东莞市,从2002年开始,就遭受南方日报报业集团、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党报东莞版及其他大众化报纸的大规模进攻。《东莞日报》绞尽脑汁要打好本土保卫战,但身单力薄,收效甚微。要保证地市级党报的生存地位,其政治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我认为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省级党报与地市级党报合作发展,组建全省党报联盟,达到在政治上保证地市级党报阵地不垮,在经济上互惠互利。实际上业界已有此种做法,效果很好。新华日报报业集团2002年与宿迁日报社、2003年与昆山日报社展开全方位合作,“开创了省级党报和市县级党报进行外部整合的先例”[10]。值得其他省份借鉴。

五、加强对党报农村版的创建力度

200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党政部门报刊散滥和利用职权发行,减轻基层和农民负担的通知》以及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治理报刊摊派实施细则》。执行上述文件的结果之一,县级党报除条件特殊的50余家保留外,其余300余家被取消。

取消县级党报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减轻基层和农民的订报负担,也有利于中央、省、地市党报的正常发行。同时规定,“对个别影响大、有一定规模的县市报,可由省级党报或地市级党报进行有偿兼并,或改办为地市级党报的县市版”。通知还要求,“对农村地区,重点党报可发行版面较少、价格较低、针对性和实用性较强的农村版。”应该说,中办、国办在出台“通知”时已考虑到农民的阅读党报问题。但从执行情况看,对发行“农村版”的要求却落实不好,在农村几乎见不到“版面较少、价格较低、针对性和实用性较强的农村版”。

据统计,在2000年全国有1672个县。县制起于春秋,成于秦,在中国近两千多年的政治统治中异乎寻常地稳定。县级的核心是“农政”,现在我国的县,平均管辖40多万人口,管辖的地域很大,而且大多远离省级以上的政治、经济中心和中心城市。[11]“从行政建制、历史沿革和未来发展来看,我们不仅可以把县看成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政治区域,而且可以把它当成一个完整的区域经济板块或区域经济单元。一个拥有数十万乃至百万人口的区域政治经济板块,在客观上是需要一种具有地方特性的报纸为其服务的”。[12]美国斯塔藤岛现大约有50万人,其中成人30多万。面向该岛的《斯塔藤岛前进报》创刊于1886年3月,百余年来办得蒸蒸日上。现在该报发行量平日刊七万份,星期天刊九万份,有82%的成人阅读该报,90%的家庭订阅该报。美国各种社区周报,特别是市郊社区周报成长很快,这是那些大都会日报没有人力也没有版面来做到的。[13]美国的情况能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及借鉴。中国县域报纸办好了,同样有市场。保留下来的50余家县级报几年来发展很好,有不少都强于地市报。大多数县市报纸取消后留下的市场空白并没有“农村版”党报去拾遗补缺,相反,却已经或正在被其他都市报、专业报抢占。如浙江省某县市报被取消了,而当地由“股份制”办起的《小商品市场报》却保留了下来,成了当地的“准党报”,达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在坚持“三贴近”办报原则上,县级报具有最强的优势,在某种程度上讲,农民喜爱自己的县级报甚于喜爱其他高层次的党报。因此,建议国家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放宽准入条件,对一些县市可允许创办名正言顺的县级党报,而避免当地党和政府在无奈的情况下,借船下海去支持外来报纸办“准党报”。

农村、农业和农民都需要“版面较少、价格较低、针对性和实用性较强”的农村版或县级党报。中国是农业人口占主导的发展中国家,有九亿多农业人口。没有农民认可的党报,则称不上是品牌党报,也是党报工作者的失职。在一些地区,办这类报纸经济效益可能不大可观,甚至是要赔钱的。因此,国家应在各方面给予扶持。2004年8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在山西考察时,曾经深入到农民家中调查农民看电视收费问题。他语重心长地说:“……对广大农民来讲,还必须寻找别的办法,不能都寄希望于收钱推广有线上。对农民要考虑如何不交费能看上电视。”[14]如果说现在让“农民不交费就能看上党报”还不可能的话,那么低价党报、优惠价党报总还是可以做到的。《河南日报(农村版)》的服务宗旨和运作方式应得到推广。《乌兰察布日报》办的蒙文《牧民报》,物美价廉,报社是赔钱的。但该报社始终不渝地坚持为牧民服务,其社会效益是不可估量的。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应当硬性规定,各省级包括有条件的地市级党报要落实中办、国办的要求,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尽快给农民打造专门性的“农村党报”。

(宋兆宽:浙江传媒学院教授、博士)

注释:

[1]胡怀福:《报业发展要走出“必然王国”——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石峰谈报业发展趋势》,《中国报业》,2006年第2期。

[2]蒋经韬:《党报产业化的战略思考》,《青年记者》,2005年第9期。

[3]《全国省级党报现状与改革途径新探索》课题组编著:《党报改革途径新探索》,南方日报出版社,2001年版,第271页。

[4]《深圳特区报》编:《新时期党报定位与功能拓展》,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05年版,第70页。

[5]明安香:《美国:超级传媒帝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54页。

[6]参见《青年记者》,2006年第3期。

[7]张兆清:《对地市报业改革的认识与思考》,《青年记者》,2006年第2期。

[8]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中国报业的发展方位——改革发展中的报纸出版业》,《传媒》,2005年第9期。

[9]苏继赏:《把握报业市场规律 探索党报改革之路》,《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4年卷》,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2页。

[10]李敏:《河北省党报基本状况调查》,《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11]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59~365页。

[12]张昆、周芳:《关于中国县城报纸发展的思考》,《新闻记者》,2004年第3期。

[13]明安香:《美国:超级传媒帝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3~44页。

[14]《殷殷之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山西考察侧记》,《人民日报》,2004年8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