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艺术类专业高考应试必备·文艺常识
19696300000013

第13章 戏剧戏曲(3)

2.喜剧

喜剧在古希腊最初是秋季收获葡萄时为谢神而表演的狂欢歌舞,所以喜剧在希腊文中是“狂欢之歌”的意思。举行狂欢歌舞之时,领队者常要说些谐谑之词,引人发笑。所以喜剧的特点多以滑稽的形式来嘲笑、讽刺生活中的丑恶现象及一定人物性格中的缺点和弱点。一般来说,喜剧的结局总是愉快的、圆满的。

3.正剧

正剧则是介于悲剧和喜剧之间的类型。社会生活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单纯呈现为悲剧性的,或喜剧性的,而是有悲有喜,悲喜交织。它常常反映两种势力的自觉斗争,混合着悲喜成分,代表正义的一方最终取得胜利,结局是快乐的,人们就称之为正剧,或称为悲喜剧。正剧的主人公在斗争中,有时也会失败,甚至于牺牲生命。

此外,戏剧按照演出场合,分为舞台剧、广播剧、电视剧等;按照题材,可分为神话剧、历史剧、传奇剧、市民剧、社会剧、家庭剧等。

九、戏剧性

戏剧性是戏剧的特性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主要指在假定情境中人物心理的直观外现。从广义角度上讲,它是美学的一般范畴。

戏剧性是把人物的内心活动(如思想、感情、意志及潜意识等)通过外部动作、台词、表情等直观外现出来,直接诉诸观众的感官。在戏剧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都受情境的规定和制约,而作为心理直观外现的手段——动作,也都以情境为前提条件。特定的情境特定的心理内容(动机)特定的动作,这是体现在戏剧作品中的因果性链条。同时,在戏剧作品中,每一个情境都是假定性的。

人们在运用“戏剧性”这一概念时,还常常涉及偶然性、巧合、骤变等现象,特别是把它作为生活用语时,往往取这种含义,这只是戏剧性的原始的、外在的含义。

十、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及其代表作品

古希腊历史上诞生了著名的三大悲剧诗人,他们代表了古希腊悲剧艺术“兴起繁荣衰落”各个时期的最高成就:

(一)埃斯库罗斯——“悲剧之父”

代表作《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讲述了“盗火者”普罗米修斯从天界为人类带来光明与温暖,甘受宙斯惩罚的故事。

(二)索福克勒斯——“戏剧艺术的荷马”

代表作《俄狄浦斯王》,是标志着希腊悲剧艺术完美结构的典范。该剧以倒叙“追凶”的方式讲述了俄狄浦斯王发现自己就是“弑父恋母”的罪魁祸首。其悲剧的感染力特别使人震撼,也使“俄狄浦斯情结”被后世心理学家当成了“恋母情结”的代名词。

(三)欧里庇得斯——“心理戏剧的鼻祖”

代表作《美狄亚》,写取回金羊毛的英雄依阿宋的妻子美狄亚不惜杀害自己的孩子复仇的故事。在后来的女权主义者看来这部史诗作品最早提出了妇女问题。

古希腊悲剧主要不是写“悲”,而是在于表现崇高壮烈的英雄主义思想。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定义,古希腊悲剧“描写的是严肃的事件,是对有一定长度的动作的模仿;目的在于引起怜悯和恐惧,并导致这些情感的净化;主人公往往出乎意料地遭遇不幸,从而变成悲剧,因而悲剧的冲突成了人和命运的冲突”。

十一、莎士比亚及其四大悲剧作品

(一)莎士比亚简介

莎士比亚(W.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年),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代表作有悲剧作品《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罗密欧与朱丽叶》,喜剧作品《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温莎的风流娘们》等和一百多首十四行诗。莎士比亚被誉为“英国戏剧之父”,本·琼斯称其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其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

(二)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作品(《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故事均取材自欧洲的历史传说。

《哈姆雷特》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回国奔丧,父王鬼魂诉冤,嘱其报仇。王子装疯,安排“戏中戏”,证实了新王杀兄的罪行。错杀大臣后,王子被流放出国,他洞察新王阴谋,中途折回。新王备下毒酒毒剑,调唆大臣之子与王子决斗,欲置之于死地。最后三人同归于尽,母后也误饮毒酒而死。

《奥赛罗》写的是威尼斯大将、摩尔人奥赛罗与元老之女苔丝狄蒙娜倾心相爱,冲破家庭阻力结为夫妻并一同出征。旗官伊阿古,因个人私怨设计诬陷苔丝狄蒙娜有私情。奥赛罗轻信中计,亲手将妻子掐死。最后真相大白,奥赛罗悔恨交加,拔剑自刎。

《李尓王》写不列颠王李尔将国土全分给了花言巧语的两个大女儿,而将秉性耿直的小女儿远嫁法国。最终遭到长女、次女百般虐待,流落荒野,疯癫而死。

《麦克白》写苏格兰大将麦克白受女巫诱惑,在野心和夫人的驱使下,杀君自立,后终日被噩梦纠缠,神思恍惚,其妻发狂自杀而死。最后王子率兵讨伐,麦克白兵败身亡。

(三)莎士比亚悲剧的艺术成就

莎士比亚的悲剧主要是描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理想的破灭,人文主义理想和现实社会恶势力之间的矛盾构成戏剧冲突。剧中塑造了一批具有人文主义理想的人物,描写他们与恶势力进行的悲剧斗争、毁灭及其道义力量。如哈姆雷特就是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惨痛的变故使他所珍视的理想全部破灭,为父报仇、重整乾坤又使他感到完成任务艰难,因而变得忧郁、犹豫,陷入深刻的思索。

在艺术上,悲剧是莎剧中成就最高的。这主要表现在:首先,多线索手法的运用体现了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如《哈姆雷特》剧中安排了三条复仇线索,以王子复仇为主线,另两条线索穿插糅合其间;《李尓王》剧中也有两条平行交错的线索。其次,人物形象鲜明,作者善于深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其性格更丰满深刻。如哈姆雷特的著名独白,富有哲理性;麦克白杀人后精神崩溃的过程更是刻画得细腻真切。此外,作者还善于渲染气氛,营造悲剧性的氛围,烘托人物的心理活动。如《麦克白》剧中夜与血的形象贯穿始终,阴森恐怖;《李尔王》剧中暴雨荒原一场,激烈哀愤……凡此种种,都使莎士比亚悲剧成为文学史上不朽的名篇。

十二、三一律

“三一律”是戏剧结构基本理论之一,一种关于戏剧结构的规则。先由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戏剧理论家提出,后由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家确定和推行。

“三一律”规定剧本创作必须遵守时间、地点和行动的一致,即一部剧本只允许写单一的故事情节,戏剧行动必须发生在一天之内和一个地点。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理论家布瓦洛把它解释为:“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一个故事从开头直到末尾维持着舞台充实。”

古典主义戏剧艺术的实践表明,“三一律”在政治上符合君主专制政体的要求,在艺术上不仅体现了时间和空间方面高度简练、紧凑、集中等优点,但又存在人物性格单一化、类型化,戏剧结构上绝对化、程式化等弱点,最终束缚了戏剧艺术的发展,为后人所摒弃。

十三、易卜生及其四大社会问题剧

(一)易卜生简介

易卜生(Henrik Ibsen,1828~1906年),挪威戏剧家、诗人。他在戏剧创作方面的实践经验,可以和莎士比亚、莫里哀媲美。代表作品有四大社会问题剧:《社会支柱》(1877年)、《玩偶之家》(1879年)、《群鬼》(1881年)和《人民公敌》(1883年)。

(二)易卜生的四大社会问题剧

《社会支柱》描写造船商博尼克以卑鄙手段发财,被誉为“社会支柱”,当其真实面目要被揭露时,不惜采取杀人灭口的办法,将受害者置于死地。作者以博尼克在为他举行的庆祝大会上忏悔罪过为结尾,这种处理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

《玩偶之家》是易卜生最主要的代表作品,通过女主人公娜拉和她的丈夫海尔茂的家庭生活,揭露和批判了资产阶级婚姻及其伦理道德观念的虚伪性。当娜拉认识到自己的玩偶地位时,她毫不迟疑地离家出走了。这是一个社会问题剧的标准结局,即没有结局的结局。剧本无论就内容或形式而言,在欧洲戏剧发展史上都属创举,影响深远。《玩偶之家》情节单纯,结构紧凑,形式完整,矛盾冲突集中尖锐,显示出受古典主义“三一律”的影响,但它的四堵墙的室内布景则是易卜生的创造。紧张的戏剧场面,深刻的人物心理刻画,有力的戏剧悬念以及精炼明确的戏剧语言等,都是《玩偶之家》的艺术特色。

《群鬼》反映的也是爱情、婚姻和家庭生活问题。女主人公阿尔文格夫人和一个放荡的男子结婚后,生活不幸。但是在一个牧师的劝说下,却逆来顺受,使自己成为了资产阶级婚姻关系和伦理道德的牺牲品。

《人民公敌》是易卜生在现实主义创作阶段所写的最后一部剧本。正直的斯多克芒医生发现疗养地的矿泉中含有传染病菌,要求重建矿泉管道,但市长及一伙资本家却唯恐损害他们的利益而坚决反对,并煽动群众向他进攻,宣布他为“人民公敌”。从斯多克芒医生的失败结局说明易卜生对他自己提出的“精神反叛”或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进行个人反抗的主张有所动摇了。

(三)易卜生的艺术创作成就

易卜生被称作“欧洲现代戏剧之父”。他的主要创作成就体现在现实主义戏剧方面,以他的四大社会问题剧为最高标志。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生活和思想内容,而且是以一种崭新的戏剧样式出现的。在创作方法上,易卜生的现实主义戏剧堪称典范。他十分重视创作技巧,结构精致完美,显示出受当时西欧各国流行的、以法国戏剧家斯克利布为首的结构精巧剧的影响,但是他不单纯运用技巧来追求戏剧效果,而是力图更好地反映现实社会问题,发挥戏剧艺术应有的社会教育作用。

十四、契诃夫及其戏剧代表作品

契诃夫(1860~1904年),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

他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说,如《胖子和瘦子》、《小公务员之死》、《苦恼》,再现了“小人物”的不幸和软弱,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小市民的庸俗猥琐。而在《变色龙》及《普里希别耶夫中士》(1885年)中,作者鞭挞了忠实维护专制暴政的奴才及其专横跋扈、暴戾恣睢的丑恶嘴脸,揭示出黑暗时代的反动精神特征。1890年,他到政治犯人流放地库页岛考察后,创作出表现重大社会课题的作品,如《第六病室》(1892年),就是猛烈抨击沙皇专制暴政的作品,该小说使列宁阅读后受到很大震动。《带阁楼的房子》(1896年),揭露了沙俄社会对人的青春、才能、幸福的毁灭,讽刺了自由派地方自治会改良主义活动的于事无补。

契诃夫后期转向戏剧创作,主要作品有《伊凡诺夫》(1887年)、《海鸥》(1896年)、《万尼亚舅舅》(1896年)、《三姊妹》(1901年)、《樱桃园》(1903年),都曲折反映了俄国1905年大革命前夕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苦闷和追求。其剧作含有浓郁的抒情味和丰富的潜台词,令人回味无穷;剧本故事虽取材于日常生活,情节朴素,进展平稳,但却富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契诃夫的小说短小精悍,简练朴素,结构紧凑,情节生动,笔调幽默,语言明快,富于音乐节奏感,寓意深刻。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其代表作《变色龙》、《套中人》堪称俄国文学史上精湛而完美的艺术珍品。前者成为见风使舵、善于变相、投机钻营者的代名词;后者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契诃夫以其卓越的讽刺幽默才华为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增添了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他的名言“简洁是天才的姊妹”也成为后世作家孜孜追求的座右铭。

十五、世界三大戏剧体系

(一)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是一个包括表演、导演、戏剧教学和方法等系统专业知识的演剧体系。代表人物有前苏联著名戏剧家K.S.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英国演员H.欧文、意大利演员萨尔维尼等。它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毕生创作和教学的经验总结。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创作并发表有《我的艺术生活》和《演员的自我修养》等书,被认为是在实践基础上对“体系”的全面总结。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以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强调演员和导演可以有意识地控制角色创造和整个演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概括地说就是:表演艺术的任务就是根据剧本要求在舞台上再现角色形象,但要把形象体现得真实和深切就要求演员进入体验过程,在自己的天性中找到角色的依据,从而把自己完全转化为角色。每次表演都是如此。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在我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