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瞭望之路:中国广播电视新闻改革研究课题报告
19695500000056

第56章 结语

继上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初之后,从2004年开始,关于改革的第三次大争论已经两年多了。有学者指出,几乎所有过去曾经取得改革共识包括方向上的共识,现在都面临断裂。亦有学者将其概括为四个层面的争论:一是意识形态之争,二是价值取向之争,三是利益取向之争,四是表达范式之争。同时有研究指出,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正在形成这样的一个社会并且逐渐定形:一是结构定型,即穷富强弱现在已尘埃落定,泾渭分明;二是精英联盟,即权力、经济和知识精英已经结盟;三是寡头统治,即种种反民主的言行开始出现;四是赢者通吃,即一个人只要在一个领域获得优势,就可以在其他领域畅通无阻。改革,进入关键点,甚至会成为拐点,已经越来越为社会所关注。

改革,意味着利益的再调整,也就预示着集团间的角力。鲁迅说过,“在中国,搬动一把椅子都是要流血的”。尽管时代不同,但改革背后的利益争夺始终存在。“改革的动力确实不足了,原因在于不像过去改革是大家都受益,现在改革改到垄断部门,垄断部门当然动力不足了。”

围绕着广电的法制、体制、组织、技术四个核心问题,我们和许多研究者一样,给出了大同小异的思考:完善法制,赋予新闻履行均衡、完整社会功能的权利和义务;再造体制,保障严肃新闻在市场环境下的经济独立、自主;调适组织,促使新闻生产适应现代信息生产敏锐、高效的竞争要求;提升技术,迎接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但是一些年来,如同当下许多围绕改革进行的研究一样,“应当如何”往往下笔万言,一进入“将会如何”就会发现举步维艰,尤其在法制、体制层面。这种无奈,是否真如有学者所言,“这在中国其实是一个常识,权力捉弄权利”?如此,又是哪些权力捉弄了谁的权利?

2006年2月25日,在清华大学举办的主题为“如何理性地反思改革”的研讨会上,有学名显赫者提出“改革必须补偿现有利益群体,否则改革就进行不下去”,“改革使得相对利益受损最大的应该是领导干部,其次是工人,接下来是农民。”向畸形权力体系下的既得利益集团“补偿”是否道德暂不讨论,但要继续推进改革的最大利益“受损者”是领导干部倒是实话。于是,权力就此化为改革的阻力。这种阻力体现在此起彼伏的矿难背后,体现在扶摇直上的房价里面,体现在垄断集团的高收入上。

广电的事业性质、企业化经营,决定了改革的阻力也被分为两类。在技术范式转换、组织结构调整的企业行为层面,其阻力主要来自关系的重新理顺,并且受市场的压力和改革后的收益吸引,改革的动力要大于阻力,这两项改革只是时间问题;而在体制再造、法律保障的事业布局层面,作为垄断的垄断,广电改革的阻力构成相对复杂。在第一层垄断上,广电改革的根本阻力来自于外部利益集团,对他们而言,体制、法制上的改革成本无法承受,这也是若要继续推进改革,就“必须补偿现有利益群体”的内在逻辑;在第二层垄断上,广电变革的另一阻力来自广电本身,甚至是大部分普通记者,他们一方面希望获得更多的权力和权利,提高近年来直线下降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又希望保全市场垄断带来的经济利益。改革,正在变成了一个各方讨价还价的过程。

讨价还价总是前进了一步,因为民主制度的本质正是公开的、在规则内的讨价还价。问题是如何增强改革的议价能力,或者说如何重新积聚改革的动力。学界寄希望于民间社会的成长,寄希望于民众改革共识的重新达成。而要达成共识,就需要信息传播渠道。于是,广电的改革似乎变成了一个循环论证:广电改革,作为进入“深水区”改革的一部分,它的动力来自于民众共识的达成,而共识的达成又需要改革后的广电等媒体疏通信息。这时,广电等媒体改革在总体改革中的瓶颈地位就被凸显出来。循环能否被破解呢?一个欣喜的变化是,尽管近年来互联网的管控在加强,但仍然承担起越来越重要的开放信息渠道角色,推动广电改革的民意正在形成。作为其效用的一个体现,央视在2005年底提出要“和谐办台”,加大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投入,缓解外界对央视的批评。

就在我们完成课题的前夕,2006年11月13日至24日,12集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低调亮相央视,却引起巨大反响。褒奖者额手相庆,称道这是一部反思历史、正视世界的功德之作;斥责者怒形于色,历数其与二十年前另一部“用心险恶、全盘西化”的纪录片类似之处。搁置孰是孰非不论,但争论本身能够公开进行,至少说明了三个问题:社会环境的宽容度在缓慢提高,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展开对意识形态、民主制度选择展开讨论;对上述问题的关注始终存在,即使有时隐藏在平静之下;分歧仍然存在,并且还会延续相当长时间。这表明,新闻功能的扩张之路依然需要持久的耐心和努力。

自“五四”以来百年中国追求科学与民主的历史表明,跳出死循环要面临的困难要远远多于人们的预期。

从长期看,资本力量裹挟着政治力量形成的双寡头垄断将会对媒介的公共利益角色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特别是在政治力量日益缺乏全新的意识形态控制力和吸引力的情况下,资本以及受其支配的价值体系将会日益侵蚀本来就已经非常脆弱的公共利益和价值体系。

当功能残缺的图景呈现在屏幕之上时,我们期盼这只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时要经历的必然阶段,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也只有在发展中才能解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目标,不会自己实现,需要所有人的努力,这正是鼓舞我们勉力承担本课题的动力所在。而促进各利益阶层的意见和解,达成改革的全民共识,是积极、稳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实现“和谐”目标的第一步,期待“第一步”的坚实,始终提醒我们的课题还远未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