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6年卷
19695400000089

第89章 从《内蒙古日报》看我国西部地区党报现状及其发展

——《内蒙古日报》调查报告

郭晶

《内蒙古日报》是我党在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创办的省级党报,其蒙文版是我国最早用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的省级党报,也是蒙古族历史上用本民族文字出版的第一张日报。近年来,随着都市报和晚报的迅猛发展,报业竞争进一步加剧,作为实力相对弱小的西部地区党报《内蒙古日报》,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民族地区的党报要居安思危,突出重围,大胆创新,更要具有民族特色。西部党报的改革只有更多地向临近的中部地区党报学习,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胆创新、勇于改革,才能争取尽快地向集团化的发展之路迈进。

一、《内蒙古日报》现状

西部地区党报作为重要的信息沟通桥梁和渠道,在人才稀有的情况下,采编素质很难提高,体制导致人员缺乏动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党报既面临挑战,又有大好机遇。

市场优势:巨大的市场空白。与内地的地市相比,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受中心城市报纸的影响小,发展空间比较大。如内蒙古地区目前可读性较强的报纸数量少,广告媒体也不多,《内蒙古日报》仍具有权威地位,如能在内容和经营机制上大胆改革,完全能开拓和占领一方市场。

新闻源优势: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是个巨大的新闻资源“宝库”,尚有许多未开垦的处女地,如独特的民族风情、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尤其是当前各民族群众在西部大开发和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发展经济、建设家乡的新业绩、新风貌,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闻源。

发行弱势: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不高,对党报的发展形成一定的制约。过去《内蒙古日报》最多发行十几万份,现在汉文报、蒙文报总订数共有82000多份左右,其中蒙文报6000多份,汉文报76000多份,而内蒙古自治区总人口约有2400万。内蒙古每千人党报订数相对滞后,党报效益不太好,在蒙文报没有广告的情况下,全年广告额约1000万元。党报依靠行政手段抓发行,基本走单一发行路子,公费订阅多、私人购买少,市场覆盖率和读者拥有量不太高。

需要特别指出,和内地党报相比,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党报还有一个无法回避的弱点,就是同时办多种文版,办报成本较高。党报的少数民族文版承担着维护少数民族权益、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神圣使命,但从市场角度看,其发行量少且很难吸引广告,经济效益差。

人才弱势:在全国,内蒙古属于一个偏远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内蒙古日报》作为民族地区党报的处境不如宁夏(党报订数18万,广告收益突破一亿)、西藏、广西、新疆。党报采编人员结构老化,受过新闻理论系统教育的相对较少,业务素质偏低,蒙汉采编人员收入很低。近年来,报社由于经济发展和地域的限制无法招进大学毕业生,蒙汉共300多名采编人员处在青黄不接的阶段。

二、现实困境原因

党报具有很多优势,如具有权威性、影响力,受众面广,新闻源比较广泛。现在这些优势在西部地区并没有发挥出来。原因主要有新闻体制和思想观念两个方面。

首先,新闻体制改革滞后制约了报业的发展。现有的党报体制虽然普遍实行了内部三项制度的改革,但改革不深入、不彻底。体制问题是制约西部欠发达地区报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应以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整体推进报业发展。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不高,市场化程度低,对党报的发展形成一定的制约。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报社的市场化步伐受制于大环境,动作不够大,报纸作为新兴传媒产业的活力没有发挥出来,在市场竞争中居于劣势。

其次,思想保守是制约报纸发展的主观原因。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地处偏远,观念相对落后。在新闻观念上,目前大多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党报仍沿袭着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办报思路,主要承担单一的政治宣传职能,党报的舆论监督、社会服务、信息沟通、文化娱乐等职能未得到充分展现。

如要闻版报道改革创新不够,缺乏特色。党报要闻版历来是各报编辑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读者最为关注的一个版。但因受各种因素制约,党报要闻版往往也成为党报新闻改革与创新和新闻资源开发的瓶颈。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报纸会议新闻报道常常突出会议本身,而没有挖掘其中最有新闻价值的内容。

三、审时度势 积极应对

面对西部地区党报存在的问题和形成问题的症结,《内蒙古日报》认为西部地区党报必须根据自己所处的地域和环境,准确地按照自己的定位,形成鲜明的特色,力求做到独家、独到、独特。因此,深化新闻体制改革和针对自身情况,他们提出要自上而下地解放思想,深化新闻体制改革,创新办报思路,寻求新闻资源效益的最大化,改革用人机制,提升报纸的品质。在进行体制改革的进程中,要做到既能克服现有体制的弱点,又不失去现有体制的优点,并且能保持社会的稳定。

遵循“一二三四五”的办报思路。在充分调研、论证、思考的基础上,《内蒙古日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采编工作及队伍建设,提出了“一二三四五”的办报思路。“一”就是牢固树立“一个中心”。要求内蒙古日报社广大采编人员一定要树立以办好党报为中心的强烈意识。“二”就是要突出“两大重点”。采与编始终是报纸工作的两大任务,对此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而要做好采的工作,就要求记者深入新闻第一现场,力戒报道内容“机关化”、新闻写作“公文化”;要用全新的新闻的眼光、以读者的视野去审视生活,精心采写;加快工作节奏,下功夫提高时效性,对重大新闻事件,快速出击、追踪报道、连续刊发、重点关注。“三”是做到“三个着力”。即着力策划、着力创新、着力用心。“四”是实现“四个转变”。首先是要实现党报报道内容上的转变;其次在工作方法上要实现彻底转变,各编采部门要加强同一线驻站记者的及时沟通联系,随时互通信息;再次是实现工作作风上的全新转变;最后是努力实现文风上的彻底转变。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文关怀。“五”是要实现“五个提高”。首先是要提高每位党报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其次是要提高业务能力,然后是提高工作标准,再次是提高领导水平,最后是提高道德素质。

寻求新闻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围绕上述采编工作和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为进一步提高党报的质量品质和舆论引导水平,增强党报的活力与市场竞争力,内蒙古日报社编委会对《内蒙古日报》(汉文版)进行了全面改版扩版、机构重组和人员重新组合。改革的总原则是充分体现强采精编,通过改扩版方案的认真实施,实现有效合理地利用人力资源与新闻资源,确保新闻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加强采编改革,在新闻选择和策划中突出西部民族地区特点。一张报纸,如果没有竭力抓住属于它自己的新闻,而只是将其他报上的东西搬到自己的版面上了,那么它就将遭遇生存危机,失去在报业竞争中的地位。近年来,《内蒙古日报》进行了不断的尝试:实行采编分开,大胆实行机构改革,开设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专刊《北国风光》、《草原画廊》。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以质量求发行,通过发行量的扩大进一步扩大影响力,通过影响力的扩大进一步扩大广告吸引力,通过广告收入的增加进一步改进报业发展质量,办出民族区域特色,从而使民族地区党报真正扎根于群众心里,影响并塑造城乡群众的精神世界,形成良性循环。

改革用人机制。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体制,西部地区党报的用人机制还比较落后,在选拔人才、激励人才方面观念陈旧,因此,要改变西部地区党报人才缺失的问题,西部地区党报需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胆创新、勇于改革,学习其他地区的改革经验,在用人机制上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树立起全新的科学人才观——不惟学历,不惟资历,不惟职称,不惟身份,构建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组成的人才综合评价体系,排除各种体制障碍,突破种种旧观念的框框,不拘一格选人才。

(郭晶:中国传媒大学2005级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