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艺术类专业高考应试必备·文艺常识
19696300000012

第12章 戏剧戏曲(2)

(二)京剧的形成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江南久享盛名的徽班“三庆班”入京为清高宗(乾隆帝)的八旬“万寿”祝寿。1828年以后,一批汉戏演员陆续进入北京。汉戏又名楚调,现名汉剧,以西皮、二黄两种声腔为主,尤侧重西皮,是流行于湖北的地方戏。由于徽、汉两个剧种在声腔、表演方面都有血缘关系,所以汉戏演员在进京后,大都参加徽班合作演出,且一些成为徽班的主要演员。徽调多为二黄调、高拨子、吹腔、四平调等,间或亦有西皮调、昆腔和弋腔;而汉调演员演的则是西皮调和二黄调。徽、汉两班合作,两调合流,经过一个时期的互相融会吸收,再加上京音化,又从昆曲、弋腔、秦腔中不断汲取营养,终于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京剧。第一代京剧演员的成熟和被承认,大约是在1840年左右。京剧有“国剧”之称,是中国戏曲的代表。

(三)京剧的行当

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按传统习惯,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分行方法。近代以来,由于不少剧种的“末”行已逐渐归入“生”行,通常把“生、旦、净、丑”作为行当的四种基本类型。每个行当又有若干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统称;“生”、“净”两行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时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

(四)京剧基本功的“四功五法”

“四功”——唱、念、做、打;“五法”——手、眼、身、法、步。

(五)京剧的四大名旦

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被誉为京剧的“四大名旦”。

梅兰芳(1894~1961年),名澜,又名鹤鸣,字畹华、浣华,艺名兰芳,江苏泰州人。出生于京剧世家,8岁学戏,11岁登台,擅长青衣,兼演刀马旦。在五十多年的舞台实践中,梅兰芳对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等各个方面都有创造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他功底深厚,文武兼长;台风优美,扮相极佳;嗓音圆润,唱腔婉转妩媚,创造了为数众多、姿态各异的古代妇女的典型形象。梅派的代表作有《宇宙锋》、《贵妃醉酒》、《断桥》、《奇双会》、《霸王别姬》和《穆桂英挂帅》等。梅兰芳曾率京剧团多次赴日本、美国、前苏联演出,是把中国戏曲传播到国外、享有国际声誉的戏曲表演艺术家。

程砚秋(1904~1958年),自幼学戏,初习花旦,后改演青衣,受师于陈睐云、梅兰芳。他在艺术上勇于革新创造,讲究音韵,注重四声,追求“声、情、美、水”的高度结合,并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创造出一种幽咽婉转、起伏跌宕、若断若续、节奏多变的唱腔,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程派”。程砚秋擅长演悲剧,编演过《鸳鸯冢》、《荒山泪》、《青霜剑》、《窦娥冤》等戏,大多表演封建社会妇女的悲惨命运。而《锁麟囊》和《英台抗婚》则是他另一类型的代表作。

尚小云(1899~1976年),河北南宫人,字绮霞。幼入科班学艺,14岁时被评为“第一童伶”。初习武生,后改正旦,兼演刀马旦。他功底深厚,嗓音宽亮,唱腔以刚劲著称,世称“尚派”。代表作有《二进宫》、《祭塔》、《昭君出塞》、《梁红玉》等,塑造了一批巾帼英雄和侠女烈妇。

荀慧生(1900~1968年),祖籍河北东光,字慧声。幼年在河北梆子班学艺,19岁改演京剧,扮演花旦、刀马旦。1925年改名荀慧生,号留香,艺名白牡丹。他功底深厚,能汲取梆子戏旦角艺术之长,熔京剧花旦的表演于一炉,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荀派”。他擅长扮演天真、活泼、温柔一类的妇女角色,以演《红娘》、《金玉奴》、《红楼二尤》、《钗头凤》、《荀灌娘》等剧著名。

七、其他地方戏曲剧种及代表作品

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源自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了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赵丽蓉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它源于山、陕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经由山西传至河北,结合河北与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代表剧目有《蝴蝶杯》、《辕门斩子》、《杜十娘》等。著名演员有田际云、李桂云、裴艳玲等。

豫剧,也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因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叫“河南讴”。在豫西山区演出多依山平土为台,当地称为“靠山吼”。因为河南省简称“豫”,所以新中国成立后定名为豫剧。豫剧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豫剧的流行地区分布甚广,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以至新疆、西藏都有豫剧演出。代表剧目有《花木兰》、《穆桂英挂帅》、《朝阳沟》等。

汉剧,俗称“二黄”,又有“楚剧”、“汉调”两种叫法,是湖北主要的戏曲剧种。汉剧声腔以西皮、二黄为主,兼有歌腔、昆曲、杂腔、小调等曲调。高亢激越,爽朗流畅。汉剧对京剧影响很大,亦为皮黄系统。代表剧目有《二度梅》、《宇宙锋》等。

越剧,其前身是浙江嵊县一带流行的说唱形式“落地唱书”,1916年进入上海时被称为“绍兴文戏”,主要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苏、福建等地。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地方色彩。越剧演员初由男班演出,后改男女混合班或全部女班。代表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等。著名演员有袁雪芬、范瑞娟、尹桂芳、戚雅仙等。

晋剧,山西省四大梆子剧种之一,因产生于山西中部,故又称中路梆子,外省称之为山西梆子,主要流布于山西中、北部及陕西、内蒙古和河北的部分地区。清代初年,蒲州梆子流入晋中,与祁太秧歌、晋中民间曲调相结合,经晋商和当地文人的参与而形成晋剧。其后几经变化,在晋中、晋北以至内蒙古、河北、陕北的部分地区发展传播开来。清末民初的近百年间是晋剧的发展时期,当时班社众多,人才辈出,尤其是以丁果仙为代表的第一代女演员出现之后,晋剧艺术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代表剧目有《打金枝》等。著名演员有侯俊山、郭宝臣、丁果仙、杨丹卿等。

秦腔,又称乱弹,源于西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代表剧目有《火焰驹》。著名演员有刘毓中、萧若兰、李正敏等。

吕剧,又名“化装扬琴”、“琴戏”,流行于山东和江苏、安徽部分地区,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迄今有一百多年历史。代表剧目有《李二嫂改嫁》。著名演员有郎咸芬等。

赣剧,其起源和前身为弋阳腔,为著名的古代四大声腔之一。流传于江西、北京、湖南、福建、广东等10多个省市。代表剧目有《牡丹亭》。著名演员有严有源、杨桂仙、潘凤霞等。

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白字戏,主要流行于潮州方言区,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潮剧主要流传于广东、福建一带及东南亚地区。潮剧经常在庙会上演出。代表剧目有《荔镜记》。著名演员有姚璇秋等。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代表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著名演员有严凤英、王少舫、马兰、吴琼等。

湘剧,湖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源出自明代的弋阳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剧目以高腔、乱弹为主,如《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等。著名演员有徐绍清、彭利侬、左大玢、王永光等。

花鼓戏,是对湖南各地花鼓、花灯戏的总称,其中包括长沙花鼓、岳阳花鼓、常德花鼓、衡阳花鼓、邵阳花鼓等。它们各有不同的舞台语言,形成了各自的风格。花鼓戏的表演朴实、欢快、活泼,行当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长于扇子和毛巾的运用。代表剧目有《打鸟》、《刘海砍樵》等。著名演员有肖重奎、何冬保、钟宣淳、凌国康、李小嘉、刘赵黔等。

粤剧,流行于广东、香港、东南亚等粤语语言区。形成于清初,由外地传入的高腔、昆腔、皮黄、梆子等声腔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而成。音乐为板腔体、曲牌体兼用。代表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等。著名演员有马师曾、红线女、文觉非等。

川剧,四川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四川及其周边地区。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部分组成,各有其剧目。川剧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诙谐幽默,富于生活气息。主要剧目有传统戏《玉簪记》、《柳荫记》、《活捉王魁》等,新编戏《死水微澜》、《变脸》、《金子》等。著名演员有康子林、贾培之、张德成、廖静秋等。

此外,吉林有吉剧,江苏有淮剧、扬剧、锡剧,福建有闽剧、梨园戏、莆仙戏,江西有采茶戏,海南有琼剧,广西有桂剧,安徽有庐剧,云南有滇剧,贵州有黔剧,湖南有祁剧、巴陵戏、辰河戏,湖北有楚剧,陕西有眉户剧,甘肃有陇剧,北京有曲剧。另外,许多少数民族也有民族语言剧,如藏剧、苗剧、傣剧、阳戏等。

八、戏剧的种类

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一)按照艺术形式和表现形式,分为话剧、舞剧、歌剧

1.话剧

话剧的特点是以对话为主要表现手段,对话必须是规范化的文学语言,但也要通俗易懂,便于观众接受,适于反映生活。

2.舞剧

舞剧是把舞蹈、音乐和戏剧结合在一起的戏剧艺术。它的特点是:剧情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靠演员的舞蹈动作(还有音乐语言)来表现。剧中的舞蹈分情节舞和表演舞两种:情节舞用来表现戏剧情节,表演舞用来描绘剧情发生的时代和环境的特征。

3.歌剧

歌剧是一种声乐和器乐综合而成的戏剧形式,所以也称歌剧为乐剧。有的歌剧只有歌唱,没有独白和对话,有的则是三者兼而有之。歌剧的唱词和音乐十分重要,歌词的语言应是诗的语言。

(二)按照剧情繁简和结构,分为多幕剧、独幕剧

1.独幕剧

独幕剧是独成一幕的短剧。由于展示剧情受到严格的时间、场景等限制,独幕剧要求结构紧凑,矛盾冲突的展开比较迅速,而情节的基本部分——开头、发展、高潮、结局却均应表现出来。

2.多幕剧

多幕剧是大型的戏剧。容量大,故事情节复杂。由于它分幕分场,用换幕表现时间的间隔和空间的转移,可以把不便于在舞台上演出的事件转移到幕后,处理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事件,反映更广阔的社会生活。

此两种戏剧文学样式各有所长,无可代替,也各有众多的传世之作。多幕剧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关汉卿的《窦娥冤》、曹禺的《雷雨》。独幕剧如契诃夫的《结婚》、丁西林的《三块钱国币》等。

(三)按照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

1.历史剧

它是指以真实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题材,经过作者艺术加工编写而成的戏剧作品。历史剧所表现的主要人物和事件,以及环境、风俗等都要维护历史真实。郭沫若的《屈原》、《蔡文姬》,田汉的《文成公主》,曹禺的《胆剑篇》等都是著名的历史剧。

2.现代剧

同历史剧有着本质的区别。指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具有时代背景的人物和事件为题材,经过作者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戏剧作品。如曹禺的《雷雨》等。

(四)按照矛盾冲突的性质,分为悲剧、喜剧、正剧

1.悲剧

悲剧的审美价值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最初在古希腊,悲剧是春天播种时为谢神而表演的山羊之歌,所以悲剧在希腊文中是“山羊之歌”的意思。最早的悲剧,主人公在命运支配下是无可逃脱的,常以失败和灭亡而告终。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悲剧的概念有了根本的改变,如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人物常表现出理想与愿望和社会现实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恩格斯认为,“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构成了悲剧性的冲突。鲁迅在论及悲剧社会性冲突时则指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说明悲剧的戏剧冲突常常是正面人物为某种正义的斗争而牺牲,引起人们的同情并给人积极有力的启示乃至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