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守望声屏:论媒体的责任与自律
19696000000023

第23章 正确看待收视率 告别节目低俗化

胡宁

近年来,关于电视节目低俗化的指责不绝于耳。从专家学者到普通观众,从理论到实例,都痛斥节目低俗化给社会带来的极大危害。而广电总局则连下禁令,向涉嫌低俗化的电视节目开刀,以实际行动回应了社会对低俗化的指责。湖南的新闻媒体则从2007年8月起,开始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深化三项教育,治理五大公害”学习教育活动。

“五大公害”中的典型之“害”就是低俗化。

低俗化有哪些表现?很多业内人士已经对此有详细表述,笔者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低俗化为何产生?答案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最有代表性、呼声最高的,恐怕要数崔永元的那句“收视率是万恶之源”了!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由于电视媒体对收视率的盲目、过度追求,个别从业人员为此不择手段,甚至以低俗、虚假等内容迎合观众,因此就有了“纸包子事件”虚假新闻,有了重庆卫视《第一次心动》节目以恶俗、媚俗取悦观众的现象。

由此,“收视率”这个原本只用于行业内部、社会上少有人知的专业名词,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成了“千夫所指”。也因为这样,电视媒体陷入了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收视率”恶名远扬,另一方面电视媒体却无可回避。正如中国最大的收视调查公司——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公司总经理王兰柱所言,“在目前节目综合评估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在全国通行的、得到全行业和相关产业认可的,只有收视率这一种评价指标。而且,目前电视台能用的可量化的指标,也唯有收视率。”

因此,在目前情况下,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我们的节目还是得追求收视率。只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是,我们的电视节目该如何正确获得收视率,用什么正确的方法提高收视率。

一、通俗不是节目低俗化的幌子

对于电视节目低俗化,很多人振振有词:“我们这是通俗,不是低俗。电视节目只有通俗,才能最大可能被观众接受嘛。”说这句话的人,要不就是混淆了通俗与低俗的概念,要不就是故意打着通俗的幌子干着低俗的活。

其实,通俗与低俗并不难区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星认为,通俗是接近大众百姓、表现常人生活理想的艺术形式,相对应的是比较高雅的艺术。而低俗违背人类理想追求,靠拢卑下的本能冲动,已不属艺术表现范畴,对于精神世界有危害作用。简单理解就是,所谓通俗的电视节目,是内容上反映普通百姓生活,语言上追求平民化,反映的是朴实的生活道理,容易被老百姓听懂看懂并接受的节目。而低俗的电视节目,是内容上迎合个别人的低级趣味,语言或动作比较粗鄙,只是满足观众感官上的刺激的节目。因此说,低俗与通俗最根本的区别是,低俗只是满足观众最低层次的感官刺激。

电视节目追求通俗化并没错。南京大学国际传媒研究所所长潘知常教授认为,与传统的口语媒介、书面媒介不同,电视媒介一出现,就与大众密切相连,不再是贵族精英的文化产物。因此它生下来就必须倾向“俗”,不俗不足以承载向“大众”传播的功能,俗是它的特点,而非缺点。只是俗还有通俗与低俗之分,俗同样可以俗出文化、俗出品位,不必仅是拳头、枕头、噱头。

因此,我们电视人一定要分清通俗和低俗,更要严防有人借通俗之名行低俗之实。低俗对于节目来说,就如饮鸩止渴,短期内可能提高收视率,但长期下来,必将损害节目品牌,损害频道整体形象,最终得不偿失。

二、低俗化并不是收视率的保证

在全社会对低俗化一片喊打声中,许多节目制作人员之所以敢于“作奸犯科”,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认为,低俗的节目能迎合、取悦观众,从而赢得收视率。换句话说就是,他们认为,节目低俗化是收视率的保证。

低俗化真的就能赢得收视率吗?低俗节目就一定能取悦观众吗?笔者看来,未必如此。不可否认,每个人骨子里都会有低级趣味的一面,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每个人也都有向往美好、积极向上的一面。而且,对美好的追求应该占主流。同时,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观众素质也正在逐渐提高,观众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也渐渐向更高层次发展。总的趋势是,观众的需求正越来越远离低俗,远离低级趣味。

而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那些低俗、猎奇、粗制滥造的节目,虽然迎合了部分观众的低级趣味,但不一定就会有高的收视率。这是因为,电视的收看通常是以家庭为单位,个人单独收看并不是主流,在全家人面前,个人的不良收视倾向会被抑制,而健康的收视倾向难以动摇。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低级趣味的节目,并不一定就能取悦观众,并不一定就能提升收视率。2007年上海电视节公布的《中国电视新闻节目市场报告》表明,在创新不足的情况下,一些节目只能通过旁门左道寻找捷径,于是“毒舌评委”成了抢手货,话题人物成了座上宾……这样低俗化的后果是,2006年选秀节目还是同时段收视最好的节目,到了2007年其领跑收视的地位已经被其他电视节目所取代。而2007年下半年,重庆卫视选秀节目《第一次心动》被广电总局叫停,网上一边倒的“叫好”声,充分说明了观众对低俗节目的厌恶与唾弃。

三、创新才是提高收视率的正常手段

其实,某些节目的低俗化,是节目制作人员的投机取巧心理在作怪。以为节目做得低俗点,迎合一下个别观众的低级趣味,就能迅速提高收视率,而且省力省时,效果立竿见影。他们懒得花时间花脑力去想如何用正常、合理的方法来提高节目收视率。魏文彬同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过,一些娱乐节目低俗化,要害就在于节目内容脱离生活、脱离群众,故弄玄虚,自作多情。

从长远的眼光来看,低俗化节目必将会被观众所唾弃;而从目前来看,低俗化也如“过街老鼠”,主管部门正采取有力措施予以打击。低俗化之路已经步履维艰,而收视率却还是不得不追求,那么我们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提高收视率呢?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已经为我们作出了详细回答。“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并且强调要“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运用到我们的电视节目制作中,就是要通过对节目内容和节目形式的创新,用新颖的内容、新奇的形式,创造出让观众耳目一新的作品,从而赢得观众青睐,提高收视率。如湖南卫视的《变形计》,它的主题很正面,它所关注的人物也很平常,但是它通过独特的形式——让两种环境下的人物互换位置,让当事人明白某种生活道理,从而改变他们的某些不良习惯、想法。再如湖南影视频道的《红胖子哈哈秀》,以前收视率一直不太好,而且关于节目低俗化的批评也不少。去年节目人员想了很多办法改进,将社会热点事件适时引入短剧,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收视率明显看涨,关于低俗化的批评也少了。不低俗了,收视率反而提升了,这说明创新对于提高节目的收视率十分重要。

“十七大”报告还要求我们在坚持创新的同时,在内容上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要多创作“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要“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有人可能会说,上面这些都是“大道理”,听起来就枯燥无味,做成节目难道会有观众喜欢吗?有这种观点的人,只能说明他的思想过于肤浅。这两年,像《哑巴新娘》、《继母》等苦情戏火爆荧屏,收视率居高不下,主要原因就在于,剧中主人公无论遭受多少艰难困苦,都能始终坚守心目中的最高道德标准,而结局都是正义战胜邪恶、好人赢得最后的胜利。还有像《麻辣婆媳》、《老娘泪》等,歌颂社会公德,如敬老爱幼、宽容待人、邻里和睦;像《亮剑》、《狼毒花》、《长征》等,歌颂民族气节与民族振兴;还有赞扬“不抛弃、不放弃”精神的《士兵突击》等等。这些电视剧都符合社会普遍价值观,符合“十七大”报告“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的要求,它们也都赢得了收视率的大丰收。

党的“十七大”召开后,文化行业迎来了“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机遇。电视媒体要抓住这个机遇,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首先就必须向低俗化开战。我们应当以脚踏实地的态度,通过不断的创新来提高收视率,从而发挥好电视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真正用好的精神文化产品娱乐人、鼓舞人、激励人!

(作者单位:湖南电视台影视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