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瞭望之路:中国广播电视新闻改革研究课题报告
19695500000034

第34章 规制(6)

6.3.1.2传播人性化

参与网络平台的媒介融合是大势所趋,这就涉及适应受众权力彰显的第二个表现特征——内容表现的人性化传播场景。关于技术与人之间关系的研究,基本围绕技术的人性化和人的技术化两个方面。

在技术的人性化方面,一项或一类被大众普遍接受的技术改进,是建立在“科技以人为本”的基础之上,即不断向人性化的要求靠拢。而什么是“人性化”,虽然核心都是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生理、心理需要,但很难用统一的定义界定清楚,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侧重取向。比如执法的人性化与人机工程的人性化设计关注点就不同。反映在信息技术领域,21世纪的技术人性化的最大体现在于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的实用化。回顾人与计算机交互方式的演变,从利用穿孔纸带输入计算程序,到面对终端机上的字符操作界面,再到个人计算机上的图形界面和多媒体,继而是网络和虚拟现实,比尔·盖茨(Bill Gate)的《未来之路》和尼葛洛庞帝(Negroponte)的《数字化生存》都向公众介绍过虚拟现实的有关概念和前景。从人机工程学的角度来说,虚拟现实技术把人类的空间感、行走等感觉和行为功能纳入到人机交互之中,使得人与信息的交流变得更加自然和没有阻碍。

作为这一趋势的前奏,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在技术实现上越来越呈现出人性化的特征,向人类最熟悉、最简单的传播模式——人际传播靠近。目前,网络技术已经能够使一个新闻事件的报道,在实时影像、声音、文字、动画示意图的多媒体表现下,为受众营造现场感。更与电视不同的是,网络社区提供了受者与信息的其他接收者、信息提供者在线即时补充、询问、点评,如同受者身临其境。除了不能触摸,受者如同在新闻事件现场的围观者,耳闻目睹事件本身状况,同时听到周围人的窃窃私语,可以保持沉默,也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甚至听到身边的不同意见可以立即反驳。这种拟人际传播是以往技术条件下其他媒体环境无法比拟的。

6.3.1.3非线性接收方式及其对新闻生产模式的影响

网络空间提供的拟人际传播与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传播并不完全相同,技术进步赋予了前者一个独有的特征——非线性的接收方式。在真正的人际传播中,作为交流现场的后来者,是无法了解到此前发生什么;同样,如果在场者离开现场,也会对此后的发展难以确知。虽然通过第三者转述可以有所了解,但此时的信息获得方式已经不再是亲眼所见,而是语言或文字。广播、电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这一缺憾,但同样受困于以时间顺序安排的线性播出方式和有限的传输通道,受众实际上并没有事件现场视音频信息的自由调度权。而网络平台依靠海量的存储空间,以及近乎无限的点对点信息通道,完全可以实现受者在自己任何方便的时机寻找事件发展的任一片断。这种人性化的非线性信息接收习惯和网络平台近乎无限的渠道资源一旦结合,就会形成信息接收的新结构。受众可以在任意条轨道上自由地选择任意时间点切入新闻报道,对广电新闻的影响决不仅仅是目前将报道内容打包上网,而是将重塑新闻的生产模式。

首先,新闻栏目的固定播出时间、播出时长是否还会固定;在新的接收条件下,人们是否会在技术完全能够保障的情况下,依然在固定时刻收看或收听某个栏目。虽然新闻栏目可以采取按时播出、播出后将内容上网以点播的方式来应对新的信息接收习惯,但新闻时效对竞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网络平台可以任意播出的渠道资源下,栏目不应当继续延续渠道有限制时间条件下线性播出的安排。同样,网络平台上的渠道资源还表现在对栏目的时长要求不再那么苛刻。尽管固定的时长有助于编辑时工作的把握和受众对自己时间的安排,但无疑会使对栏目时长的处理余地变得更加灵活,在提前标注本期节目时长以利观众接收的前提下可以“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避免节目的注水或是言犹未尽。

第二,新接收结构会赋予目前新闻参与客体更多的权力。在新闻报道的权力组成上,记者是掌握信息取舍、组接的主体,被采访人、受众是被动接受信息裁剪的客体。因此,常常有被采访者指责记者任意断章取义,歪曲自己的本意;而记者则往往无奈于节目时长的限制,不得已为之而难免偏差。受众在不得不接受节目传达的错误信息同时,也经常感到要忍受某个采访对象冗长、空洞的发言无从躲避。新的接收结构一方面提供了足够的容纳能力,使被采访者有足够的时间清晰、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非线性传播能力又保证了受众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投入多少时间在某个人的发言上。除此之外,被采访对象、受众还可以利用在线反馈,有了随时补充、修正、评论新闻的可能,使新闻生产的主、客体权力趋于平衡。

第三,新接收结构的影响将传递到新闻的采编环节。由于新闻播出时间可以做到内容的随到随播、随采随播,这意味着对一线记者的工作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原有线性播出的广电平台上,只有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新闻才会在播出时间上有苛刻的要求,其他新闻的要求则要宽松一些,这也减轻了一线记者的劳动紧张程度。但在非线性播出环境下,同处网络平台的新闻竞争将变得更加激烈,代表工作效率底线的“截稿时间”将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代表最高工作效率的“上网时间”,一线记者的工作效率将会面临新的标准,进而对记者的工作方式、考核体系产生一系列的连带影响。同样,非线性播出还将直接影响到编辑环节。网络平台上将不再是主持人排列事件报道,而是同一时间内不同信源、不同时间点、甚至是不同媒体的所有关于某一新闻事件的报道,此时传递的信息将尽可能地达到全面、立体、多元。这对传统工作环境下的新闻编辑工作将产生颠覆性的影响。目前的广电媒体与其他媒体在编辑工作上的一个很大不同是“强记者、弱编辑”,这是因为编辑对于记者采回的视频信息不像报纸编辑对文字回旋的空间那么大,编辑的工作更多集中在节目的简单串联上。而在网络平台上,编辑承担的工作份额将会增加,除了参与策划、督导、组接本媒体记者的采访任务,很大一部分精力将用在关注其他媒体、通讯社、网友、博客的报道和信息反馈上,不停地进行信息捕捉、筛选、上网播出,形成事件的主题化综合报道。当然这些不一定是由一个人承担,而是现有的编辑工作将面临一个转向,由广电编辑向“本台编辑+网站编辑”的复合方向发展,转向的目标是增加报道的宽度和深度,给访问者提供一份营养的信息拼盘,赢得与其他网络媒体的竞争,而不能只是渠道垄断时单一的信源角色。

第四,新接收结构会促使广电新闻的语态做出调整。现有电视新闻的语态是“图像+解说”。而在网络平台上,媒体需要灵活组合图像、解说、文字、受众之间的联动和反馈,利用网络渠道资源无限的优势进行受众信息需求细分。以一条会议新闻为例,对倾向于关心与会人员的受众,以视频信息为主的内容组成更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对关注会议议题的受众而言,也许“视频+解说”的组成反而让他们觉得冲淡了主题,“能够快速阅读、深入解析的文字+图片”可能正是他们想要的;而对于和会议决策利益攸关的受众,详细了解完新闻之后,一个能帮助他们彼此之间互相联络、形成团体意见的论坛变得更加重要;而媒体也可以从中获益,按照不同细分受众的反馈制定下一步的跟进报道要点,实现信息交互的动态生产过程。

第五,新接收结构将影响到新闻报道的样态,多时空的平行线式报道将取代目前直播成为重大新闻事件报道的代表。目前电视直播的基本模式是“现场+演播室+资料片”,通过演播室的枢纽调控来完成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线性切换。而在非线性播出条件下,虽然同是对新闻事件的实时报道,但不同空间可以在不同的播出线上同时播出,实现多空间的并行直播,给受众以充分的选择权。以“神舟”飞船发射为例,目前的直播只能做到在指挥大厅、发射场、飞船内部三个空间做切换,在同一时间内只能选择反映一个空间的实况。即使运用多视窗处理,也只是在一条播出线上的暂时性办法,现场图像虽然能够短时间内并行,而现场声音却无法并行,而且空间的选择权依然掌握在演播室手中。而在新接收结构下,完全可以做到三个空间的并行实时传播,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在指挥大厅、发射场、飞船内作任意切换,受者权力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

第六,新的接收结构还将使现有的条块型生产结构向并行、放射型生产结构转换。目前的新闻播出以频道为建制,以栏目为组成,单条新闻与单条新闻串联而成,即使不同的栏目涉及到同一新闻体裁,当播出时彼此间也缺乏联系,很难给受众就某一新闻事件形成一个立体的信息环境。而新的接收结构是以网络平台,以新闻事件为圆心,围绕单个新闻事件为主题的相关报道与其他单个新闻事件的相关报道并联而成。频道、栏目的界线将变得模糊,各自为战的状况将会改善,取而代之的是以大编辑部为策划核心,以新闻事件为单位的协作型生产。

以上新接收结构产生的影响分析,作为对未来的预测,确实有想象的色彩。这种基于已有技术实现可能的理想传播状态,也许不一定能够完全实现,技术乐观主义者往往对政治、经济等因素的钳制考虑过少,但是作为时代趋势,传播权力更加对等、传播方式更加人性化的方向不会改变。

因此,广电新闻工作者能否适应信息接收新结构的变革,将成为新技术范式下广电新闻业的第二个变局——新闻生产模式的颠覆与重构。这个变局作为一个渐变的过程,已经开始发生。近年来日益重视受众反馈的趋势表明,包括广电媒体在内的传统媒体,已经进入传、受者权力对等的新接收结构前融合时代。作为前融合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传统媒体在技术范式改变面前应变能力的重要标准,如何处理与影响力日益增加的私人博客媒体关系,成为一向强势的大众媒体必须面对的问题。

6.3.2个体媒体与专业媒体的共生

在网络发达的西方社会,大众媒体遇到这个问题要更早一些。在博客新闻刚出现时,西方著名的传统媒体大多表现出不屑一顾的姿态,他们认为网络新闻博客不专业、不严谨,不可能成为一种新的媒体形态。但随着“白宫绯闻”、“克里女人”、“纽约时报造假案”等等有影响力的博客新闻事件之后,传统新闻媒体发现,博客新闻报道有自己不具备的特点。因为不需要经过像传统媒体那样繁杂的调查、审稿程序,或者顾及到政治敏感,博客新闻发布往往更快更敏锐。而在发布形式上,博客新闻无一定之规,不会受传统媒体报道的“章法”限制。博客文字、图片或诙谐幽默、或尖酸犀利,其个人化的风格非常有亲和力,受到受众的欢迎。博客媒体最大的优势在于,博客披露一条新闻后,可能有成千上万的评论者,你一言我一语进行补充,更多的新闻线索被揭露出来,事情真相逐渐浮出水面,传送给更多读者。这种分散化、多传播的模式是传统新闻媒体少数人分布信息,多数人消费的模式所不能相比的。

随着新闻博客的异军突起,西方著名的传统媒体不仅开始把博客当成一种重要的新闻线索来源,而且还试图把“对手变为朋友”。英国《卫报》是传统媒体网站中较早开设“博客阵地”的,其博客站点的欢迎词,反映了传统媒体对博客的看法:

我们发现博客帮助我们找到了另一种形式的新闻,当然,我们注意保持博客的一切,从准确性到拼写的标准,但是编辑比以前扮演了一个比较不重要的角色,因为博客编辑和《卫报》其他部分的编辑不一样。这点使我们更加确认了博客最伟大的优势——个体声音的力量。更重要的一点是交流,读者们可以评论所有的新闻,我们也希望那样,这为您提供了一个把新闻变成平等讨论的机会——告诉我们关于您如何看待我们的新闻及如何看待我们写新闻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