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媒介教育论:起源、理论与应用
19696800000025

第25章 教育学与心理学相关理论(3)

1998年,中国青少年儿童研究所“向孩子学习课题组”通过对北京、沈阳、南京、杭州等八大城市10~18岁青少年的家长、教师和41位知名学者进行为期10个月的大型调查后,得出结论:“尽管成人的教育和影响仍是今天青少年社会化的主流,但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孩子具有许多上几代孩子所不具备的优点,他们已经有能力影响成人世界,并且已经在对成人世界发挥着影响。因此,我们不难发现,我们已经进入了“后喻时代”。在“后喻时代”,年长者的继续社会化会与反向社会化同步进行。所谓“反向社会化”,指“年轻一代将文化知识传递给年长的一代”,亦指传统的受教育者对施教者反过来施加影响,向他们传授社会文化知识,也称“文化反哺”。在成年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会更多地受到青年文化内容的影响。在家庭里,父母向孩子学电脑,在学校里老师向学生学习新的知识,都充分反映了这个时代的新特点。

年长者的社会化,除了在家庭和社会进行外,还需要大众媒介的帮助。首先,媒介,特别是第四媒介的迅猛发展所造成的强大攻势,对年长者的心理形成了很大压力,他们深切感受到下一代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独立性和接受新生事物的巨大能量,同时也痛彻地认识到不从“网络外”进入到“网络内”,就有可能变“入局”为“出局”,由“中心人”转为“边缘人”,就有可能被时代淘汰;其次,媒介内容可能帮助年长者学习、掌握新知识,从而缩小他们与年轻人之间的差距。

上述分析,证实了媒介生活环境的变化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个体内心的变化,而且深入地影响到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家庭、个体与社会多重复杂的心理和生活多层面的关系。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中,原有的心理学理论如“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和选择性行为”面临着新的挑战,媒介教育要特别注意到新的媒介环境如网络社会的虚拟化、媒介使用者的创造性行为、信息过载等对思维和心理的影响。

第四节美学理论

媒介教育作为多学科的交叉研究领域,美学理论是其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原因有两个:其一,作为人类审美实践载体的媒介本身存在美学要素与审美意味,需要进行美学审视;其二,新媒介视阈中人类与媒介之间的审美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其对媒介教育的内涵与实施模式将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媒介教育的内涵迫切期待深入的美学阐释与观照。

一、传统美学:媒介艺术与审美批判

媒介尤其是电子媒介,既是媒介艺术,又是传播手段。以电影、电视为例,两者既可以有独具特色的艺术作品,又可以记录别的艺术作品加以传播。譬如,故事片是电影艺术作品的一种,而戏曲电影则是用电影手段记录一台戏曲;电视剧是电视艺术作品的一种,联欢晚会则是用电视手段传播一台综艺节目。无论是哪种形式,在媒介使用者看来,都是媒介艺术,都是审美的对象。在传统美学视角下,媒介教育不是让人们远离媒介,而是提升审美能力,在欣赏媒介艺术的同时,具备对媒介及其作品的批判能力。

1.媒介艺术与审美

媒介俨然已经取代了人们对传统艺术的审美过程。在传统艺术审美过程中,人们总会以一种崇高的心境和仪式对待艺术作品,审美常常又体现出某种形式的神圣与神秘感。因为,人们把艺术看做是高雅的乃至是高贵的,生活与艺术是不同的生活侧面。美感的体验又常常是需要专门的高深的能力。

进入媒介时代,尤其是电影和电视普及后,审美逐渐变得日常化和生活化。媒介在创造和传播审美艺术作品的同时,也对传统美的形态产生不可估量的冲击。譬如,相声艺术讲求剧场效果,演出时每一场内容和长度都不是完全相同的。然而,电视中播出相声作品,会根据媒介传播的相关要求包括时长等进行删剪,使得艺术打了折扣。

传统美学理论对媒介艺术审美对象的审视还不仅在于形式上的变化,更在于对快感与审美体验的论争上。以电视为例,电视媒介产生快感,传统美学理论认为这种来自于电视媒介的快感刺激是不等同于审美体验的,不能把快感归结于一顿令人满意的“美”餐。尽管快感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人们某些方面的要求,然而,一味追求刺激只能是降格以求,满足部分群体的低级趣味,获得了收视率和市场的回报,但是,长此以往,在毁掉人们高雅艺术审美情趣的同时,也将可能失掉媒介本身存在的艺术价值和品味,终将被有艺术审美追求的人们所抛弃。

2.媒介教育、美育与审美批判

在传统美学理论的观照下,媒介教育同时也在进行美的教育,即美育,而且是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美育,媒介教育实施的是具有审美批判意识的教育。因为,媒介教育讲求的是主动地欣赏,批判地审视媒介作品。那么,媒介教育使人在媒介面前变得更加理性,是不是会影响到审美体验呢?实际上,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有学者认为“研究欣赏过程往往会在片刻之间减少甚至毁掉快感,但决不能因此而认为,从长远的观点看,这种分析会损害审美体验”。

在与媒介接触的过程中,作为审美主体的媒介使用者对媒介信息的审美过程以及所显示出的审美特点是以传统美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的。譬如,审美对象的确立、审美符号的特点、审美心理的构成以及对审美现象的批判性审视,等等。显然,针对传统媒介的媒介教育理念多是建立在上述传统美学的基础上的,所形成的媒介教育策略与方法也基本基于此。在传统媒介形态中,基于传统美学理论的媒介教育理念与实施策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作用,而在新媒介环境中,媒介不仅为人类提供了审美信息、审美对象,媒介与人之间的审美关系也在发生更大的变化,需要对媒介教育内涵与实践策略进行新的审视与探索。

二、“审美主义”对媒介教育的启示

传统媒介教育理论主张以媒介应用为较高目标,在媒介视阈下,媒介使用者的媒介应用、媒介使用几乎“触键可及”,表面上看似轻松地达到传统媒介教育的目的,然而,正是新媒介所带来的“人人成为传播者”的可能,在对传统媒介教育内涵提出新的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媒介教育理论创新的必要。

以网络为例,网络媒介环境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矛盾关系,在以传播主客体合一的视阈中,问题的出现往往在于“自我与自我的矛盾”,表现在生理欲望的放纵、道德伦理的沦陷、因懒惰和享乐带来的“主体性”丧失、视觉素养匮乏,以及缺少网络文化批判意识,等等。也就是说,在新媒介环境中,媒介教育不仅包括应具备对媒介内容与信息的认识、使用和解读的知识、技术和能力,而且还需要具备对内的“自我审美”意识和能力。

我们认为,创新性地将美学范畴中的“审美主义”思想引入媒介教育的理念中来,或许是新媒介视阈中媒介教育理论内涵得以发展的基础。“审美主义”最早诞生于古希腊,它促成了古希腊艺术的繁荣,也促成了古希腊人生活方式的美化。文艺复兴后,审美主义精神再次复活,到近代尼采、马尔库塞、海德格尔以及福柯的思想中均有所体现。在人类的精神世界构成“知、情、意”中也就是“认知、审美、伦理道德”三个层面中,审美是人类最有价值的超越性活动。这里的“美”不再是前述传统美学意义的美,这里的审美也不是研究美的本质、或者是研究艺术规律、或者是进行艺术批评,而是把人的生活当作艺术品,通过审美经验提高生活质量。人的最高生存目标应该是审美的人,而不是道德伦理的人。审美的人的内涵是“自由、自主、自律、自尊、自我的风格化”。审美生活的终极目标就是希望摆脱各种意识的引导,认清现象背后的权利意识,并以自己的方式对自己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念施加影响,克服单纯感官刺激的诱惑,以此改变自己、发展自己,达到快乐、纯洁、智慧、美好甚至不朽的状态。因此,“审美主义”更多的是美学—伦理学—哲学浑然一体的“生存美学”,是自我对自我审美的美学。其实,在人的生存层面,哲学、美学、伦理学是相通的,正如中国先秦时期的儒家、道家思想既是哲学的,也是伦理学和美学的。

“审美主义”对媒介教育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强调人们在网络媒介环境中通过“自我呵护”与“自我建构”,从而提升自己的网络道德素养、加强自身的网络自我行为管理能力、具备较高的“网络语言”能力、具有适当调节控制在网络虚拟时空的情绪和情感、并建立自觉的网络媒介批判反应意识,从而达到较高的媒介素养和能力水平。