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电视节目编辑
19695700000042

第42章 案例分析(3)

4.一个有效的表意段落里如何用不同的表达形式分散观众的注意力

老师与学生见面到一行人进入陶家客厅坐定,观众比较直观的感觉是这个段落镜头比较长,然而将镜头本身做物理分析却发现它并不是观众感觉的那样,什么原因造成了观众感受上的这种错觉呢?

一般意义上一个节目或一个段落要让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所表达的内容上,但这里有一个整体和局部的辩证关系:在一个有效段落里如何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分散观众的注意力。也就是说,观众之所以感觉到这个段落特别长,是由于拍摄者给观众提供的有效信息太少,从记者自我介绍完,到进入陶家院子,观众唯一能够获得的信息是三个(镜头里的三个人)或四个人(包括摄像)进入陶家。之前的问话内容是自我介绍,之后的问话是对画面的描述,比如:你们家院子挺大的,你们家几口人,家里收拾得挺干净等,这些内容本身没有多少张力,造成了一个连续段落的乏力,所以观众感觉这个段落太长了。在一个将近一分钟的段落里观众只获得了进门的信息,而且只有画面在给观众提供信息,没有其他的辅助信息,造成了信息传递的单一。从这个意义上说,编辑在任何时候都要考虑在有效的单元里,如何将观众的注意力分散到不同的表达形式上。

这个部分里,编导比较注重现场同期声的使用,比如与陶先勇见面时的自我介绍、进入家门之后基本情况的访问等。问题是,见到陶先勇母亲时她的一句话揭穿了谜底,那就是一家人前一天下午就知道今天老师和电视台的人要来。也就是说,镜头和记者面对陶先勇时,他是特意在等待而不是无意中正好出现在家门口。编辑一个原则是,拍摄的准备阶段一般不适宜编辑到节目中。除了一些比较特殊的节目,如新闻报道里的突袭式采访、一些特殊情况下的拍摄,例如《中华之剑》其中一集将拍摄者与抓捕人员潜伏前的内容拍摄了下来,而且是拍摄记者准备拍摄的部分。在这类特殊情况下,由于拍摄者的拍摄活动与叙事内容有关系,节目的张力反而变得更大,因为现场感出来了,而在《壁画后面的故事》里这部分只是见面的寒暄,将其拍摄下来失去了表达的意义。

这个行为包含的信息少,观众只能看到画面里的内容,这些内容无法建立叙事矛盾,所以失去了节目应有的张力。这里存在信息容量的问题,一个表述里所包含的信息量是不一样的。有的信息包容量大,比如“一个农民发现了一块恐龙化石”,这个表述本身是含有故事在里面的,他如何发现的,在哪里发现的等所有这些信息都可以拓展,但本片这个段落却没有可拓展的余地。老师和学生进家门,就是它所传递的全部信息,没有更多的可以让观众调动思维来补充的内容,信息容量太少。观众将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几个人进门这个画面本身,而进门的过程中没有什么冲突,一个普普通通进家门的动作,随之而来的交流也仅仅是在描述一些画面里观众已经看到的内容。况且对于大小、快慢等画面清晰呈现的内容,每个人的直观感受都不一样,语言的描述是否能和观众的感觉一致,本身就可能带来矛盾。现在的问题是这些信息已经被观众获得了,还占用了节目的篇幅来表述,无形中使得不精彩的部分再次被凸现出来了。于是观众会觉得这个段落比较可笑,并不是被拍摄者本身可笑,而是拍摄者对内容的把握让观众觉得可笑。

节目中的每一个镜头,每一个段落,都会涉及信息量这个问题。镜头都有两个方面的含意:一是镜头本身所表现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容易直观地让观众感受到;二是镜头的延伸含意,也就是镜头的延伸信息量,这一部分很难在镜头里看到,但由于这一部分能够调动观众的感受或想象,其打动观众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如果在节目中能够加入更多这方面的内容,一个镜头就不是镜头本身所表现的那点内容了,而一旦调动了画面、语言、字幕等所有方式,观众此时的注意力就不会仅仅局限在某一个方面。即使是一个简单的采访,也带有两种不同的内容:一是采访本身的语言信息;二是在采访过程中采访行为本身所带出来的信息。

5.现场把握

“现场把握”是采编人员在拍摄现场的控制能力和应变能力。每一个拍摄者,无论编导还是摄像在非剧情类节目的拍摄中,都涉及到现场把握能力,这种现场把握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拍摄效果。虽然是非剧情类的节目,却不意味着仅仅对生活流程记录之后就能够完成意义的表达。拍摄者在拍摄现场对内容的判断、对现场的组织、对拍摄行为的组织等都是对其综合素质的体现和考验,对拍摄者的应变能力也是一个综合的考验,由于非剧情类节目无法事先按照叙事的要求去结构故事,做镜头分解,所以现场发生的事情,拍摄者如何能够即兴拍摄完成,编导和摄像的应变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本片的这个段落里,编导正在汽车上采访刘玉安老师时,刘玉安老师发出了“哎哟”的惊叫声,一般的判断应该是当时他发现了什么意外的情况,虽然头一天已经通知了陶家,但看到陶先勇站在家门口的胡同里,他还是有些意外,然而此时采访者并没有立即中止采访,而是准备继续谈论孩子的病情,应急处理不是十分妥当。不仅如此,此时他们乘坐的汽车是否再继续向前开行,也是编导控制能力和应变能力的体现,此时似乎立即停车才是最好的选择;当汽车停稳的瞬间,反应最快的应该是摄像,但从镜头里看到的场面恰恰是拍摄者慢条斯理在车里拍摄,老师不知何时已经下车见到了学生,当摄像机再次开机时,学生与老师见面的瞬间已经消失了,前面铺垫了很久的高潮点也在一瞬间消失了,这种消失是由于拍摄者的失误造成的。一般情况下,此时拍摄者一定要比被拍摄者多一份预见,动作上也要更迅速、敏捷,才能捕捉到细节。

见面瞬间的拍摄方式反映了拍摄者对于关键“点”的把握没有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使得拍摄变得很被动,像流水账。

6.纪实拍摄是需要事先做充分准备的,家长里短不太适宜在节目中出现,准备的过程一般也不适宜编辑到节目中

在进入陶家院子之后,拍摄者问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观众看来太简单了,简单得有些不能忍受,最终使得这个段落在观众看来不能接受。但如果平心静气地来分析的话,其实在当时的拍摄现场,寒暄是一种正常的反应,因为他们是第一次来到陶家,即使事先编导已经非常了解这个家庭的基本情况,但是和陶先勇及其家人第一次见面,为了迅速拉近与他们的距离,拍摄者采用寒暄的方式达到短时间内熟悉被拍摄对象的目的,方便此后的拍摄。问题是在后期编辑的时候,编导将这些过程作为很重要的内容,用了相当大的篇幅编辑到节目中,使得这个段落显得拖沓。所以从编辑的角度来说,最大的失误在于后期编辑,而不是前期拍摄。

7.采访内容的分配

由于这类题材的节目大多数都要考虑到时空结构,所以拍摄者要事先考虑拍摄对象在何时说什么内容,而不是完全在拍摄现场即兴发挥。采访时间、采访地点的选择决定了采访内容,反过来说,采访内容确定之后也决定了拍摄时间、拍摄地点,每个时空都和节目的结构有一定关系。

如何分配内容:一是前期拍摄的分配,二是后期编辑的分配。前期拍摄的分配是指在拍摄中把拍摄内容与拍摄者的关系思考清楚,按照节目的需要完成拍摄,尤其是不同内容在同一个拍摄场景完成时应该如何处理。后期编辑中,如果是不带时空关系的,镜头编辑则比较好解决,如果是带时空关系的,解决起来就会比较麻烦。至少要找到再次回到这个空间叙事的理由,也就是被拍摄者再次回到同一个已经出现过的场景的充分理由,否则就只能放弃这个场景的再次使用。再有一个办法就是将相同场景的两个段落变得让观众看不出是同一个场景,同时利用节目中的内容让观众误以为两个段落中不是同一场景。后期编辑的分配更多的是一个二度创作,比如这个段落编导至少应该将其分配成几个相对独立的段落。编辑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能够在节目中找到若干个切出去的叙事理由,从而打破流水账似的记录过程的编辑方式,从生活中找到载体,提炼出故事。也就是说在叙事过程中能够找到若干个叙事切口,增加叙事“阻尼”的可能。这样材料才能为你所用,而不是拍摄者被材料牵着走,主动与被动的关系,拍摄者始终应该是清楚的。

其次是在这个段落里,拍摄者明显地希望这次突然袭击式的拍摄能够获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材料,但遗憾的是,从母亲的口述里,我们已经得知这是一个谎言,因为陶家前一天就有学生来告知了这个消息,这个消息应该是来自于拍摄者,而不是刘玉安老师,重新走入陶先勇生活的刘玉安老师,不会在每次去陶家时提前让学生去通知,如果真的是这样,这个人物也就不值得去做了。无论是拍摄者自己通知的,还是老师通知的,不管拍摄者的动机如何,这类题材用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一定是最好的,这类题材突袭式的拍摄本身就不是最佳的选择。一般情况下,不是必须不要采用突袭式拍摄。

最后,也是这个段落里最要紧的问题,用这些采访表达什么。每一个拍摄者的任何一个镜头、任何一段解说、任何一个段落都需要有表达。这个段落将近两分钟的采访内容涉及到了六七个方面的内容,观众会感到疑惑,编导到底想说什么。是说家庭情况还是说孩子过去的艰难,或者是说孩子未来的理想还是说老师与他的关系,是奶奶要表达对老师的感谢还是要讲作壁画时的感慨等,不是十分清晰。编导尤其是后期编辑,必须十分清晰表达是什么。这个段落里采访家人和采访老师时对他们心态的把握要准确,然后才可能讨论对采访内容的分配,如果仅仅是想造成一种惊喜和意外,这种惊喜和意外的目的又不是十分清楚,观众就无法理解你的表达,本来可能很精彩的内容也会让观众感觉很冗长。

8.让采访对象讲述他熟悉的

采访陶先勇的段落很干巴,原因在于被采访者说的是他不熟悉的内容,如果让被采访者讲述他熟悉的内容就不是这种状态。其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有自己熟悉的领域和熟悉的事情,电视拍摄中如何尽可能让他们去表达擅长和熟悉的内容。

解说:“这个家仅靠陶先勇的父亲每月400元的收入……”,解说中带有比较强烈的个人情感。解说词语气是否合适,父亲的出场方式是否是最好的也需要商讨。对父亲的性格和表现进行分析会发现:这个父亲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但面对镜头又必须说话,所以说了一些寒暄的话语,因而这部分内容变得比较做作。所以一定要对拍摄对象进行分析,不同的对象用不同的记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